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

✍ dations ◷ 2025-09-13 16:30:22 #1901年出生,1967年逝世,冯姓,黄梅人,北京大学校友,北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作家,使用笔名的作家,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于湖北黄梅,其家境殷实,然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武昌任小学教员,期间开始与周作人过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任教于中小学,并在此期间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他就是谤佛。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 “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相关

  • 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解剖学(英语:Anatomy)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
  • 光气碳酰氯,俗称光成气(英语:phosgene;化学式:COCl2),简称光气,从化学结构上看是碳酸的二酰氯衍生物,是非常活泼的亲电试剂,容易水解,是剧烈窒息性毒气,高浓度吸入可致肺水肿,毒性比氯气约大1
  •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英语:Exothermic reaction)是释出热量的一类化学反应,与吸热反应相对。在放热反应中,破坏化学键所用的能量是少于组成键所释放的能量。放热反应的通式为:在化学的系统中,
  • 四月三周两天《4个月3星期零2天》(罗马尼亚语:4 luni, 3 săptămâni şi 2 zile),2007年罗马尼亚的一部电影,由克里斯蒂安·蒙久编写并执导。该片曾在2007年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金棕榈
  • 沈兼士沈兼士(1887年7月31日-1947年8月2日),名臤,字兼士,以字行,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1905年,沈兼士和兄长沈尹默自费赴日本留学,入东
  • 美大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美洲大洋洲局,位于北京市,是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下属局,负责该办公室美洲、大洋洲业务。原先国防部外事办公室设有国防部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语: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拉脱维亚语:Vilhelms Ostvalds;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物理化学家。他提出了稀释定律
  • 塔斯马尼亚巨型螯虾塔斯马尼亚巨型螯虾(学名:)原产于塔斯马尼亚岛的淡水里,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虾。其寿命也很长,可达60年。雄虾有比雌虾大得多的钳子。重可达6千克(13英磅),长80厘米(31英寸),但一般2
  • 亚特·加芬克尔亚特·加芬克尔(英语:Art Garfunkel,1941年11月5日-)原名亚瑟·艾拉·加芬克尔(英语:Arthur Ira Garfunkel),是赢得格莱美奖的美国歌手,及曾获得金球奖提名的演员。最为大众所熟悉是他
  • 尼古拉·马丁内斯库尼古拉·马丁内斯库(罗马尼亚语:Nicolae Martinescu,1940年2月24日-2013年4月1日),罗马尼亚男子摔跤运动员,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冠军。1940年2月24日,马丁内斯库生于罗马尼亚布勒伊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