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妈祖诞辰出巡时,艺阁为其重要特色,早期曾有龙凤阁形式,盛行于1960年代,1976年后数年及1993年曾经短暂重现,但终因限于人力、资金而消失。金门县年度浯岛城隍迁治迎城隍庆典中,也会出现蜈蚣座艺阁,为当地庙会特色。
中国闽南地区亦有蜈蚣阁的艺阵,主要盛行于晋江市东石镇一带,另如厦门市海沧区东屿村于农历正月二十日会组装蜈蚣阁往青礁进香。
蜈蚣阵在早期庙会里,近于艺阁中抬阁的形式,由竹、木材质搭成抬阁,座上由真人装扮民间传说或神话人物,由于连结成行,状似百足之虫─蜈蚣,遂称为蜈蚣阁,而后逐渐演变成具有神圣性质的宗教艺阵。一般由数十块木板组成,木板间以转承轴衔接,多数装上车轮,由人力推动行走,上有极少数仍维持人力扛抬者,如学甲香。头尾多数采用蜈蚣头、蜈蚣尾造型,少数采用龙头、凤尾的形式;而金门地区蜈蚣座其龙头近于舞龙的形式,由一人舞动行走。至于头尾材质各地不同,或以纸扎成,或以木材制成。
蜈蚣阵的装扮人数大致由36至200多人不等,其中以108人数为至极之天数,现今仅有佳里番仔寮应元宫、佳里金唐殿二阵,为全台之最。各地亦有少至8、12、24人的艺阁,如旧日北港妈祖出巡的龙凤阁,而在“学甲香”中,尚有当地“罗姓角”所组的“八仙棚”,亦可视作这种艺阵的型态之一。
蜈蚣阵上儿童所扮演的人物,多来自演义小说、神话,如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在台湾南瀛五大香科中,常见的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隋唐演义、白虎战青龙、薛刚闹花灯、郭子仪大战安南国、狄青押军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大战八宝公主、水浒传、岳飞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天神星君等。
其中以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源自隋唐演义中唐太宗出征(巡)的故事,最为常见。扮演各种剧目时,通常为首的是探子,最末则以唐太宗、宋仁宗、宋太宗等帝王人物押阵。
另外也会出现八仙、十二金钗、二十八星宿、二十四节气等主题。
目前台湾蜈蚣阵最盛行的区域主要在西南沿海一带,在台南市的学甲慈济宫学甲香、佳里金唐殿萧垅香、西港庆安宫西港香、麻豆代天府麻豆香、土城鹿耳门圣母庙土城香中固定出现,具有神性,称谓百足真人,扫除不祥、趋邪怯魔达到绥靖地方,成为南瀛香科最主要的标志。相邻区域部分庙宇举行醮典、庆典时,聘请南瀛香科的蜈蚣阵。
(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
由于蜈蚣阵的形式特别,各地的蜈蚣阵常会申请世界纪录的认证。
2011年5月14日(农历4月12日)于金门迎城隍正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纯人力蜈蚣座这座肩扛蜈蚣座长176米,化妆小朋友200名、肩扛人力868名,工作人员178名,绕行金城镇市区1680米,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AnnaLouise Orford的授证。
2011年2月18日(农历1月16日)于台南市佳里金唐殿三年一科的萧垅香五朝王醮大典正式创下-世界最长游行花车百足真人蜈蚣阵201.8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庙方遴选108位神童装扮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参与四天的绕境活动,绵延数公里的香阵绕行佳里、将军、七股、西港等十七个角头、廿四个村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108节长的百足真人蜈蚣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