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拉乌尔龙
✍ dations ◷ 2025-04-03 11:41:14 #巴拉乌尔龙
巴拉乌尔龙属(学名:Balaur)又称双爪龙或矮壮龙,是兽脚亚目鸟翼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罗马尼亚。巴拉乌尔龙是种高度特化的肉食性恐龙。正模标本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巴拉乌尔龙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当时的海平面高,欧洲是多个群岛,罗马尼亚西部当时是个约八万平方公里的大型岛屿,名为哈提格岛(Hațeg Island)。巴拉乌尔龙属于驰龙科,这个演化支包含伶盗龙、恐爪龙、小盗龙等著名物种,驰龙科的特征是大型、镰刀状、往后缩起的第二趾爪;与其近亲相比,巴拉乌尔龙的最独特处是每个脚掌有两个大型、镰刀状、往后缩起的趾爪,其四肢比例较短、较为粗壮。巴拉乌尔龙是在2010年被叙述、命名,属名是以罗马尼亚当地民族传说的飞龙巴拉乌尔(Balaur)为名,种名在当地语言意为“粗壮的”,意指其粗壮体型。研究人员还列出20个其他进阶型特征。研究人员提出,巴拉乌尔龙的独特特征是岛屿环境而造成的;同样在哈提格岛,还生存者许多因岛屿环境而造成的侏儒物种,例如:马扎尔龙。在1997年,地质教授唐·格里戈雷斯库(Dan Grigorescu)在罗马尼亚西部发现一个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是六个部分的前肢化石(编号FGGUB R. 1580-1585)。这个前肢化石短而粗壮,因此当时无法将这些化石进行准确的重建,之后将这些前肢化石归类于偷蛋龙下目。在2009年9月,国立特兰西瓦尼亚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Mátyás Vremir罗马尼亚西部发现另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阿尔巴县塞贝什北方约2.5公里处,属于塞贝什组(Sebeș Formation),地质年代相当于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之后,Mátyás Vremir将这个化石交给布加勒斯特大学。这个新发现化石成为命名时的正模标本(编号EME VP.313)。之后,发现于1997年的前肢标本也被编入于巴拉乌尔龙。根据估计,发现于1997年标本的体型比正模标本大了45%,地质年代也较为年轻。佐尔坦·西斯基(Zoltán Csiki)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发表于2010年8月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模式种是邦多克巴拉乌尔龙(B. bondoc)。属名是以罗马尼亚民俗传说中的飞龙巴拉乌尔(Balaur)为名;种名意为“矮胖的、丰满的”,意指巴拉乌尔龙的身体小而矮胖。巴拉乌尔龙的学名还有其他意思,因为驰龙科是类似鸟类的恐龙,因此属名是以飞龙为名;Bondoc本身也是个土耳其文单词,研究人员选用亚洲传来的土耳其文单词,暗指巴拉乌尔龙可能演化自亚洲祖先。巴拉乌尔龙是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模式种是邦多克巴拉乌尔龙(B. bondoc),也是目前的唯一种。与其他驰龙科相比,巴拉乌尔龙的四肢骨头较短、较为粗壮。大部分驰龙科具有大型、镰刀状、往后缩起的第二趾爪,而巴拉乌尔龙的第一趾爪、第二趾爪大型、呈镰刀状、往后缩起。除此之外,巴拉乌尔龙是目前最完整的白垩纪晚期欧洲兽脚类化石。巴拉乌尔龙还有许多独特的自衍征,例如第三手指萎缩、可能缺乏实际功能。目前已发现两个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罗马尼亚西部的一处泥岩层,属于塞贝什组(Sebeș Formation)地层,当时是个泛滥平原。化石包含:多节脊椎、大部分肩带与骨盆、大部分四肢骨头。化石的保存状态良好、相当完整,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垩纪晚期欧洲兽脚类化石。在马斯特里赫特阶,欧洲是由多个群岛所构成,岛屿隔离环境造成许多高度特化的物种,研究人员推论这是巴拉乌尔龙有许多特化特征的原因。当物种在岛屿之间迁徙时,因为创始者效应与遗传漂变,迁入岛屿的个体基因,会影响其后代的基因差异。岛屿物种也会受到福斯特法则(又名岛屿法则)的影响,物种会因为环境资源的变化而变得更大或更小。同样发现于哈提格岛的马扎尔龙,则是著名的岛屿环境造成的侏儒物种。研究人员在命名巴拉乌尔龙时,提出种系发生学分析,认为巴拉乌尔龙的最近亲是亚洲的伶盗龙。根据估计,巴拉乌尔龙的完整身长约1.8到2.1米。