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

✍ dations ◷ 2025-04-02 20:54:33 #服用
口腔黏膜吸收(Buccal absorption 或 Oral absorption),是一种透过口腔内扩散作用的吸收方式。药物或是营养物质可透过口腔黏膜渗透到微血管,再将其带入体内循环,如此一来,可避免肝脏、胃肠道、酵素的破坏,增强效果。口腔黏膜吸收虽然被发现的很早,但仅局限在医疗产业,所以关于口腔黏膜吸收的相关知识与市面上可见到的民生商品也非常罕见。口腔黏膜主要被覆于口腔表面,总面积约100cm2,厚度约为500-600µm,口腔黏膜也是口腔内的第一道对外屏障,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口腔内的组织不受外来物质的侵害。口腔黏膜分为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上皮,齿龈和硬腭表面由角质化上皮组成,占口腔黏膜总面积的25%;颊、舌下及软腭上皮未角质化,占总面积的60%;舌头背部的黏膜兼具角质化与非角质化两种性质,占总面积的15%。角质化上皮构成口腔的保护屏障,而颊黏膜和舌下黏膜上皮均未角质化,将有利于吸收。舌下黏膜上皮层厚度较颊黏膜薄,渗透性较佳,故一般的产品都以舌下黏膜吸收为主。1847年,阿斯坎尼欧·索布雷罗(1812-1888)等首先报导了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1879年,硝酸甘油舌下药成功地用于临床,之后陆续出现许多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相关报导。口腔黏膜吸收的物质可以经由颈静脉到达心脏,再进入体内循环,可以避免肝脏、胃肠道与酵素的破坏。口腔黏膜吸收被用在用药上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药物作用过大或胃肠中效果不稳定。不过口腔黏膜吸收的效果与物质的脂溶度、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也有很好的吸收效果。一般来说,药物在口腔吸收多为被动扩散,口腔黏膜作为吸收途径主要有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黏膜渗透性强,物质可以迅速吸收,广泛被应用在用药上,但是药效短是其缺点,所以舌下吸收作用的药物通常都溶解快、剂量小、作用强。颊黏膜因表面积大,但渗透性较舌下黏膜差。不过颊黏膜吸收能够避免肝脏、胃肠道的破坏,且受口腔中唾液的影响较小,能够在黏膜上保持相当长时间,有利于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口腔黏膜渗透性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口腔黏膜吸收主要是被应用在药品,大部分为舌下锭的剂型,知名的口腔黏膜吸收的药品有:

相关

  • 电池电池,一般狭义上的定义是将本身储存的化学能转成电能的装置,广义的定义为将预先储存起的能量转化为可供外用电能的装置。因此,像太阳能电池只有转化而无储存功能的装置不算是电
  • 皮肤癌皮肤癌是一种生长在皮肤上的癌症,它是由异常的细胞发展而来,甚至有可能会侵犯扩散到身体不同部位。由于皮肤癌常常在表皮层中发展,肿瘤常常清晰可见,因此大部分时间,可以在早期发
  • 拉撒路综合症拉撒路综合征(Lazarus syndrome)是指在心肺复苏失败之后人体循环系统自发地恢复运作。自1982年以来,它已在医学文献中至少有了40-50次记载。又被称为拉撒路现象(Lazarus phenome
  • 发病率发病率(英语:incidence rate)在流行病学中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新发生某一疾病的比率,可以用来测定发病风险。例如,对于一个包含1000人的未患病的风险人群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之
  • 快中子中子温度,亦称中子能量,指的是自由中子的动能,单位通常是电子伏特。由于中子经过不同温度的减速剂会有不同的速度分布,一般可以使用温度来衡量中子的动能。中子的能量分布基本上
  • 阿迪杰河阿迪杰河(意大利语:Adige;德语:Etsch)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发源于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边境处阿尔卑斯山脉的里西亚隘口(Resia),先向东,后折向南流,经过特伦托、维罗纳等城市,最终注入亚
  • 荣·怀登罗纳德·李·“罗恩”·怀登(英语:Ronald Lee "Ron" Wyden;1949年5月3日-),是一位美国民主党政治人物,自1996年成为俄勒冈州联邦参议院议员。此前他曾是美国众议院1981年至1996年期
  • 脱氧腺苷去氧腺苷(Deoxyadenosine)是一种去氧核糖核苷酸,可视为腺苷(属于核苷的一种)2号碳上的一个羟基(-OH)被替换成氢原子(-H)。
  • 方维海方维海(1955年12月22日-),安徽定远人,中国物理化学家。1982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199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美尼亚语: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阿塞拜疆语:Dağlıq Qarabağ、英语:Nagorno Karabakh),是位于南高加索的一个内陆地区,介于下卡拉巴赫与赞格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