阿哈尔卡拉基

✍ dations ◷ 2025-10-02 14:38:46 #格鲁吉亚城市

阿哈尔卡拉基 (格鲁吉亚语: ახალქალაქი,意为新城)是格鲁吉亚南部的城市,由萨姆茨赫-扎瓦赫季州管辖,距土耳其边境仅30公里。此城海拔为1,707米,位于扎瓦赫季熔岩台地的边陲。在2002年人口普查中,市内人口约14,500人,其中逾九成是亚美尼亚人。市内的历史博物馆在1973年落成,收藏约4万件展品。

阿哈尔卡拉基始建于公元1064年。1066年,塞尔柱帝国侵略格鲁吉亚王国时摧毁了此城。 在11世纪,格鲁吉亚王国在与亚美尼亚的反复争夺中得到了阿哈尔卡拉基。此城因而在11世纪成为了扎瓦赫季的政治、经济中心。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著阿哈尔卡拉基。市内人口主要为格鲁吉亚人,但在1829年,大多数居民已转信伊斯兰教。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1829)后,俄罗斯获得阿哈尔卡拉基,当地的格鲁吉亚穆斯林大多迁移回奥斯曼帝国,来自多乌巴亚泽特和埃尔祖鲁姆的亚美尼亚人难民则在此定居。于1887年,市内居民有4,303人,其中4,080人为亚美尼亚人、63人为犹太人、61人为俄罗斯人、45人为格鲁吉亚人。

于1900年1月4日的一次地震,阿哈尔卡拉基损毁严重,约1,000人遇难。

阿哈尔卡拉基是格鲁吉亚一座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城市。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阿哈尔卡拉基与周边的区域人口达60,975人,其中57,516人为亚美尼亚人(94.3%),3,214人为格鲁吉亚人(5.3%)。

欧洲高速公路E691途经阿哈尔卡拉基。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于1994年5月12日停火后,由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封锁与亚美尼亚接壤的边境,途经亚美尼亚久姆里的卡尔斯-久姆里-第比利斯铁路并不能通行。由于现有途经伊朗前往东方的铁路需要以火车轮渡跨越凡湖、在萨拉赫斯换轨,行车时间因而拖长。

在2005年5月,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三国定立协议,兴建由土耳其经格鲁吉亚至阿塞拜疆的卡尔斯-第比利斯-巴库铁路,以促进三国的经济联系。由于欧盟和美国皆认为此铁路将绕过亚美尼亚,从而进一步孤立亚美尼亚,两者均拒绝支援兴建铁路,并支持重开卡尔斯-久姆里-第比利斯铁路。土、格、阿三国于2007年2月7日签订协议,正式开始兴建铁路。其中卡尔斯至阿哈尔卡拉基的铁路段将铺设标准铁轨,并于阿哈尔卡拉基设立转轴站,此后至巴库则铺设阔轨。

2015年1月30日,首架列车在格鲁吉亚新建的铁路段(阿哈尔卡拉基至接近土耳其的卡尔特萨希)上试运行。

相关

  • 缺血缺血(Ischemia)是描述组织供血量不足,进而导致缺氧及养分的情形。缺血一般由血管问题所导致,也可能因血管收缩、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局部贫血所导致。缺血除了导致缺氧以外及缺乏
  • 法式千层酥法式千层酥(法语:mille-feuille,又称拿破仑酥、拿破仑蛋糕)是一种法国起源的蛋浆甜品。传统上,法式千层酥是由三层酥皮夹两层奶油,但有时也用果酱。顶部通常是交替的白色(糖制成)和
  • 熊猫烧香熊猫烧香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计算机蠕虫病毒,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中国大陆网络,它主要透过网络下载的文件植入计算机系统。2
  • 伊朗伊朗宗教 (2011)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什叶派穆斯林占伊朗人口的 90-95%,逊尼派和苏菲派穆斯林约占5-10%。其他宗教约占0.6%。包括巴哈伊教、曼达安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犹太
  • 古勒姆特区古勒姆特区是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地区的一个特区。总面积3380 km²,总人口448310(1998),人口密度133/km²。主要语言有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及英语。行政中心位于帕拉奇纳。古
  • 20美分硬币20美分硬币(英语:twenty-cent piece)是美国铸币局于1875至1878年间生产的一种硬币,但后两年铸造的硬币没有进入流通,只是由收藏家收藏。事实证明,由内华达州联邦参议员约翰·P·琼
  • 陈述 (逻辑)在逻辑中,一个陈述可以是:若陈述是指后者,陈述和语句是不同的,语句只是一种陈述的逻辑型式(英语:Logic form),也有可能存在许多可以表达同一陈述的不同语句。&   ∨   ¬   ~
  • 生物自然主义生物自然主义(英语:biological naturalism),最初由约翰·罗杰斯·希尔勒在1980年提出,指以下两个理论:1)所有精神现象都由更基础的神经生物学过程引起。2)精神现象是大脑的更高级特
  • 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姓《百家姓》中无此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是一个中国姓氏,也是中国最长的复姓,有十七个字。它是来自云南巧家县彝族的一个姓氏。
  • 勃印曩勃印曩(缅甸语:ဘုရင့်နောင်,缅甸语委转写:,意为“王兄”;1516年1月16日-1581年10月10日),又译勃应曩,《明史》称之为莽应龙,全名勃印曩瑙亚塔明绍(缅甸语:ဘုရင့်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