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操作

✍ dations ◷ 2025-10-02 10:38:51 #单元操作

单元操作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具有共同的物理变化特点的基本操作,是由各种化工生产操作概括得来的。单元操作和化工单元过程一起,组成学习化学工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单元操作是化学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单元操作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包括:分离、结晶、蒸发、过滤、聚合、异构化和其他的反应。这些单元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可以应用到各种化工门类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举个例子:在牛奶加工中,均质化、巴氏灭菌和包装都是单元操作,把他们连接起来就能得到完整的牛奶生产过程。一个化工过程可能需要许多单元操作才能从原料得到目标产品。

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生产不同化学品的化工厂被认为是不同的工业过程,遵从着不同的原理。

亚瑟·迪宏·理特在 1916 年提出了单元操作的概念来解释化工过程。1923 年,William Hultz Walker(英语:William Hultz Walker)、沃伦·肯德尔·路易斯和 William H. McAdams 共同编写了《化学工程原理》一书,他们认为各种化学工业都遵循同样物理定律。他们把相似的过程归纳为单元操作。每一种单元操作都遵循相似的物理规律,并适用于所有相关的化工行业。例如:使用相同的工程知识,就能为凝固汽油弹和小米粥分别设计一个搅拌器,即使这两种产品的制造、使用和市场完全不相同。单元操作是构建化学工程的基础。

化学工程单元操作分为以下几类:

化工单元操作也可分为以下几类结合了不同过程的操作:

此外,有很多单元操作甚至结合了以上分类的几种,如:反应精馏和搅拌釜反应器。纯的单元操作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而对混合了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建模,需要同时考虑扩散等物理传传递和化学反应。这对催化反应的设计是很重要的,被认为是一门独立学科称为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工单元过程是各种化学工业的主要原理,是化工厂设计的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设计单元操作从三大守恒(质量守恒、热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开始,先写下各组分对应传递量的守恒方程,再解方程组得到需要的设计参数,通常会得到一个范围,然后从中选取最优的方案并设计设备。例如:设计一个板式精馏塔,先写下每块塔板的质量守恒方程,通过已知的气-液相平衡和效率,列出每种物质的的质量守恒方程,联立上述方程,解方程组可以得到一个范围。因为提高回流比可以降低理论塔板数,反之亦然。化学工程师需要在塔高、占用空间和施工成本方面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相关

  • 乳腺乳腺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拥有的,为了产生乳汁哺育后代的腺体。它是一种皮腺,属于汗腺的变形体。亦是哺乳动物中所有雌性的共同特征,且雄性的乳腺一般因退化而无功能,仅有少量痕迹
  • 加拉帕戈斯板块加拉帕戈斯板块(Galapagos Microplate)是南美洲西岸海域的小型板块,位于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在纳斯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个大型板块间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北面的更小型
  • 山东巡抚山东巡抚,明清时代山东军政官员。明朝全称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正统五年始设巡抚。正统十三年定遣都御史。嘉靖四十二年加督理营田。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 对二氯苯对二氯苯是苯的二个氢被氯原子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6H4Cl2,系统命名法写作1,4-二氯苯(英语:1,4-Dichlorobenzene),常用作樟脑丸。熔点53.5℃、沸点174℃。常温下会借由升
  • Myzostomida吸口虫纲(学名:Myzostomida)是环节动物门下的一个纲,生活于海洋。物种数量较少,其身体扁平,呈圆形状,腹部有数对刚毛,因此有学者将之列为多毛纲下的一个目。从外表看不出吸口虫有分
  • 斯托夫人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废奴主义者,最著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
  • 国家情报院国家情报院(韩语:국가정보원),简称国情院(국정원,NIS),是大韩民国的情报及国家安全机关。韩国情报院前身为中央情报部(中情部,KCIA,1961年-1980年)和国家安全企划部(安企部,ANSP,1980年-1998
  • 惠济区惠济区,原名邙山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郑州市北部,面积232.8平方千米,人口约20.1万。惠济区北邻黄河,西侧为荥阳市,南面为中原区和金水区。区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
  •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 (fixed costs)与变动成本相对,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总数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它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维
  • 维尔纳综合征维尔纳综合症(Werner syndrome,缩写WS)又称成人早衰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衰症,1904年由德国人 Otto Werner 首先报道,患者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的、编码DNA螺旋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