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派圣像破坏运动

✍ dations ◷ 2025-11-09 15:18:28 #加尔文派圣像破坏运动

加尔文派圣像破坏运动(荷兰语:Beeldenstorm;德语:Bildersturm),又可翻译为捣毁圣像运动、圣像破坏派,是16世纪由加尔文派新教徒发起,破坏欧洲教堂与公共场合中的圣像、圣像画的激进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认为雕像与宗教画属于偶像崇拜,因此加尔文派信徒常常主张,除了十字架外,拆毁教堂中的所有雕像与宗教画。圣像破坏运动主要发生在今荷兰、比利时、德国,以及瑞士境内。

加尔文派的开创者、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认为宗教艺术对基督宗教没有明显好处,而且极易导致偶像崇拜现象的出现。因此,加尔文主张除了十字架外,拆毁教堂中所有的人物雕塑与宗教画。受到加尔文主张的影响,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地信奉加尔文派者,发起了捣毁教堂中的宗教画与雕塑的圣像破坏运动。部分圣像破坏运动由改宗新教的统治者主导,也有一些圣像破坏运动是改宗加尔文派的平民自发性进行的。

1522年-1566年间,随宗教改革的进行,欧洲各地多次出现圣像破坏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些运动有:1523年发生在苏黎世的圣像破坏运动、1530年发生在哥本哈根的圣像破坏运动、1534年发生在慕尼黑的圣像破坏运动、1535年发生在日内瓦的圣像破坏运动、1537年发生在奥格斯堡的圣像破坏运动、1559年发生在苏格兰的圣像破坏运动,以及1566年夏席卷低地的圣像破坏运动;英格兰宗教改革时期,也曾有过政府主导以及民间自发的圣像破坏运动。法国结盟宗战争期间,新教徒也曾发起过圣像破坏运动。圣像破坏运动中,各地的加尔文派新教徒涌向教堂捣毁教堂内的雕像与宗教画,使中世纪宗教艺术在这次运动遭到了严重打击。对尼德兰而言,圣像破坏运动标志信奉加尔文派归正宗的尼德兰人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之间矛盾冲突的爆发、掀开了八十年战争的序幕。

宗教改革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今属德国、瑞士的一些地区改宗喀尔文派。受到加尔文派影响,这些城市纷纷将宗教画等加尔文认为属于偶像崇拜的传统宗教艺术清除。

16世纪60年代开始,法兰西王国的加尔文派信徒,即结盟宗(胡格诺派)在法国宗教战争中曾进行过多次圣像破坏运动。与低地国家的圣像破坏运动不同,结盟宗信徒在捣毁圣像时,常会与天主教徒发生严重冲突。

1566年,统治尼德兰(又译“低地国家”,包括今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等地区)的是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腓力二世是一个天主教徒,而且持反宗教改革立场,对领内的新教徒采取压制态度。虽然此时尼德兰的新教徒人数上并不占多数,但新教徒中不乏贵族与富商,且反教权主义也在尼德兰天主教徒中占据主导地位。1566年,尼德兰爆发圣像破坏运动,新教徒民众冲进教堂破坏教堂中的宗教画与雕像、没收教会财产,并烧毁地契与债券。

与八十年战争结束后新教徒集中在尼德兰北部、天主教徒集中在南尼德兰的情形不同,1566年圣像破坏运动爆发时低地的新教徒主要集中在南方(今比利时地区),圣像破坏运动也是从尼德兰南部逐渐向北部蔓延。以圣像破坏运动为开端,尼德兰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即后世所称的“八十年战争”。

圣像破坏运动使中世纪宗教艺术遭到严重损失,许多有名的作品在圣像破坏运动中遭到毁坏。尼德兰作为中世纪的文化中心之一,受到了较大冲击。圣像破坏运动也是尼德兰独立战争的开端。

马丁·路德对圣像看法温和,与加尔文认为“偶像崇拜,必须清除”的做法不同,受路德指导的信义宗新教徒并未采取激进措施清除教堂内的圣人雕像、画作,也因此宗教艺术在信义宗的教堂中获得很大程度的保留。

相关

  • 脸部脸(“脸”通“面”、脸又称脸孔、脸庞、颜脸)是人类和动物的多种感觉器官的集合。脸通常位于头部的正面,而且通常只有一个。脸的范围约为额至颔。包括额、眉、睫毛、眼、鼻、耳
  •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贾科莫·莱奥帕尔迪(意大利语:Giacomo Taldegardo Francesco di Sales Saverio Pietro Leopardi,1798年6月29日-1837年6月14日),意大利诗人,散文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是意大利浪漫
  • 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论,又称国民主权说,主张国家主权归全体人民所有,政府应由人民产生并服从人民的意志。亦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论基础来源于启蒙运动,伴随18、19世纪民权思想而来。
  • 叶尼塞河叶尼塞河(俄语:Енисе́й),古称剑河,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世界第五长河流。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从小叶尼塞河河源算起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英语: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或PETE),商标名为Dacron、Terylene、Lavsan(苏联时代或俄罗斯)、的确良、涤纶、特丽纶(港澳称的确凉、特丽翎,台湾称达
  •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际机场民用贾特拉帕蒂·希瓦吉·马哈拉杰国际机场(马拉提语:छत्रपती शिवाजी महाराज आंतरराष्ट्रीय विमानतळ,印地语:छत्रपति शिवा
  • 北京周报《北京周报》(英语:Beijing Revie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官方英文周刊,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北京周报社出版。《北京周报》创刊于1958年3月,最初英文名为“Peking Revi
  • 姜伟 (导演)姜伟(1962年-),男,山东济南人,中国大陆导演。其编剧和导演了著名电视剧《潜伏》。1982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至1993年,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 戴龙水戴龙水(1976年9月15日-),台湾棒球选手,守备位置为投手,1998年加入中华职棒三商虎,并获得该年度新人王,而后先后效力于统一狮及La New熊队,2005年球季控球能力明显改善,却因涉嫌职棒签
  • 川路利良川路利良(日语:川路 利良/かわじ としよし ,1834年6月17日-1879年10月13日),雅号龙泉,又名川路正之进,曾任大警视、警察总长、陆军少将。是日本近代警察制度的奠基者,被后世誉为“日本警察之父”。1834年,出生于萨摩藩鹿儿岛郡鹿儿岛近在比志岛村(今 鹿儿岛县鹿儿岛市皆与志町比志岛地区)。1864年,参与禁门之变。1868年,参加戊辰战争。1871年,任东京逻卒总长。1872年,赴欧洲考察警察制度。1873年,回国后推广警察制度、监狱制度。1874年,设内务省,建立东京警视厅和全国各府县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