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图什基

✍ dations ◷ 2025-02-23 01:55:18 #蒂图什基

蒂图什科(乌克兰语:тіту́шко,罗马化:;俄语:титу́шко),常用复数蒂图什基(乌克兰语:тіту́шки,罗马化:;俄语:титу́шки)是乌克兰使用武力参与冲突的雇佣兵,在维克托·亚努科维奇执政时期尤其活跃。成员大多是流氓无产阶级、高普尼克、年轻人[4],甚至运动员[5]。蒂图什基会妨碍政府反对者的活动[6]、焚烧汽车[7][8] 、恐吓[1] 、殴打示威者以及记者[1][9]、抢劫[1]、影响选举[10]等。而乌克兰官方也承认执法人员利用蒂图什基镇压广场革命的抗议群众[11][12]。

“蒂图什科”一词于出现2013年5月,源自曾因攻击记者而被定罪的白采尔克瓦运动员瓦迪姆·蒂图什科(Вадим Тітушко)的姓氏[13][14]。

2014年1月起,乌克兰的政府机关开始利用蒂图什基作为“自愿助手”,他们戴着黄色臂章,以棍棒及创伤性武器驱散抗议群众[15]。

此外,乌克兰内政部在广场起义中将蒂图什基伪装成执法人员[16][17]。

“蒂图什科”一词于出现2013年5月,源自曾因攻击记者奥尔加·斯尼察尔丘克(Ольга Сніцарчук)和弗拉迪米尔·索代利(влад содель)而被定罪的白采尔克瓦运动员瓦迪姆·蒂图什科(Вадим Тітушко)的姓氏[18][14]。蒂图什科的律师表示希望禁止使用这一词,然而有人指出,有很多人用这个姓氏,因此这不太可能达成[14][19]。[20],在广场起义期间,包括英语、波兰语、法语、挪威语的国外媒体开始使用蒂图什科一词[21][22],而这一词也出现在一些线上辞典中[23]。

维克托·亚努科维奇的支持者会利用“蒂图什科”称呼广场起义的群众[24]。

根据语言学教授奥列克桑德·波诺马利夫(乌克兰语:Пономарів Олександр Данилович)的说法,蒂图什科一词可以是中性(主格:乌克兰语:тіту́шко;俄语:титу́шко;复数属格:乌克兰语:тіту́шків;俄语:титу́шков),也可以是阴性(乌克兰语:тіту́шка;俄语:титу́шка;复数属格:乌克兰语:тіту́шок;俄语:титу́шок)。而且,在阴性中这个词听起来更讽刺[25]。

有些网站会以带引号的“运动员”("спортсмен")称呼蒂图什基[26]。

“艾蒂图什基”(ITitushky;Айтітушки)一词最早出现在乌克兰线上字典Myslovo(乌克兰语:Мислово)上,是IT和蒂图什基的混成词,意为在广场起义骇入维塔利·克里契科、尤莉亚·提摩申科等政客网站以及乌克兰真理报的骇客[27][28]。

事实与评论(英语:Fakty i Kommentarii)的报导将蒂图什基分成三类。只有第一类是真正的蒂图什基,多半是流氓无产阶级、戈普尼克(英语:Gopnik)或出身贫困的人。第二类是则是帮派成员,比如奥普洛特格斗俱乐部(乌克兰语:Оплот (бійцівський клуб)),以及被警察机关派往基辅的有前科的人,主要来自顿涅茨克。第三种是内政部的雇员,比如打击组织犯罪局(英语:HUBOZ)成员等[17]。

蒂图什基会伪装成抗议群众,煽动民众反对警察。然而打斗开始后,警察拘留抗议者时并不会逮捕蒂图什基,会在蒂图什基都离开后才抵达现场,或是让蒂图什基躲在背后[29][30]。有时,蒂图什基会和警察(以及金雕特种部队)同时行动[31][29]。此外,在执法机关不活动的时候或在对执法机构不友好的气氛中,特种部队的会从全国各地派遣蒂图什基来镇压抗议民众[32]。

蒂图什基通常身穿运动服、皮夹克[31]。而装备包含防毒面具、护膝、护腕、拳击头套[33],而武器则有刀子、铁锤[34]、球棒[35]、烟雾弹[36]、手榴弹[34]等。许多影片证明他们身上会配戴白色、红色或黄色识别带[34][37]。

蒂图什基是学习武术,并且体格强壮的年轻人[31],大部分都失业,多半是为了赚钱而来。[4]。广场起义期间,政府当局会以巴士将来自波尔塔瓦、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等地的蒂图什基到基辅,总数大约有2000人[4]。

乌克兰真理报称蒂图什基是警察的“付费运动员”,根据报导,乌克兰政府每雇用1名蒂图什科会耗费100欧元的成本,一个连[注 1]的蒂图什基则是10,000欧元,其中的成本包括、交通以及住宿,而食物则由蒂图什基自理[4][33]。此外,蒂图什基不必对活动的薪资缴纳所得税[33][29]。全乌克兰祖国联盟议员维塔利·亚雷马(英语:Vitaly Yarema)表示蒂图什基的薪资每人每日约200-500赫里夫尼亚不等[4][33],也有报导称薪资是100赫里夫尼亚[38]。

