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血红丝膜菌

✍ dations ◷ 2025-10-03 08:50:51 #欧洲真菌,北美洲真菌,丝膜菌属,毒蕈

蕈伞钟状

子实层连生

半血红丝膜菌(学名:),俗称惊讶网盖(surprise webcap)或红褶网盖(red-gilled webcap),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俗称“网盖”(webcap)的丝膜菌属。这种真菌体形中等,菌盖呈浅棕色或赭色,而菌褶则呈鲜血红色。这种真菌主要在欧洲的针叶林中出现。

半血红丝膜菌最早是由瑞典真菌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于1821年描述的,其学名为黄棕伞菌半血红变种( var. )。后来,真菌学家克劳德·卡西米尔·吉莱(英语:Claude Casimir Gillet)于1876年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中的“”源自拉丁文词汇,意思是“半血红”,指的是其菌褶颜色。另外,学名中的“半”也是为了与血红丝膜菌()分别。

半血红丝膜菌的菌盖直径为2–8厘米(0.8–3.4英寸),呈棕赭色或琥珀色,且其中央部分较为深色。起初是锺状的,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中凸状。菌盖表面覆盖着细小的纤维,并且较为干燥。其菌柄通常与菌盖的颜色相同,但有时候会显得较为苍白。菌柄表面较为平滑,且其表面亦有时候会覆盖着细小的纤维。菌柄细而长,并且呈圆柱状。其菌褶是连生的或波状的,且它们之间的间距亦较小。它们的颜色最初是血红色,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肉桂棕色,而其孢子印也有着相同的颜色。其担孢子的大小为6–8 x 4–5微米。菌柄部分的菌肉呈赭色,但菌盖部分的菌肉则呈橄榄色。菌肉的气味类似萝卜。

绯红丝膜菌()与半血红丝膜菌类似,但有着一个更红的菌盖,和菌柄上更明显的红色皮质残余。

半血红丝膜菌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并且主要在秋季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出现。这种真菌通常在桦树或针叶木下生长,并且透过外生菌根的方式生长。这种真菌亦会在酸性土壤上的云杉下大量出现。

半血红丝膜菌是有毒的,因此并不可供食用。其有毒成分与其他有毒丝膜菌,如毒丝膜菌(英语:Cortinarius orellanus)()等致命毒蕈的有毒成分相同。

半血红丝膜菌可用来为纺织纱线染色。

YouTube上的半血红丝膜菌影片

相关

  • Yb4f14 6s22, 8, 18, 32, 8, 2蒸气压3, 2, 1 (第一:603.4 kJ·mol−1 第二:1174.8 kJ·mol−1 第三:2417 kJ·mol主条目:镱的同位素镱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Yb,原子序为70。它属
  • 詹姆斯·沃森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语: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牵头人之一。与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为共同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而与莫里斯·
  • 海外集体在法国,海外集体(法语:collectivité d'outre-mer,缩写为COM)与大区一同作为法国的一级行政区划。海外集体包括一些前法国海外殖民地(英语:Overseas territory (France))。其它有特
  • 因提夫家族因提夫一世(Intef I)是古埃及第一中间期第十一王朝的一位法老,他是该王朝最早使用法老这个头衔的统治者。他的统治时间是从约公元前2115年至约公元前2103年。他的荷鲁斯式是塞
  • 石盐石盐又名矿盐或岩盐,指在地下或山洞内开采的食盐。矿盐的矿物组成与海盐不同,而且视乎出产地不同亦有所差异。化学成分为NaCl,一般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往往混有粘土。维利奇卡
  • 窝脖窝脖,北京话读“窝脖儿”,指老北京的搬运工,也称作脚夫。从事搬运服务的铺子被称作脚行。因为用肩膀扛东西的时候,脖子要一边偏,窝着脖子,进而转化为名词,特指搬运工这个职业。老北
  • 朱塞普·皮亚齐朱塞普·皮亚齐(意大利语:Giuseppe Piazzi,1746年7月7日-1826年7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蓬泰伊恩瓦尔泰利纳,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他曾于1779年于罗马出任神学教授,一年后又在
  • 威廉·利斯特西格蒙特·威廉·利斯特(德语:Siegmund Wilhelm List,1880年5月14日 - 1971年8月17日),十九位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之一、二战战犯。战后,利斯特因反人类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 山中贺久山中 贺久(日语:山中 かく(やまなか かく),1894年12月11日-2008年4月5日),是世界与日本纪录上的女性人瑞,出身日本爱知县西尾市,后来居住于爱知县弥富市。她是家中四兄妹里的三女。丈
  • 普拉塔·辛格·沙阿普拉塔普·辛格·沙阿(尼泊尔语:प्रतापसिंह शाह,1751年4月16日-1777年11月17日)是尼泊尔沙阿王朝第二代国王,1775年至1777年在位。他是沙阿王朝君主普利特维·纳拉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