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象

✍ dations ◷ 2025-06-29 13:36:05 #IUCN濒危物种,亚洲象,马来西亚哺乳动物,婆罗洲动物

婆罗洲象(学名:),又称加里曼丹象、婆罗洲矮象、婆罗洲侏儒象等,原来被当作外来亚洲象的野化种群。2003年被认为应属于亚洲象的一个独立亚种,但其原生地目前尚无定论。

婆罗洲象个头比其它亚洲象还要小一倍。现在被认为是源自巽他群岛的驯化亚种。目前主要生存于婆罗洲岛北部沙巴。只剩下1500头左右。

婆罗洲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近代由人类引入,是其他地区亚洲象的后裔,并非当地的原生物种。一直到2003年以美国人唐·梅尔尼克为主的学者才以DNA检验比对为论据提出不同意见。

婆罗洲岛上没有发现过象的化石,而当地土著的土语中也没有象这个词,是以有学者认为婆罗洲象是近代被人类从亚洲其他地区带进婆罗洲的。

在20世纪50年代,依解剖上的差异,如较小的头盖骨和牙齿的变形等,婆罗洲象曾被归类于亚洲象的一个亚种。但同时有动物学家指出婆罗洲的大象种群看上去与其它亚洲象不同,它们的头骨更小,象牙也存在一些差异。

当地史书记载了爪哇国王向苏禄国苏丹赠送两头驯象的历史,而后来这些驯象在婆罗洲西部繁衍野化。1521年斐迪南·麦哲伦抵达文莱时,记载了当地国王以丝绸装饰驯象的事迹。但到了1770年,欧洲的访问者没再看到这种习俗,反之记述了当地人在丰收之后狩猎野生象群的景象。尽管早前文莱与马辰都有王室养象的记录,但当地人一向没有捕捉或驯化当地野象的传统。

200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研究和保护中心的唐·梅尔尼克(Don Melnick)与来自美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同事研究了婆罗洲大象的DNA。他们收集了婆罗洲北部马来西亚部分的20只大象的粪便和血液样本,从中分离出一个线粒体和5个染色体基因。然后比较这些基因与南亚地区数百头大象的相应基因。2003年的比较结果,婆罗洲大象与任何已知大象种群都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是野生还是驯养种群。婆罗洲象应该归于一独特的亚种。

研究结果发现婆罗洲象并非近代才出现。它们和其他亚洲象明显不同,作者推测婆罗洲象是三十万年前婆罗洲和亚洲大陆分离后,所诞生的新亚种。

然而,由于婆罗洲一直没发现象的化石,因此婆罗洲可能不是本亚种的原生地,因此,综合上述分子学、生物考古与当地历史文献等资料,婆罗洲象很可能是已在爪哇岛上绝迹的亚洲象的亚种——爪哇象()的孑遗。

相关

  • 油粒体油粒体(英语:elaioplast, elioplast),又称油质体、造油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属于白色体,其主要功能为储存和合成脂质。油粒体的英文名称elaioplast来自古希腊文的ἔλαι
  •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或称国民生产毛额、本地居民收入)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总体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注视的国际统计项目。反映本地居民收入的两个主
  • 2A类致癌物这些物质、混合物和接触场合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A类致癌物(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这里的大部分物质对人类的致癌的证据有限,但有足够的对其他某些动物致癌的证据。
  • 布鲁斯·艾姆斯布鲁斯·艾姆斯(英语:Bruce Ames,1928年12月16日-),美国生物化学学家,加州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emplate: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
  • 灵香草灵香草(学名:Lysimachia foenum-graecum)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湖南、云南、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7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谷溪边
  • 气焊与气切气焊和气割是指利用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混合燃烧的火焰对金属焊接和切割的过程,常用的可燃气体主要是乙炔、液化石油气和氢气等,常用的助燃气体为氧气。气焊是利用火焰对金属工
  • 压缩压缩可指:
  • 赞詹赞詹(波斯语:زنجان‎)位于伊朗西北部,是赞詹省的省会,2006年人口约34万。赞詹以当地出产的无籽萄葡闻名。当地也有许多的手工艺品,如刀、一种称为 charoogh 的传统凉鞋、另一
  • 虱目鱼虱目鱼(学名:Chanos chanos)是东南亚一带的重要鱼获物,温水性鱼类,分布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海域。其他俗名有海草鱼、安平鱼、国姓鱼、麻虱目、麻虱目仔、遮目鱼、状元鱼、牛奶鱼(英
  • 白血病抑制因子1EMR, 1PVH, 2Q7N· receptor binding · cytokine activity ·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 immune response · multicellular organismal d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