如果伶盗龙是巴拉乌尔龙的最近亲,它们可能没有因为岛屿法则而影响体型大小。与伶盗龙相比,巴拉乌尔龙可发现20个自衍征,例如:第一与第二趾爪大型、呈镰刀状、往后缩起,短而粗壮的前肢与后肢,以及骨盆的大面积肌肉附着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的演化趋势偏向四肢力量,而非快速行动。研究人员指出,巴拉乌尔龙是岛屿环境所造成的奇特物种、奇异范例。佐尔坦·西斯基在命名巴拉乌尔龙时,提出他们是这个大型岛屿环境的顶级掠食动物,因为该地区还没有发现更大型的兽脚类恐龙牙齿。他也提出巴拉乌尔龙可能使用两根镰刀状趾爪攻击、划开猎物的肉体,而其前肢粗短、第三指萎缩,显示它们的前肢的主要功能可能不是攻击猎物。早在化石被发现的时候,有相关人员指出巴拉乌尔龙的施力大,不像伶盗龙偏向速度快,因此巴拉乌尔龙有足够力气攻击体型比它们还大的猎物。在2011年的一项恐爪龙下目趾爪研究,则认为驰龙科的大型趾爪无法作出有效的刺穿、划开猎物身体的动作,而是会使用脚掌、趾爪将猎物固定在地面上,用体重施压于猎物,再低头撕咬、吞食猎物,类似现代鸟类的猎食方式。巴拉乌尔龙的跖骨短、愈合,以及大型第一趾爪,这些特征在驰龙科里相当特殊,但也符合驰龙科以脚掌、趾爪固定猎物的理论。意大利古生物学家安德列·科(Andrea Cau)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巴拉乌尔龙的许多独特特征,可能显示它们是种杂食性、草食性恐龙,而非典型的肉食性驰龙科恐龙。巴拉乌尔龙的第三指萎缩,可能代表它们不是掠食性动物;而大型第一脚趾则可能主要支撑身体重量,而非在猎食中派上用场。此外,巴拉乌尔龙的四肢粗短,耻骨宽、向后,显示它们的腹部可能有相当长的肠道,以协助消化,但也降低巴拉乌尔龙的移动速度。在2011年的趾爪研究提出后,安德列·科重新修正他的理论,认为在脚掌、趾爪固定猎物的理论前提,巴拉乌尔龙也有可能是掠食性动物。
相关
- 二分法二分法(dichotomy)指的是将一个整体事物分割成两部分。也即是说,这两部分必须是互补事件,即所有事物必须属于双方中的一方,且互斥,即没有事物可以同时属于双方。
- 哥德尔库尔特·弗雷德里希·哥德尔(德语:Kurt Friedrich 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哥德尔是二十世
- 意大利行政区划意大利政区根据1948年宪法规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地区自治权,这条宪法条文是:为承认、保护并促进地方自治,保证在国家水平的服务尽可能分散管理,以适应自治和分权法律和法规的建立
- 田径田径(英语:Athletics),或称田径运动(英语:Sport of Athletics)、陆上竞技,是田赛和径赛(英语:Track and Field)、全能比赛的统称。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
- 马耳他语马耳他语(马耳他文:Lingwa Maltija;阿拉伯文:لغة مالطية),马耳他的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是英语)属亚非语系闪语族。1975年时的使用人口逾37万(全世界马耳他人约有100万)。在澳
- 电子手表手表,或称为腕表,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计时及显示时间的仪器。几乎是利用皮革、橡胶、尼龙布、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表带,将显示时间的“表头”束在手腕上。本来作为仪器的“錶”应
- 消防水龙消防水龙,或称消防水带。是用来运送高压水或泡沫等阻燃液体的软管。传统的消防水带以橡胶为内衬,外表面包裹着亚麻编织物。先进的消防水带则用聚氨酯等聚合材料制成。消防水带
- 兰草兰科(学名: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是开花植物中最多样、最广布的科之一。花朵艳丽的热带兰花通常叫做洋兰,亦叫胡姬花。洋兰并不一定是外来种,大中华地区亦有丰富的野生洋兰资
- 疟蚊属见内文疟蚊属(学名:Anopheles),别称按蚊或马拉利亚蚊,是蚊科(Culicidae)下的一属,成虫的特征是翅膀大多数有斑,停留时身体与停留面保持一角度。其中有30—40种是疟原虫属生物的寄主,会
- 桑孔语桑孔语是桑孔人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使用人数根据1995年的数据约低于1500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它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语言,也是直至1990年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