2014年1月21日,地震学家尤里·韦尔比茨基(乌克兰语:Вербицький Юрій Тарасович)及记者伊霍尔·卢岑科(英语:Ihor Lutsenko (politician))从基辅奥列克桑德里夫斯卡医院(乌克兰语:Олександрівська клінічна лікарня)被绑架,遭到酷刑被带到郊外的树林里。隔日韦尔比茨基被发现,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亡[39]。事后3名蒂图什基及2名警察等19人被控涉案[2][3]。

2014年2月19日晚上,记者维亚切斯拉夫·韦雷米(乌克兰语:Веремій В'ячеслав Васильович)在计程车上目睹蒂图什基在基辅索菲亚广场使用闪光弹攻击一辆汽车,便拿出相机拍照。而后蒂图什基包围计程车,并将韦雷米和同行的男子从车里拖出来殴打,并质问韦雷米“你在对谁拍照?你拍照想干什么?”[注 2]接下来韦雷米的背部遭到枪击,在医院因伤重不治身亡[2][40]。当时的内政部长维塔利·扎哈琴科(英语:Vitaliy Zakharchenko)被指控负责协调蒂图什基的活动,而后于21日被撤职[41]。

2013年,全乌克兰联盟“自由”表示由于蒂图什基以贿赂、扣押选票、诉诸暴力等方式影响2013年乌克兰议会补选,并且投票结果与民调相差20%,将不会承认第223选区(乌克兰语:Виборчий округ 223)的选举结果[42]。

2019年乌克兰议会选举期间,日托米尔州警察局长维亚切斯拉夫·佩切年科(乌克兰语:Печененко В'ячеслав Петрович)表示,在科罗斯滕市,四名拥有日托米尔新闻电视广播公司(Телерадіокомпанія Житомирські новини)和团结党报(партійної газети «Солідарність»)记者资格的人员警察拘留。警方表示这些人与大众媒体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他们持有的这些身份证都是假的,其中两个的编号甚至是相同的[43]。

基辅迪纳摩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组成自卫队,以反抗蒂图什基,并建议穿着防弹背心[44]。维塔利·亚雷马表示,蒂图什基害怕露脸,通常会戴着头巾遮住脸,因此需要尽可能地拍下他们[31]。基辅迪纳摩、顿涅茨克矿工、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金工、波尔塔瓦沃尔斯克拉和敖德萨黑海人的球迷表示会保护基辅居民和抗议者免于蒂图什基的伤害,而卢甘斯克黎明则表示支持蒂图什基[45]。

相关

  • 奥地利广播集团奥地利广播集团(德语: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缩写为ORF)为奥地利国家公共广播集团,资金来源为电视授权与有限的广告。奥地利为次于阿尔巴尼亚,最后一个授权“私人国家广播公
  • B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德语:Heeresgruppe B)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德国国防军下的一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参加过进攻西线的行动,担任占领荷兰和比利时的角色,并引诱盟军主力部队进入比
  • 罗德·布拉姆罗德·布拉姆(Rod Blum;1955年4月26日-)是美国的一位政治人物。自2015年开始,他是爱奥瓦州第1选举区选出的美国众议院议员。他的党籍是共和党。布拉姆毕业于杜比克大学,主修财经。
  • 玛占玛占(1612年8月9日(万历四十年 / 壬子年七月十三)-1638年12月29日(崇德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礼烈亲王代善第六子,母侧福晋哈达纳喇氏。天聪九年(163
  • 代码段在采用段式内存管理的架构中,代码段(code segment / text segment)通常是指用来存放程序执行代码的一块内存区域。这部分区域的大小在程序运行前就已经确定,并且内存区域通常属
  • 皮埃尔·狄盖特皮埃尔·狄盖特(Pierre Degeyter,1848年10月8日-1932年9月27日),法国共产主义者,工人作曲家,家具制作工人。《国际歌》作曲者。皮埃尔·狄盖特生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工人家庭,后全家移
  • 威尔·杜纳威廉·“威尔”·特纳(另译威廉·“威尔”·杜纳)是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的角色。他出现在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2003),加勒比海盜2:亡灵的宝藏(2006),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2007
  •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俄语: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курс имени П. И. Чайковского)是世界知名的古典音乐大赛,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作曲家柴可
  • 丁伟志丁伟志(1931年1月-),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出生于山东潍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马列学院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马列主义研究院、河北省委组织部工作。197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参与《中国通史》的编写工作。1975年起,陆续担任《历史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
  • 科语系科语系(Kxʼa /ˈkɑː/),即久霍安语系(Ju–ǂHoan /ˌdʒuːˈhoʊæn/ ),是一个创立于2010年的,连接已经被怀疑了十年存在关系的安科依语(ǂʼAmkoe),即霍安语(ǂHoan)和空语(ǃKung),即久语(Juu)方言团的语系。 与图(Tuu) 语和科依语(Khoe)一样,它们是南部非洲土著的三个语系之一,由于语言联盟效应,它们在类型学上也十分相似。安科依语(ǂʼAmkoe)以前曾与宏语混为一谈,也许是因为混淆了霍安语方言的名称,但是它们唯一的共同点仅仅只是类型学的特征,例如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