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光事件

✍ dations ◷ 2025-07-20 10:30:45 #文世光事件
文世光事件,韩语称陆英修狙击事件(육영수 저격 사건(陸英修狙擊事件)),发生在1974年8月15日。当时,韩国总统朴正熙与其夫人陆英修正在汉城国家剧院出席光复节29年纪念仪式,被第二代旅日韩侨文世光(韩语:문세광,1951年—1974年12月20日)枪击,朴正熙躲过杀身之祸,但陆英修则中弹身亡。事件造成日韩关系高度紧张,一度濒临断交。时年23岁的文世光是出生在大阪的韩侨,事情发生前数日,他由日本入境,住在汉城朝鲜酒店1030房间。事件发生当日8时,文世光携带一支装了五发子弹的美制38口径的史密斯-韦森手枪从普通入口进入国家剧院大厅。他在大厅徘徊一段时间,试图寻找下手时机,但终因距离太远而放弃。10时,光复节庆祝大会准时开始。文世光从剧场南面的后门进入会场,就座于B排214号座位。大会由朴正熙致词。10时23分,文世光拔出手枪展开行动。因为过于紧张,第一发子弹不慎射中了自己的大腿,但由于装了消音器而并未被他人注意到。之后他沿通道向主席台奔跑,向朴正熙发射了第二发子弹,并未击中朴正熙而是打在了左侧。军人出身的朴正熙迅即躲藏到了讲台之后。第三发子弹是颗哑弹。第四发击中了主席台上的总统夫人陆英修的头部。文世光被其他观众的脚绊倒,第五发子弹击中讲台后的大韩民国国旗。五发子弹射尽不过数秒,其间总统警卫亦举枪对射。双方共发射七枚子弹(文发射的一枚哑弹除外)。在混战中,来自汉城城东经营高等学校合唱团的17岁高中女生张峰华(朝鲜语:장봉화,1957年—1974年)被流弹击中当场身亡(据说此弹为警卫所发)。文世光迅速被制伏。文世光被制伏后,朴正熙继续镇定将演说发表完毕。陆英修被迅速送进汉城国立大学医院,经过5小时40分的手术后,于当晚7时去世,终年49岁。事件发生之后,韩国政府迅速展开调查。调查认为文世光受到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的干部金浩龙的指使而犯罪,参与者还有文世光的朋友日本人吉井美喜子,后者用自己丈夫的名义帮助文世光伪造护照;刺杀用枪是偷盗于大阪警署的警用手枪。此事件在10月7日开审,文世光承认自己的罪行,经一审、二审后,文世光最后判以死刑,1974年12月20日,文世光在汉城拘置所被处以绞刑。金日成在与日本《每日新闻》编辑局长一行的谈话中说道:此事件使日韩关系在外交正常化后进入最坏的局面,一度到了面临断交的地步。韩国方面认为日本方面对犯人文世光的调查不力,对旅日朝鲜人总联合会管理不严,并要求日本政府对向文世光发放日本护照的经过进行解释,并要求日本对朝总联大阪生野西分部政治部长金浩龙等日本国内的同谋进行彻底调查,并解散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朴正熙于1974年8月30日甚至对日本驻韩大使说,如果日本政府不表示出积极的态度,韩日间签署的基本条约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朴正熙在威胁日本,如果日本不积极合作,即使断交也在所不辞。韩国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也高涨,日本驻韩大使馆、总领事馆等都受到冲击。1974年9月,日本自民党副总裁椎名悦三郎访韩,转达了田中首相的亲笔信,用口头“补充说明”的方式进行了相关事项的约定,韩日间的这场外交纷争得以告一段落。在日本进行的审判中,金浩龙因为没有犯罪证据而被无罪释放,吉井美喜子仅因违反《护照管理法》等嫌疑得到三年徒刑、缓刑一年的从轻判决。韩国外交通商部在2005年1月20日对外公开了“文世光事件”,也就是1974年8月15日发生的袭击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事件的外交文件。外交通商部宣布,按照“外交文件公开的有关规定”,将经过30年的这些文件从20日起在首尔外交安全研究院向市民公开。当天公开的前总统朴正熙被袭事件有关文件共15册,3千多页。

相关

  • 横滨港坐标:35°27′00″N 139°38′46″E / 35.45000°N 139.64611°E / 35.45000; 139.64611横滨港(日语:横浜港/よこはまこう Yokohama kō */?)是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港湾,濒
  • 字体排印学字体排印学(英语:typography)又称为文字设计,是通过排版使得文字易认、可读和优美的技艺。排版,即安排活字的方式,包括字体与字号的选取、栏宽与行高的设定以及字距的调整等。在西
  • 2011年 三亚2011年金砖国家峰会,也称第三次金砖国家峰会,于2011年4月14日在中国的三亚举行。是“金砖国家”举办的第三次峰会,新成员南非首次参加。本次峰会的主题为“展望未来、共享繁荣
  • 诺克斯维尔市诺克斯维尔(英文:Knoxville),是美国田纳西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麓和田纳西河的河边,于1786年建市。诺克斯维尔的名字是纪念美国第一位的军事部长亨利·诺克斯(Hen
  • 秦和人秦霍人(泰语:จีนฮ่อ),今日泰国人惯称云南人(泰语:คนยุนนาน),是指历史上从中国云南经缅甸或老挝迁移到泰国的移民及其后裔。由于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前往泰北的时间最早,商
  • 绕迥绕迥(藏语:.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a-
  • 造山带造山运动(Orogeny)是指地壳结构因为板块运动产生剧烈变化,属地壳变动的一种。这种作用会产生岩石高度变形的带状区域,称为造山带(Orogens或Orogenic belts)。“Orogeny”来自希腊
  • 弗兰茨二世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1768年2月12日-1835年3月2日),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1806年在位),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1804年-1835年在位,称弗朗茨一世,德语:Franz I)。神圣罗
  • 李兆洛李兆洛(1769年-1841年),原姓王,字申耆,号养一,江苏阳湖(今属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地理学家、文学家,进士出身。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嘉庆十年(1805年)登乙丑科
  • 倭国倭国,是中国古代诸王朝,对于当时日本列岛上的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遥远的意思。有说法认为倭是源自日语中,第一人称“我(日语:わ,转写: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