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聂伯罗

✍ dations ◷ 2025-05-16 09:32:06 #第聂伯罗

第聂伯罗[1](乌克兰语:Дніпро,罗马化:发音: (ⓘ)),是乌克兰中南部的城市,为该国的第四大城市,人口约一百万,位于第聂伯河畔,也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首府。

第聂伯罗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拥有发达的工矿业,亦以尤日马什工厂(俄语:Южмаш)、南方设计局等军事工业闻名。

第聂伯罗于俄罗斯帝国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俄语:Екатериносла́в,乌克兰语:Катериносла́в,意即“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光荣”),1783年城区迁至现址。

1926年苏联为纪念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斯基,将城市重新命名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乌克兰语: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罗马化:;俄语:Днепропетро́вск)。

2016年5月19日,第聂伯罗按去共产主义化法律正式改为现名[2]。

公元1776年,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下令修建新城市--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新的城市位于第聂伯河两岸,在古老的贸易通道的交叉口。做为南方一个大省的省府,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市多年来仅是该省的农业中心。

1861年的改革之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农奴制的废除使得无地农民涌进城市。19世纪末,城里出现集约化的工业产业,克里瓦洛斯基铁矿的开采与之密切相联。城市人口迅速增长。1873年叶卡捷林娜铁路投入运营,铁路将克里瓦洛斯基的铁矿、顿涅茨的煤矿连接起来,为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冶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第聂伯罗经济飞速发展。在建城100周年时,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市人口为4万8千人,10年后,人口已达12万1千人。城里大小工厂有1700多座。企业主们所获取的巨大利润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896年城市出现电灯,1898年夏天,有轨电车投入运营,1909年第一个电话局开始营业。

第聂伯罗克服了因第一次俄国革命引起的经济衰落后,该市的工业继续发展。从1910年到1913年,企业的数量从253家增至358家,工业生产总值几乎增长2倍,其中生铁、钢和轧材的生产总量增长60%。公司的利润增长了3倍。

1919年12月底国内战争结束时,第聂伯罗的城市工业遭到毁灭性破坏。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工业水平开始恢复,到1926年该市已有92家企业。同年,该市改名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

《加速国家工业纲领》为当时苏联冶金中心之一的第聂伯市经济的继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企业进行改建,设备实现了现代化,新建了冶金厂和金属加工厂,城市人口升至50万。

苏德战争结束后,40-50年代,第聂伯市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工业飞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其中包括航空业)、化工、动力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60-80年代期间,第聂伯市成为国家干部的输送地。该地区的很多人以后都担任了苏联党政机关的领导职务到90年代初,城市居民人数达120万,城市面积330平方公里。

苏联解体后,第聂伯罗市成为乌克兰主要的政治、工业、财政、科学和文化中心之一。

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俄军多次空袭第聂伯罗。于2023年1月14日,俄军一枚Kh-22导弹击中Sobornyi区一栋公寓[3],导致46人死亡、80人受伤。[4]

第聂伯罗全市总面积约380平方公里,共分八个行政区。地形以平原和河流为主,并拥有辽阔的大草原、黑土森林和发达的河流网络。

全市总人口约98万,乌克兰人占总人口的82%,其余为俄罗斯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等。

第聂伯罗位于矿产丰富的乌克兰东部地区,以黑色金属作为其支柱产业。该市于俄罗斯帝国、苏联时期多次成为大型工业中心,亦是铁路和航运的重要枢纽。今日第聂伯罗主要工业产品涵盖:铸件、板材、线材、箔材、管材、钢轨、矿山冶金机械、机床、轻工机械、无线电装备、木工机械、轮胎、塑料、油漆、水泥、纸张、服装、食品等100多种。

第聂伯罗也是乌克兰著名的航天科技城,以生产火箭、导弹的尤日马什工厂(俄语:Южмаш)(又称南方机械厂)闻名。同时该市亦为乌克兰著名的“大学城”,城中分布包括国立第聂伯大学(乌克兰语:Дніпро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ені Олеся Гончара)、国立第聂伯科技大学(乌克兰语: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техніч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Дніпровська політехніка»)等15所高等院校,并拥有40多家科研所和设计院。科研所中最著名的为南方设计局,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科学博士和副博士于此研制火箭、航空系列产品。

第聂伯罗也是一座文化名城,许多音乐厅和艺术剧院座落于此。

相关

  • 艾米丽·阿塔克艾米丽·阿塔克(Emily Jane Atack,1989年12月18日-)是一位英国演员,最知名于在E4的情景喜剧《中间人》中扮演Charlotte Hinchcliffe。
  • 煮蛙效应煮蛙效应(或温水煮青蛙)源于一只青蛙被慢慢煮死的故事。其论述为如果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跳出来,但如果将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将会察觉不到危险而被煮死,这个故事经常被用
  • 张三禄张三禄,清末艺术家,北京人,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其艺术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 波拉欣峰坐标:46°27′39″N 9°45′10″E / 46.46083°N 9.75278°E / 46.46083; 9.75278波拉欣峰(Piz Polaschin),是瑞士的山峰,位于该国东南部,由格劳宾登州负责管辖,属于阿尔布拉山脉的
  • 葡萄园 (小说)《葡萄园》是托马斯·品钦1990年的小说,一个关于1980年代美国生活的后现代主义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葡萄园、加利福尼亚安德森谷的一个小镇上。标题Vineland可能影射Vinland
  • 张邠张邠,三国东吴官员,孙亮时侍中。孙亮路过西苑,正在吃生梅,于是就派黄门宦官到宫中取蜂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召来藏吏审问,藏吏叩头。孙亮问藏吏:“黄门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早先索要过,实不敢给。”黄门不服。侍中刁玄、张邠上奏:“侍中、藏吏说的不同,请把他们下狱查问。”孙亮说:“这容易知道。”孙亮让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大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外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黄门所做的。”黄门自认服罪。裴松之认为如果是新鼠屎里外也都是湿的。
  • 张炳鑫张炳鑫(1924年-?),男,北京人,中国中药传统制剂专家,曾任同仁堂药厂制药车间主任,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
  • 维尔弗里德·迪特里希维尔弗里德·迪特里希(德语:Wilfried Dietrich,1933年10月14日-1992年6月3日),德国男子摔跤运动员。他曾代表德国联队和西德参加1956年、1960年、1964年、1968年和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摔跤比赛,获得一枚金牌、二枚银牌和二枚铜牌。
  • 脱脱尼脱脱尼(?-?),元朝女性人物,雍吉剌氏。脱脱尼有美色,善女工。二十六岁时,丈夫哈剌不花去世。哈剌不花前妻有两个儿子都长大了,没有妻子,想要按本俗制收继,脱脱尼以死发誓不改嫁。两个儿子百般求取,脱脱尼生气了大骂:“你们这是禽兽之行,想要娶自己的母亲,如果死了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于地下?”两个儿子惭惧谢罪,于是分家别居。守节三十年以贞节闻名。
  • 英属圭亚那英属圭亚那(英语:British Guiana)是前英国殖民地,为英属西印度的一部分,位于南美洲的北部海岸,现在被称为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第一个发现圭亚那的欧洲人是英国探险家沃尔特·雷利爵士。荷兰人是第一批定居于此的欧洲人,从17世纪初开始,他们建立了埃塞奎博和贝比斯这两块殖民地,18世纪中期又添加了德梅拉拉这块殖民地。1796年,英国在法国占领荷兰的战争中接管了这三个殖民地。1802年,英国将控制权交还给巴达维亚共和国,但一年后在拿破仑战争中夺取了这些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于1814年正式割让给英国,并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