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天体物理学

✍ dations ◷ 2025-10-03 05:52:44 #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

核天体物理学(nuclear astrophysics)是天体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领域有恒星结构,天体质量与其寿命的关系等,并从中了解恒星如何产生能量,认识化学元素的起源和演变,分析驱动天体物理现象的机制。

19世纪许多物理学家,如迈耶(英语:Hans Ferdinand Mayer)、沃特森(英语:John James Waterston),冯亥姆霍兹和开尔文勋爵等,认为太阳的能量来自于重力势能,但是利用维里定理推算太阳的年龄只有19万年,远小于地球的年龄。然而在贝克勒尔还没在1895年发现放射线 ,相对论和量子论也未被提出的时候,此问题无法获得解决。

1920年,爱丁顿提出太阳里的质子经由某种过程聚变成氦核,并产生巨大能量,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冯·魏茨泽克经由计算,得出氢原子经过四步核聚变反应可形成氦。

1939年,美国天文学家汉斯·贝特认为氢聚变成氦有两种过程。第一种是质子﹣质子链反应,是质量与太阳相似或比太阳轻的恒星产生能源的主要过程;第二种是碳氮氧循环,是质量比太阳大恒星的主要能源;这些反应产生的能量能持续维持恒星内部的高热。

1946年,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提出高温的恒星最终可创造出铁元素,并在1954年导出核聚变的步骤,表现出恒星如何合成从碳至铁的元素。

1957年,威廉·福勒与玛格丽特·伯比奇、杰佛瑞·伯比奇和霍伊尔一起写的《恒星内部的元素合成》,描述恒星内部通过核合成的反应而形成元素的过程,并列举出重元素被观测到的丰度分布情况。福勒开创了核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他也因此论文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少数较轻的元素,如氢、氦等,其他的元素都是在恒星内产生的,恒星内部有核聚变反应,将较轻的元素组成较重的元素,此过程因质量亏损而产生巨大能量,成为恒星能量的来源。

恒星核合成理论预测了太阳系从氢到铀的丰度.。

相关

  • 沙奎那韦沙奎那维(saquinavir),商品名Invirase和Fortovase,为一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可与其他药物合并治疗艾滋病。通常会与ritonavir(英语:ritonavir)或快利佳合并使用,该药属于口服药物。常
  • 工业区工业区指的是一个工业设施(特别是造船、采煤、钢铁业、陶瓷业等重工业)聚集的地区。通常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们也会居住在附近。在英格兰,这样工人居住的地方大部分会以排房(连栋房
  • 至福乐土节庆:至福乐土(古希腊语:Ἠλύσιον πεδίον,Ēlýsion pedíon;英语:Elysium 或 Elysian Fields。中文亦可翻译为归静乐土或是归净乐土,意为回归安静或回归纯净的乐土。)
  • 越光米越光米(コシヒカリ)是原产于日本的水稻品种之一,属于粳稻,官方名称为片假名书写的“コシヒカリ”,1956年登录日本农林编号为“农林100号”。命名为“越光”的原因是因为原产地福
  • 红皇后假说红皇后假说 (英语:Red Queen hypothesis),一种关于生物协同进化的假说,由演化生物学家Leigh Van Valen(英语:Leigh Van Valen)于1973年提出。其中心为物种间为了抢夺资源,必须不停歇
  • 主红雀科Periporphyrus Caryothraustes Rhodothraupis Cardinalis Cyanocompsa Passerina Pheucticus Spiza主红雀科(学名:Cardinalidae),又称美洲雀科,是雀形目的一个科,其下生物分布于南
  • 短干扰核糖核酸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英语:small interfering RNA,缩写为siRNA),又译为小干扰核糖核酸,又称短干扰核糖核酸(short interfering RNA)或沉默核糖核酸(silencing RNA),是长度20到25个核苷酸
  • 岩漠岩漠、岩质荒漠、石质荒漠,又音译哈马达(英语:hamada,从阿拉伯语: حمادة ḥammāda)是荒漠的一种,通常是大型的干燥、岩石为主体的高原,沙粒很少。岩漠与沙漠是荒漠的主要两种
  • 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风东街6616号,是潍坊市属综合性博物馆。1962年,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成立潍坊市博物馆。1978年,潍坊市博物馆从原
  • 联合国会旗联合国会旗,亦称联合国旗,启用于1946年12月7日,以蓝色为底,中央的白色标志同时为联合国标志。标志主题为采用方位等距投影(英语:Azimuthal equidistant projection)绘制、从北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