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深度

✍ dations ◷ 2025-04-04 06:42:19 #光学

光深度是透明度的测量,在定义上是辐射或光在传输路径上被散射或吸收的比率。为了让光深度更加形象化,可以想一想雾。在观测者和物体之间的雾会立刻使得你前方的光深度为零。当物体远离时,光深度将会增加,直到该物体远至不能被看见为止。

光深度表现的是光束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上被散射或吸收而被移除的量。如果 I 0 {\displaystyle I_{0}} 是辐射源的强度, I {\displaystyle I} 是通过路径后,观测者测到的强度,则光深度 τ {\displaystyle \tau } 被下列的方程式定义为:

在核子物理,原子云的光深度可以从原子的量子力学特性来计算。它的形式是:

τ = d 2 ν N 2 c ϵ 0 A γ , {\displaystyle \tau ={\frac {d^{2}\nu N}{2c\hbar \epsilon _{0}A\gamma }},}

此处 d {\displaystyle d} 表示跃迁偶极矩, γ {\displaystyle \gamma } :转换的自然线宽, ν {\displaystyle \nu } :频率, N {\displaystyle N} :原子的数量,和 A {\displaystyle A} :射束的截面

在大气科学,经常提到的光深度路径是垂直于地球表面并直至外太空;在其他的场合则是由观测者的高度直至外太空。因为 τ {\displaystyle \tau } 是参考垂直的路径,对歪斜路径的光深度即为 τ = m τ {\displaystyle \tau '=m\tau } ,此处的 m {\displaystyle m} 称为气体质量因子,对一个相对于大气层的平行平面是: m = 1 / cos θ {\displaystyle m=1/\cos \theta } ,此处 θ {\displaystyle \theta } 是天顶距,对应于给予的路径。因此:

大气的光深度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瑞利散射、悬浮微粒和气体的吸收。大气的光深度可以用日照计(sun photometer)测量(参考比尔-朗伯定律(Beer's law))。

另一个例子是天文学上对光球厚度的定义,是从表面至光深度表面2/3处。这意味着光球散发出的光子在到达观测者之前平均被散射的次数少于一次,在光深度为2/3之处的温度,恒星辐射出的能量(原始的推导是源自太阳)相当于观测到的总辐射能量。

要注意的是对一个被测量的介质,不同颜色(波长)的光会有不同的光深度。

对行星环,当它阻挡在光源和观测者之间时,它的光深度是环所阻挡掉的光的比率,通常是来自掩星观测所获得的资料。

相关

  • 彼得·德拜德国 荷兰亚琛科技大学苏黎世大学(1911年-1912年) 乌得勒支大学(1912年-1914年)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1914年-1920年)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20年-1927年) 莱比锡大学(1927年
  • 史怀哲阿尔贝特·施韦泽(德语: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法国阿尔萨斯(出生时属于德国)的通才,拥有神学、音乐、哲学及医学四个博士学位。他生于当时德国阿尔萨斯-洛
  • 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英语:Olympic Council of Asia,缩写OCA),简称亚洲奥会或亚奥理事会,是国际奥委会授权,管理亚洲地区的奥运会、洲际赛事和国际体育赛事,并负责亚洲地区奥运的发展
  • 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波斯语:هندوکش‎)是位于中亚,东西向横贯阿富汗的山脉。兴都库什此名称的由来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许多学者、作家提出不同的理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其被认为
  • 明儒学案《明儒学案》,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系统记载、总结论述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的专著。作者是“明末清初三大思
  • 鬼笔鹅膏蕈伞凸面毒鹅膏,包括东亚的黄盖毒鹅膏菌(拉丁学名:Amanita subjunquillea)的和欧洲的黄绿毒鹅膏菌(拉丁学名:Amanita phalloides),为两种具有极近亲缘关系、外表无法区分的剧毒担子
  • 《爱》(法语:Amour)是2012年由迈克尔·哈内克编剧兼执导的法语爱情电影,本片由法国、德国与奥地利联合出品,由伊莎贝·雨蓓、尚-路易·坦帝尼昂与埃玛妞·丽娃主演。影片获得第65
  • 东马来西亚东马(马来语:Malaysia Timur),是马来西亚位于婆罗洲的北半部领土,由沙巴、砂拉越及纳闽组成,面积占全国6成(200,657平方公里)余,但人口仅占全国2成。地理上,东马西马的位置被南海所隔,
  • 袁绍袁绍(154年-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为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曾带兵进宫诛杀十常侍,后被各路诸侯推举为盟主讨伐董卓。极盛时期据有冀州、幽州、并州
  • 经常收支经常收支(即“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收支相对,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贸易和服务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所以这一部分被看成是一种更加合理的资金流动。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是指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