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拉乌尔龙
✍ dations ◷ 2025-05-16 10:23:55 #巴拉乌尔龙
巴拉乌尔龙属(学名:Balaur)又称双爪龙或矮壮龙,是兽脚亚目鸟翼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罗马尼亚。巴拉乌尔龙是种高度特化的肉食性恐龙。正模标本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巴拉乌尔龙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当时的海平面高,欧洲是多个群岛,罗马尼亚西部当时是个约八万平方公里的大型岛屿,名为哈提格岛(Hațeg Island)。巴拉乌尔龙属于驰龙科,这个演化支包含伶盗龙、恐爪龙、小盗龙等著名物种,驰龙科的特征是大型、镰刀状、往后缩起的第二趾爪;与其近亲相比,巴拉乌尔龙的最独特处是每个脚掌有两个大型、镰刀状、往后缩起的趾爪,其四肢比例较短、较为粗壮。巴拉乌尔龙是在2010年被叙述、命名,属名是以罗马尼亚当地民族传说的飞龙巴拉乌尔(Balaur)为名,种名在当地语言意为“粗壮的”,意指其粗壮体型。研究人员还列出20个其他进阶型特征。研究人员提出,巴拉乌尔龙的独特特征是岛屿环境而造成的;同样在哈提格岛,还生存者许多因岛屿环境而造成的侏儒物种,例如:马扎尔龙。在1997年,地质教授唐·格里戈雷斯库(Dan Grigorescu)在罗马尼亚西部发现一个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是六个部分的前肢化石(编号FGGUB R. 1580-1585)。这个前肢化石短而粗壮,因此当时无法将这些化石进行准确的重建,之后将这些前肢化石归类于偷蛋龙下目。在2009年9月,国立特兰西瓦尼亚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Mátyás Vremir罗马尼亚西部发现另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阿尔巴县塞贝什北方约2.5公里处,属于塞贝什组(Sebeș Formation),地质年代相当于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之后,Mátyás Vremir将这个化石交给布加勒斯特大学。这个新发现化石成为命名时的正模标本(编号EME VP.313)。之后,发现于1997年的前肢标本也被编入于巴拉乌尔龙。根据估计,发现于1997年标本的体型比正模标本大了45%,地质年代也较为年轻。佐尔坦·西斯基(Zoltán Csiki)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发表于2010年8月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模式种是邦多克巴拉乌尔龙(B. bondoc)。属名是以罗马尼亚民俗传说中的飞龙巴拉乌尔(Balaur)为名;种名意为“矮胖的、丰满的”,意指巴拉乌尔龙的身体小而矮胖。巴拉乌尔龙的学名还有其他意思,因为驰龙科是类似鸟类的恐龙,因此属名是以飞龙为名;Bondoc本身也是个土耳其文单词,研究人员选用亚洲传来的土耳其文单词,暗指巴拉乌尔龙可能演化自亚洲祖先。巴拉乌尔龙是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模式种是邦多克巴拉乌尔龙(B. bondoc),也是目前的唯一种。与其他驰龙科相比,巴拉乌尔龙的四肢骨头较短、较为粗壮。大部分驰龙科具有大型、镰刀状、往后缩起的第二趾爪,而巴拉乌尔龙的第一趾爪、第二趾爪大型、呈镰刀状、往后缩起。除此之外,巴拉乌尔龙是目前最完整的白垩纪晚期欧洲兽脚类化石。巴拉乌尔龙还有许多独特的自衍征,例如第三手指萎缩、可能缺乏实际功能。目前已发现两个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罗马尼亚西部的一处泥岩层,属于塞贝什组(Sebeș Formation)地层,当时是个泛滥平原。化石包含:多节脊椎、大部分肩带与骨盆、大部分四肢骨头。化石的保存状态良好、相当完整,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垩纪晚期欧洲兽脚类化石。在马斯特里赫特阶,欧洲是由多个群岛所构成,岛屿隔离环境造成许多高度特化的物种,研究人员推论这是巴拉乌尔龙有许多特化特征的原因。当物种在岛屿之间迁徙时,因为创始者效应与遗传漂变,迁入岛屿的个体基因,会影响其后代的基因差异。岛屿物种也会受到福斯特法则(又名岛屿法则)的影响,物种会因为环境资源的变化而变得更大或更小。同样发现于哈提格岛的马扎尔龙,则是著名的岛屿环境造成的侏儒物种。研究人员在命名巴拉乌尔龙时,提出种系发生学分析,认为巴拉乌尔龙的最近亲是亚洲的伶盗龙。根据估计,巴拉乌尔龙的完整身长约1.8到2.1米。如果伶盗龙是巴拉乌尔龙的最近亲,它们可能没有因为岛屿法则而影响体型大小。