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塔巴

✍ dations ◷ 2025-07-20 10:40:17 #埃及建筑物

马斯塔巴(英语:Mastaba)是古埃及墓葬建筑的类型之一。马斯塔巴是平顶、长方形和外部呈斜坡面的建筑,很多古时期著名的埃及人都埋葬于这类型的墓室内。墓室是用泥砖或石头来建成。

要了解马斯塔巴和埃及墓地的结构,必先考虑到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最大的刺激作用是源于古埃及人相信来世。这反映在他们的建筑,最突出的是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参与建设自己的坟墓。埃及人相信灵魂在尸体不腐烂和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才能长存。自前王朝时期初,古埃及人已经努力研发保存尸体的方法。 最初,以香油或药料等涂尸来防腐的方法被采用,其后陵墓的建筑设计使尸体得以无限期保存。尸体会被放置在位于深处的密封墓室内,例如马斯塔巴。由于,尸体接触不到干燥的沙,所以尸体无法变成木乃伊。为了保存尸体,古埃及祭司设计出一个人造木乃伊的方法。

马斯塔巴一词源于阿拉伯语中的长凳,因为它远望很像长凳。在其内部是位于地底深处的墓室并铺上石头和砖块。外墙的建材最初是将尼罗河的泥洒干后所形成的砖。尽管,更耐用的石头后来投入使用,不过最重要并具纪念性的建筑物仍然使用较便宜和容易获得的泥砖。

马斯塔巴外部是长方形,两侧有斜坡,平顶,长度是阔度的四倍,高度至少达30英尺。马斯塔巴是南-北向的。这地上的结构形成一个空间,让祭司和家庭成员通过假门(英语:False door)将带来的食品和其他祭品给予死者的灵魂。在第二个隐藏室地窖(قبو‎)中,安放了一尊石造的死者雕像以作保护。地窖的高墙上有一些小洞,这些小洞并不是用来观看雕像的,而是让烧香的味道和可能是仪式上的咒语传递至雕像处。

马斯塔巴在埃及前王朝时期及王朝早期是法老和社会精英标准的坟墓类型。早期的马斯塔巴都选址在古埃及城市阿拜多斯。

尽管,法老后来开始建造金字塔作为他们的坟墓,不过贵族依然被安葬在马斯塔巴中。这情况在吉萨高原(英语:Giza Plateau)上特别明显,那里的金字塔旁边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墓室。

在埃及第四王朝时,岩石切割墓开始出现。这些墓地建于上埃及的岩石峭壁上,目的是进一步防止盗墓。到了埃及第十八王朝或新王国时期,马斯塔巴变得罕有,在很大程度上被建在墓室上方的独立的金字塔所取代。

相关

  • 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myeloma, plasma cell myeloma, 或Kahler's disease)是一种浆细胞(一种专责制造抗体的白血球)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症)。
  • 谢尔盖·布卡谢尔盖·纳札罗维奇·布勃卡(乌克兰语:Сергій Назарович Бубкa,1963年12月4日-),生于苏联时期乌克兰卢甘斯克,乌克兰前男子撑竿跳运动员,绰号“空中鸟人”,世界体
  • 红伶秘史红伶秘史(英语:The Broadway Melody;又名百老汇之歌)是一部美国歌舞电影,它获得了193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是第二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影片,也是第一部获得这个奖项的有声
  • Bryopsidophyceae羽藻目(学名:Bryopsidales)是绿藻门下的一个目,原为羽藻纲下唯一的目,现时改属石莼纲。羽藻目生物是一种多核生物,其叶状体呈丝状,其中包括原子核在内的许多细胞器都可以自由移动。
  • 穆赫辛·礼萨伊穆赫辛·礼萨伊 (波斯语:محسن رضایی میرقائد‎,1954年9月-),是一名伊朗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军事指挥官,现任伊朗国家利益委员会秘书长,曾担任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达
  • 边检边境管制是国家或地区,进行管制或监察边境流量的措施。依世界各国通例,国际机场或港口之检查,系采C、I、Q制度:海关(Customs),负责货物进出口的管制及旅客行李及国际邮包的检查;移民
  • 林秉恩林秉恩,SBS,JP(Dr Lam Ping-yan,1952年6月13日-),社会医学专科医生,曾经担任卫生署署长兼医疗辅助队总监。2010年6月,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指出林秉恩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对药物
  •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英语:Francis Scott Key,1779年8月1日-1843年1月11日)是美国律师、作家、业余诗人,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人,美国国歌《星条旗》歌词作者。美国1812年战争期间的
  • 氦聚变氦聚变是核聚变的一种,参与此一反应的原子核是氦。这种由氦4(α粒子)融合的反应就是所谓的是3氦过程(3α过程),因为这项反应先由两个氦核聚变成为铍 8,但是这种同位素很不稳定,半衰
  • 郭雷郭雷(1961年11月1日-),山东淄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科学家。1982年,自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自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