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

✍ dations ◷ 2025-11-25 00:33:04 #服用
口腔黏膜吸收(Buccal absorption 或 Oral absorption),是一种透过口腔内扩散作用的吸收方式。药物或是营养物质可透过口腔黏膜渗透到微血管,再将其带入体内循环,如此一来,可避免肝脏、胃肠道、酵素的破坏,增强效果。口腔黏膜吸收虽然被发现的很早,但仅局限在医疗产业,所以关于口腔黏膜吸收的相关知识与市面上可见到的民生商品也非常罕见。口腔黏膜主要被覆于口腔表面,总面积约100cm2,厚度约为500-600µm,口腔黏膜也是口腔内的第一道对外屏障,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口腔内的组织不受外来物质的侵害。口腔黏膜分为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上皮,齿龈和硬腭表面由角质化上皮组成,占口腔黏膜总面积的25%;颊、舌下及软腭上皮未角质化,占总面积的60%;舌头背部的黏膜兼具角质化与非角质化两种性质,占总面积的15%。角质化上皮构成口腔的保护屏障,而颊黏膜和舌下黏膜上皮均未角质化,将有利于吸收。舌下黏膜上皮层厚度较颊黏膜薄,渗透性较佳,故一般的产品都以舌下黏膜吸收为主。1847年,阿斯坎尼欧·索布雷罗(1812-1888)等首先报导了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1879年,硝酸甘油舌下药成功地用于临床,之后陆续出现许多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相关报导。口腔黏膜吸收的物质可以经由颈静脉到达心脏,再进入体内循环,可以避免肝脏、胃肠道与酵素的破坏。口腔黏膜吸收被用在用药上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药物作用过大或胃肠中效果不稳定。不过口腔黏膜吸收的效果与物质的脂溶度、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也有很好的吸收效果。一般来说,药物在口腔吸收多为被动扩散,口腔黏膜作为吸收途径主要有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黏膜渗透性强,物质可以迅速吸收,广泛被应用在用药上,但是药效短是其缺点,所以舌下吸收作用的药物通常都溶解快、剂量小、作用强。颊黏膜因表面积大,但渗透性较舌下黏膜差。不过颊黏膜吸收能够避免肝脏、胃肠道的破坏,且受口腔中唾液的影响较小,能够在黏膜上保持相当长时间,有利于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口腔黏膜渗透性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口腔黏膜吸收主要是被应用在药品,大部分为舌下锭的剂型,知名的口腔黏膜吸收的药品有:

相关

  • 血色沉着病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又名血色素沉着症、血铁沉积症或血色病是指:
  • 西兰岛西兰岛(丹麦语:Sjælland)是丹麦本土第一大岛(7031平方公里,世界第95名),分别被大贝尔特海峡和厄勒海峡将其与菲英岛和斯科讷地区分隔。借由大贝尔特桥与菲英岛相连结,和厄勒海峡大
  •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以“原子经济性”为原则,研究如何在产生目的产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及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绿色化学旨在将反应的效率达到最高,损耗降到最
  • 弗雷格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德语: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宽式IP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
  • 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俄语: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简称独联体(俄语:СНГ),苏联解体后由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国家联盟,其
  • 拉美西斯八世拉美西斯八世(英语:Ramesses VIII)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二十王朝的第七任法老。(约前1130年—约前1129年在位),作为拉美西斯七世继承人,他的记载极少。在底比斯帝王谷也没有发现他的
  • 哈维·库兴哈维·威廉斯·库兴(Harvey Williams Cushing,1869年4月8日-1939年10月7日)是美国的神经外科名医、美国陆军退役军医上校。他是脑外科学的先驱、最早提出库兴氏症候群的学者,后世
  • HBP12E6O, 3QVE·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DNA-dependent · cell cycle arrest · Wnt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HMG盒转录因子1(英语:HMG-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1
  • 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浓度又称重量百分浓度,缩写wt%,是一种表示混合物中特定物质浓度的方法,是特定物质的质量 m i
  • 热效率在热力学中,热效率( η t h {\displaystyle \eta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