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尤里·安德罗波夫
✍ dations ◷ 2025-04-25 01:13:20 #尤里·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语: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苏联克格勃首脑,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任职总书记15个月后,于1984年2月逝世,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1914年6月15日,安德罗波夫出生在俄罗斯帝国斯塔夫罗波尔州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1930年至1936年,安德罗波夫先后做过工人、电报通信员、电影放映员和水手等工作。1936年,在水运专科学校毕业后在雷宾斯克一家造船厂工作,任工厂苏联共青团组织委员。1937年,升任苏联共青团雅罗斯拉夫州委书记,第二年任该州团委第一书记。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当选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团中央第一书记。苏德战争初期,安德罗波夫参加了卡累利阿游击队。1944年,苏联红军收复彼得罗扎沃茨克市之后,他被任命为该市苏共党委第二书记并在市里的一所高等学校进修学习。1947年,安德罗波夫当选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党中央第二书记。1950年-1951年,任第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1年至1953年,调往莫斯科中央机关工作,在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任检查员和苏共中央第一处处长,同时在莫斯福格尔级党校进修学习。1953年至1957年,调任苏联外交部第四欧洲司,工作范围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相关事务,后任苏联驻匈牙利公使衔参赞。1954年,任苏联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1956年,积极参与了匈牙利事件的解决。1957年,被调回莫斯科任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主管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关事务,曾多次作为苏共首脑赫鲁晓夫的随员出访东欧国家和参加东欧各共产党的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下台后,又多次作为苏共首脑勃列日涅夫的随员出访和参加东欧各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1961年10月,自苏共二十二大起连续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62年至1967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62年3月,连续当选为第六至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67年,安德罗波夫被免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接替谢米恰斯内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兼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68年,布拉格之春。据在华府的特工奥列格·卡卢金(英语:Oleg Kalugin)的说法,当时克格勃“蓄意营造了全国的(对北约进攻)的恐慌”,当时他在华府获得了“绝对可靠的证据”证明无论CIA还是哪个情报机构都不曾操纵捷克的改革运动,而安德罗波夫却销毁了证据。1973年4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6年,获大将军衔。1982年5月,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82年11月,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而病逝,终年69岁。在国内问题上,安德罗波夫主张集体领导,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有条不紊的国家机器”,要将苏联建成“有高度组织性的社会”,对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情“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并发起了反对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运动,狠狠打击贪污受贿(处理了17名高级官员和31名第一书记),狠抓公司厂矿的劳动纪律,整顿社会秩序。
经济方面进行体制改革试验,下放给工厂管理人员更多权力,放松中央经济机构的管制,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对外政策方面继续执行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政策,但更谨慎克制,不主动挑起对外事端,并且决定重新看待阿富汗战争。但此时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仍然恶化,尤其是1983年苏联击落韩国飞机等事件的影响,美国认定苏联为“邪恶帝国”。
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认为过去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整齐划一,处处一致是错误的。这些观点,与勃列日涅夫强调各国必须遵循“共同规律”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论相比,是个重大变化。在其执政时期中,苏中关系也开始破冰,由原来的对抗转为缓和。(详见“中苏关系”段落)1983年2月,安德罗波夫确诊患有肾衰竭,开始需要进行定期洗肾,同年8月,他在莫斯科西部的中央临床医院留医,1984年1月下旬,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由于血液的毒性不断增加,使他的意识不足及不能工作,同年2月9日下午,安德罗波夫病逝,终年69岁,死后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患有间质性肾炎、肾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国葬于1984年2月14日举行,埋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在中苏关系方面,安德罗波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继承了勃列日涅夫去世前提出的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但因安德罗波夫执政时间短暂,没有实质性进展,没有消除邓小平所说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安德罗波夫曾作为随员先后四次造访中国:1959年作为赫鲁晓夫的随员访华,1963年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越南路过北京,1965年作为柯西金的随员访问越南路过北京,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参加中苏两党会谈。安德罗波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位在苏联情报领域的领导人升任苏共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安德罗波夫被称作“一个现代的有专业知识的、机智灵活的干部”,在苏共官员中是一个有教养的、具有学者风度的形象。他在任克格勃主席十五年中,强化了克格勃组织,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权力基础。他倾向于反对个人崇拜,尽量避开礼仪性活动。安德罗波夫任苏共总书记的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大幅度地调整人事、肃贪反腐(其铲除的官员数量甚至超过戈尔巴乔夫时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福利,有效地整顿了劳动纪律,进行了完善经济体制的试验,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邓小平的相当类似,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随着他的去世,他信任的新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但却没有改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反而由于政治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苏联再也不是超级大国,俄罗斯也没有恢复往日的大国地位。有俄国历史学家认为,安德罗波夫在匈牙利事件后拥有了匈牙利“情结”,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坚持体制内的改革,因此镇压了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甚至不惜让克格勃故意营造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反共”的立场。安德罗波夫兴趣广泛,从爵士乐到美国小说都有兴趣。他英语流利,喜欢看原版英文小说,还擅长写情诗。他记性惊人,过目不忘,能几乎一字不漏地复述刚看完的百页文字。安德罗波夫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为妮娜·延加雷切娃,生有女儿热涅奇卡(叶夫根尼娅的爱称)和儿子沃洛佳(弗拉基米尔的爱称)。第二任妻子为塔季扬娜·菲利波夫娜,生有儿子伊戈尔和女儿伊琳娜。安德罗波夫多次受到苏共和苏联的嘉奖:苏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1917年-1922年)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1922年-193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38年-1989年)美国尼加拉瓜阿根廷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朝鲜蒙古人民共和国北越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澳大利亚北也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刚果(金)
/罗德西亚
/
相关
- 放射科影像诊断学(英语:Radiology)是通过特殊手段,展示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揭示有无病变及对病变进行定性和/或定量分析,是现代医学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取得成
- SPSSSPSS是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的简称,为IBM公司的一系列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
-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英语:Medicinal chemistry),简称药化,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发现、修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
-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C3H5N3O9),又称硝酸甘油酯、三硝酸甘油酯、三硝酸丙三酯,是甘油的三硝酸酯,是一种爆炸能力极强的炸药。1847年由都灵大学的化学家索布雷洛发明。常有人
- 哈尔基斯哈尔基斯(英语:Chalcis;现代希腊语:Χαλκίδα ;古希腊语:Χαλκίς, -ίδος),希腊优卑亚岛城市,位于该岛西部,与希腊大陆隔尤里普斯海峡。哈尔基斯为该岛主要城镇,埃维亚州
- 肠胃炭疽病(英语: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感染途径包括皮肤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注射等四种,通常在感染一天至两个月后开始出现症状,经由皮肤接触的感染起初会出现小
- 苏美尔苏美尔(阿卡德语:Šumeru;苏美尔语:
- 树皮树皮是木质植物,例如树的茎和根最外面的部分。狭义的树皮包括三层: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以及外部的各种死组织,广义的树皮还包括韧皮部。有的植物的树皮中含有各种生物碱、
- pHpH,亦称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音ㄌㄧㄥˊ)标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瑟伦·索伦
- 致密斑致密斑(macula densa、致密斑),在肾脏中是位于肾皮质亨利氏环(英语:Loop of Henle)粗上升支(英语:Ascending limb of loop of Henle)紧密排列之特殊细胞衬壁的区域,即处于过渡到远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