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 dations ◷ 2025-07-18 06:20:11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此书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因为历史因素,本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别流通。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本书最早名为《伤寒卒病论》。宋代校正医书局认为“卒”为“杂”之误,更名为《伤寒杂病论》;传统上皆取宋代的看法。据此,本书之作,将病症区分为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两种。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被称为《伤寒论》,创设六经辨证,并列方治,用以治疗外感伤寒。于内伤杂病上,于霍乱病、百合病、阴阳毒、疟病、虚劳、瘀血病、胸痹病、水饮病、咳嗽病、妇女杂病等皆有涉入,依病名分类,列方处置,称为《金匮要略》,独立成书。另一个传统看法,认为伤寒伤人,卒不急防,故张仲景将此书命名为《伤寒卒病论》。近代日本学者大冢敬节发现康平本《伤寒论》,书名原题为《伤寒卒病论》。他认为“卒”是统领的意思,因此本书之作,是以六经辨证统治伤寒与杂病,故名为《伤寒卒病论》。难经中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广义地说,是‘伤于寒’,上述所提及五种病都伤于寒所引起。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生平不详。对他生平的记载,最早出自《宋校伤寒论序》。《宋校伤寒论序》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的记录,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在宋朝后就已经失传。据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见动乱频繁,疫病流行,引发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他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据《针灸甲乙经》的序文所说,援引《汤液经法》药方,与《内经》理论合一,完成了这部被后世称誉为“方书之祖”的中医学巨著。但此书写成后,因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以致原书散佚不全。它的原始面貌,虽经后世考据,仍然无法完全了解。后世所知的《伤寒论》是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编纂所成。经王叔和整理过后的版本,被称为《张仲景伤寒》、《张仲景方》或《王叔和张仲景方》,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民间。在这段期间,抄本流传的状况并不清楚,在同时期的医书,如《肘后方》、《针灸甲乙经》、《小品方》、《辅行诀》中皆有抄录部分的伤寒论内容。在隋代太医巢元方编著《诸病源候论》时也收录了许多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在唐代开始被史书记载,只是尚未被称为《伤寒论》。《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张仲景方》十二卷,《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注引《梁七录》,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中记载了王叔和撰《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这些著作与后世的《伤寒论》内容是否相同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在唐朝之前,已有许多不同卷数的《伤寒论》版本流传于世。唐代孙思邈时,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的感慨,于是努力收集张仲景的著作。在撰写《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时,只记载了部分《伤寒论》内容。等到晚年撰《千金翼方》时(约成书于680年),目前所知的《伤寒论》内容大部分已可见于卷九、卷十之中,可说是《伤寒论》最早的版本,又称唐本。但是今本《金匮要略》中的杂病部分则不见于此。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王焘在编著《外台秘要》时,引用了许多《伤寒论》的内容,今本《金匮要略》的条文也出现在其中。从《外台秘要》引用的内容,可知王焘参考的《伤寒论》版本,从11卷开始,内容同于今本的《金匮要略》,但编排顺序与今本《金匮要略》不同。并且还有标注引用自14卷、15卷、16卷、17卷、及18卷的内容,可知王寿参考的《伤寒论》的内容可能是目前失传的18卷,或更多的卷本,与孙思邈参考的版本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唐代之前,《伤寒论》至少已经分成两个系统在流传,一个系统是将伤寒六经辨正的条文与杂病部分分开,单独成书,类似于今本《伤寒论》十卷,唐本及宋本即是以这个系统为底本;而另一个系统则是将这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成为12卷本、15卷本、16卷本,或更多卷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本也是属于这个系统。北宋仁宗时,王洙于馆阁时偶然发现蠹简,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此外又流传了《金匮玉函经》八卷,据说是王叔和所编著的另一个《伤寒论》版本,可能是成于唐人之手,内容与《千金翼方》相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所编的《太平圣惠方》收有的《伤寒论》,被称为《淳化本》,内容近于唐本。现今所知的《伤寒论》主要是来自宋金版本。最主要的版本有两种:一是明赵开美复刻宋版治平本,一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又称成注本。宋本流传不广。成注本在明嘉靖年间由汪济川校订后复刻,流传后世,因此目前流传的成注本亦可称“汪校本”。宋本在元朝后已流传极少,至今中国已无宋版的原校刻本,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只有少数藏书家拥有。明万历年间,当时的著名藏书家赵开美为寻找宋本颇费周章,最后终于在名医沈南昉处见到,而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将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注解伤寒论》合刻为《仲景全书》,此本《伤寒论》又称为赵刻本,而因为逼真于宋版,所以亦被称为宋本。今日所谓的“宋本”实际上是“赵刻本”。清朝初年,《仲景全书》传至日本,藏于枫山秘府,之后,日本亦加以复刻。赵刻本刊行后,流传亦不广,原刻存世绝少,今日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有赵开美的原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缩微胶卷。