与伶盗龙相比,巴拉乌尔龙可发现20个自衍征,例如:第一与第二趾爪大型、呈镰刀状、往后缩起,短而粗壮的前肢与后肢,以及骨盆的大面积肌肉附着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的演化趋势偏向四肢力量,而非快速行动。研究人员指出,巴拉乌尔龙是岛屿环境所造成的奇特物种、奇异范例。佐尔坦·西斯基在命名巴拉乌尔龙时,提出他们是这个大型岛屿环境的顶级掠食动物,因为该地区还没有发现更大型的兽脚类恐龙牙齿。他也提出巴拉乌尔龙可能使用两根镰刀状趾爪攻击、划开猎物的肉体,而其前肢粗短、第三指萎缩,显示它们的前肢的主要功能可能不是攻击猎物。早在化石被发现的时候,有相关人员指出巴拉乌尔龙的施力大,不像伶盗龙偏向速度快,因此巴拉乌尔龙有足够力气攻击体型比它们还大的猎物。在2011年的一项恐爪龙下目趾爪研究,则认为驰龙科的大型趾爪无法作出有效的刺穿、划开猎物身体的动作,而是会使用脚掌、趾爪将猎物固定在地面上,用体重施压于猎物,再低头撕咬、吞食猎物,类似现代鸟类的猎食方式。巴拉乌尔龙的跖骨短、愈合,以及大型第一趾爪,这些特征在驰龙科里相当特殊,但也符合驰龙科以脚掌、趾爪固定猎物的理论。意大利古生物学家安德列·科(Andrea Cau)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巴拉乌尔龙的许多独特特征,可能显示它们是种杂食性、草食性恐龙,而非典型的肉食性驰龙科恐龙。巴拉乌尔龙的第三指萎缩,可能代表它们不是掠食性动物;而大型第一脚趾则可能主要支撑身体重量,而非在猎食中派上用场。此外,巴拉乌尔龙的四肢粗短,耻骨宽、向后,显示它们的腹部可能有相当长的肠道,以协助消化,但也降低巴拉乌尔龙的移动速度。在2011年的趾爪研究提出后,安德列·科重新修正他的理论,认为在脚掌、趾爪固定猎物的理论前提,巴拉乌尔龙也有可能是掠食性动物。
相关
- 美洲原住民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纽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SD),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
- 医疗化医疗化(Medicalization)是指将非医疗的问题定义成医疗问题,当成疾病来处理,因此以医学的方式进行定义,也成为医学研究、诊断、预防及治疗的主题。医疗化的原因可能是有关疾病的新
- 普遍文法普遍文法(英语:universal grammar,缩写为 UG),又译为普遍语法,一种语言学理论,最有名的提倡者为乔姆斯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类能够学习到各种文法的普遍能力,是被内建在大脑中的。它
- 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英语: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缩写为ANS),又称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VNS)或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VNS),与躯体神经系统共同组成脊椎
- 氟氯碳化物氯氟烃(英语: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s),又称氟氯烃、氯氟碳化合物、氟氯碳化合物、氟氯碳化物、氯氟化碳,是一组由氯、氟及碳组成的卤代烷。因为低活跃性、不易燃烧及无毒,氯
- OriOri指的是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上有一个固定的复制起始点,有时也被叫做origin。在原核生物中,如大肠杆菌(E.coli)的DNA序列上,在第82等分位点上,便存在有该复制起始点,该点被称作OriC。
- 分手信《分手信》(英语:Dear John)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改编自小说《分手信》。本片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主要演员有查宁·塔图姆、阿曼达·西耶弗里德、斯科特·波特,北美地
- L-门冬酰胺酶门冬酰胺酶(英语:Asparaginase,EC 3.5.1.1),又名天冬酰胺酶或天门冬酰胺酶,是一种催化天冬酰胺水解成天冬氨酸的酶。在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能产生这种酶。不同类型的门冬酰胺酶被用
- 毛豆毛豆,即未成熟且呈青绿色,作为蔬菜食用的大豆,即全株的鲜荚80%达饱满时,此时豆荚呈绿色带有茸毛,故名为“毛豆”,又称“菜用大豆”,日本称为“枝豆”,英文名有“vegetable soy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