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南亚司令部
✍ dations ◷ 2025-08-19 02:52:08 #东南亚司令部
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部(英语:South East Asia Command)是二战期间,盟军在东南亚设立的总指挥部,主要对抗日本皇军。东南亚战区一开始的司令官是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爵士,然而他领导的短命的美英荷澳联军在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沦陷后解散。 1943年8月,盟军创建了东南亚联合司令部,指挥了战区内所有国家特遣队的海陆空作战。 1943年8月,经联合参谋部同意,丘吉尔任命海军上将蒙巴顿为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直到1946年为止。美国将军史迪威是第一盟军最高副指挥官,以及领导美国中缅印战区(CBI)的指挥。东南亚战区司令部于11月15日至16日正式建立于德里。总部于1944年4月迁至锡兰的康提。1943年12月2日,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抗击日军太平洋计划”,作为对日本反攻的战略。其次要推进西南太平洋地区司令部下的“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东南亚战区以及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中国军队的抵抗,都被当成是二战亚洲战区的重要环节。当时,由于英德在欧洲战场方面的胶着,使东南亚战区的增援部队受到限制,直到1944年秋季以及德国投降之后才出现重大进展。开始转向亚洲战场是盟军各国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英国的观点集中在德国上,整个对日战争的投入反而是有限的,用防守的观点操作 - 这对美国是不能接受的做法。美国的观点是与日军正面对决,因此聚焦在缅甸的进攻行动,支持中国和其他战区活动,而对在东南亚保持防线的英国不甚认同。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最初的作战地区是印度,缅甸,锡兰,马来亚,苏门答腊岛的北部岛屿以及准备进攻与日本同盟的暹罗(泰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扩大到包括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其余部分和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时候的东南亚概念中并不包含美属菲律宾。东南亚战区的指挥情况错综复杂,正常情况下,在东南亚的盟军都应该听令于东南亚战区总司令,但是东南亚战区基本上由英国主导,只有控制着英国国第11集团军。东南亚战区的中美两国军队并不直接听令于盟军东南亚总司令指挥,而是统一由史迪威调度,直接向最高统帅会报。基本上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能调度的只有在缅甸战场上的英军。空军方面则是由理查德·佩尔希指挥,主要组成是英国皇家空军第三联队与美国空军第十联队的联合部队,为了避免多头马车,蒙巴顿将军下令合并两个空军部队到东方空军司令部。而位于中国与印度的美军也不受到东南亚战区总司令指挥。海军方面就教为简单,因为当时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盟军海军力量是英国皇家海军。1944年史迪威被召回华府后,东南亚战区的陆军指挥系统才逐渐明朗。主要集中在三个人:雷蒙·惠勒少将成为东南亚盟军最高指挥官;艾伯特·魏德迈少将成为蒋介石总参谋长,美国驻中国战区(USFCT)总司令。原本中国的缅甸远征军也要划归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指挥。但由于蒋介石考量到缅甸战区与中国战区的一体性,要求中国远征军依然由中国战区指挥,以方便调度。英国运往东南亚战区的运输机上会特别标示“SNAKE”,以防止该物资被调度到其他战区。二战末期,英国第14集团军成功击退日军重新占领缅甸,准备挥师东进收复马来亚时,日军却已经因为两颗原子弹轰炸而投降。二战结束后司令部把重点从作战行动转移到恢复殖民地军政府,以及日军战俘的遣返。东南亚战区的辖地在战后进行调整,法属印度支那跟婆罗洲被纳入,其中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澳大利亚部队跟西南太平洋司令部占领。如此使情势更加错综复杂,加大了指挥调度的难度,一定程度埋下了日后殖民地独立的因子。原本东南亚战区司令部预计重新建立殖民地政府,然而在战争期间就十分弱势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已经无力掌控全局,各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在日军过去培植下已经有一定实力。英军在荷属东印度群岛跟法属印度支那登陆,企图恢复战前殖民统治。新的军政府很快在缅甸、马来亚、新加坡与英属婆罗洲建立。这过程中只有一个日本在婆罗洲的部队顽强抵抗。而泰国虽然在战争期间与日本同盟,但战后迅速恢复独立与西方列强建立友好联系。由于人员不足,很多地方使用了日本投降人员。盟军还发现,许多在战时与殖民地政府对抗的并不是日军,而是当地的武装民族力量,这些受日军培植的军事力量成为接收的阻碍,原本英军指打算实行小规模军事管制,但最后还是建立了殖民军政府,以维持秩序让盟友法国势力能重回中南半岛。在占领期间由日本人组成的武装武装的帮助下,爪哇的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宣称荷属东印度群岛是一个独立于荷兰的共和国。英国人企图协助荷兰殖民政府重新建立,并协助一个小的军事特遣队。但是他们还是避免了与民族主义者的重大冲突。英军只能在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建立军政府,许多当地民族主义者将盟军俘虏做为筹码与英国部队进行谈判。最终英国军队与当地的民族运动冲突越来越剧烈。印尼人民习击了等待遣反的日本军队,夺取武器,一位英国将军更在劝说当地人民解除武装时遭到射杀。因此1945年11月10日,英军袭击泗水,最后考量到不应该用自身力量维护荷兰的利益,最后英军撤离。
相关
- 远端转移远端转移(英语:Metastasis)也称作恶性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始发生的部位借由侵入循环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的过程。通常良性肿瘤不会产生远端转移,而发生转移的病患预
- 血色病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又名血色素沉着症、血铁沉积症或血色病是指:
- 马蒂亚斯·许莱登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1804年4月5日-1881年6月23日)是一位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之一。他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时原本研读法律,但后来转向其
- 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
- 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季奥运第六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VI Olympic Winter Games,法语:les VIes Jeux olympiques d'hiver,挪威语:de 6. olympiske vinterleker),于1952年2月12日至25日在挪威首都奥斯
- 赫雷罗人赫雷罗人,是一个居住在非洲南部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纳米比亚,其余部分生活位于博茨瓦纳和安哥拉。2013年纳米比亚估计有250,000名赫雷罗人。他们的语言是赫雷罗
- 孟买七岛孟买七岛已经合并组成孟买市:附近的岛屿Trombay和撒尔塞特岛都被并入大孟买都会区。附近被保留的岛屿还有:
- 陆宗楷陆宗楷(?-?),榜姓陈,字健先,号凫川,浙江海寕人,为清朝政治人物。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第一名举人(解元),同年联捷三甲进士。官景山教习,雍正三年(1725年)授职检讨。历官礼部尚书,左迁内阁学
- 最后的罗马人最后的罗马人(拉丁语:Ultimus Romanorum)一词暗示他的死代表着一种罗马精神的消失。有许多人被历史学家冠以最后的罗马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坐标:39°55′32″N 116°27′12″E / 39.925464°N 116.4532334°E / 39.925464; 116.45323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原北京朝阳医院),是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一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