至清代乾隆时,由太医院右判吴谦主持编撰《医宗金鉴》,以宋本为主,但参考了二十余家的注疏,将宋本条文矛盾不一致处一一删除,并加以修正后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最通行的标准版本,又称医宗金鉴版。于清末民初,中国流传出来其他版本,号称古本,分别有《桂林古本》(据说成书于公元200年至210年)、《长沙古本》(又称《湘古本》)、《涪陵古本》(又称《涪古本》、《四川古本》)。《桂林古本》较为普及;《长沙古本》较不普遍,但仍出现于近期文献;《涪陵古本》则极为罕见。中国近代敦煌发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方药部分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伤寒论前身,有学者认为其中方药五脏用药等,是原于《伊尹汤液经法》,由此可见伤寒论前身一班。这些版本的真实性目前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些所谓的古本皆是以唐本、宋本为底本,再加上部分后人补写的条文而成。在日本汉医界流传的《伤寒论》版本,主要来自宋版与成注本。宋版《校正金匮玉函经》在日本虽然不如宋本与成注本流行,但也有翻刻本流传。目前可见的最古版本是宽文八年(1668年),由立伯玄提自宋版翻刻、标点并加以刊行,称为寛文本。政德五年(1715年),香川修德以成注本为底本,去除注解部分与药物修治法,刊行了《小刻伤寒论》。因为携带方便,是在日本最多人看的版本。宽政九年(1797年),浅野元甫以明朝赵开美本为底本,对校成注本,出版了《校正宋版伤寒论》三册。弘化四年(1847年)出版的《订字标注伤寒论》,与《小刻伤寒论》大致相同,但是校合了各种传本,又加上标点,是初学者认为最易读的版本。天保15年(1884年),稻叶元熙受其师多纪元坚之命,以多纪元简所辑的《伤寒论辑义》为底本,刊行了《新校宋版伤寒论》,虽然仍然有些错误,但成为传统上认为最好的版本。贞和2年(1346年),和气嗣臣发现了《伤寒论》手抄本,因为抄本中的跋署名为丹波雅忠,日期为日本康平3年(1060年),称为《和气氏古本伤寒论》,又称为康平本。昭和11年(1936年)日本汉医学者大冢敬节在东京本乡的旧书店,购买到此书,加以整理并发表,并交由日本汉医学会刊行。1946年,大冢敬节将校正本寄赠与苏州叶橘泉,重校后,于1954年由上海千顷堂印行出版,此书遂传入中国。另外,日本又发现了康治二年(1143年)沙门了纯抄本,称为康治本。这两个版本都出于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据说是目前最接近王叔和版本的善本,但有学者怀疑这个版本可能是由宋版而来,或是由日本古方派重新编写后的版本。此书总结《汤液经法》、《黄帝内经》、《难经》之思维体系,实践于内科辨证论治上,于外感伤寒创设“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列方治。并于杂病上,于霍乱病、百合病、阴阳毒、疟病、虚劳、瘀血病、胸痹病、水饮病、咳嗽病、妇女杂病等皆有涉入,列方处置,堪称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相对于《内》、《难》的生理学经典角色。在宋代之前,许多医家如孙思邈、许叔微、庞安时都曾经对《伤寒论》有深入的研究。在他们著作中也引用了许多《伤寒论》的内容,但是他们都只是部分引用,对于《伤寒论》全书并没有做完整的疏解。第一部《伤寒论》的重要注解书,是金朝成无己所做的《注解伤寒论》。他引用《内经》的思想来解释《伤寒论》,首先会通《内经》与《伤寒论》的思想,认为《伤寒论》六经即是《内经》所说的十二经脉。明朝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认为宋版《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已非《伤寒论》原貌。他提出“错简说”,重新更动条文的顺序,并一一研讨条目的内容是否是后人窜入,他是清朝错简重订派的先声。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将太阳病分析成“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三大主轴,并推广到六经病。清初喻昌《尚论》。清乾隆时,柯琴作《伤寒来苏集》。民国曹颖甫作《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民国余无言作《伤寒论新义》及《金匮新义》。金朝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是最早以证候重新分类《伤寒论》条文,整理而成。清朝徐灵胎《伤寒类方》。

相关

  • 红螺菌目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是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下的一目。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本目很多细菌属于紫细菌。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
  • 狂犬病狂犬病疫苗是指用来预防狂犬病的疫苗。目前已有很多有效且安全的疫苗。在暴露于病毒(例如被狗或蝙蝠咬)之前或之后一段时间都可以施打狂犬病疫苗。在接种三剂后可以有长期的免
  • BNE西班牙国家图书馆(西班牙语:Biblioteca Nacional de España)是西班牙的国家图书资讯机构,也是西班牙最大的图书馆,位于马德里的雷科莱托斯大道。1712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创建了
  • 整合分析统计学上来说,元分析(meta-analysis,或译作后设分析、整合分析、综合分析、统合分析、荟萃分析)是指将多个研究结果整合在一起的统计方法。就用途而言,它是文献回顾的新方法。文
  • 总铁结合能总铁结合能(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TIBC),有时又称运铁蛋白结合能(transferrin iron-binding capacity)为医学上用于表示转铁蛋白携带血中游离铁的能力。TIBC的数值由抽血检
  •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亦称卫星,是由人类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卫星以太空飞行载具如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
  • 地壳中含量以下是地球地壳中的化学元素丰度的列表,其中包括 5 份不同资料来源得到的结果,此处的丰度以质量百分比的丰度为准。其中的数字是估计值,会随着资料来源及估计方式不同而改变。
  • 火麻仁火麻仁、大麻仁、麻仁,为大麻的种子,即大麻籽,去除外瞉后的产物,可以食用及制油。经过用小镬炒熟的热处理程序后可入药。火麻仁易于消化,比奇亚籽或亚麻籽的蛋白质含量更高,是一种
  • 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英语: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年7月31日-2016年3月13日),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特别在心灵哲学、语言
  • 苏丹三号苏丹三号(Sudan III)是一种脂肪偶氮染色剂,常用于冻结切片的甘油三酯的染色。正常状况下是红褐色结晶。苏丹一号、三号和四号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3级致癌物质。其他名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