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米列(英语:Katherine Murray Millett, Kate Millett;1934年9月14日-2017年9月6日),是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家。她是“第二波女性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以《性/别政治》(1970) 闻名。费瑟斯通(英语:Liza Featherstone)将“堕胎合法化、两性间更大的职业平等以及性自由”等前所未闻的成就归功于米列的努力。
女性主义运动、人权运动、和平运动、民权运动和反精神病污名化是米列的形容词。她的作品表现出她的基进主义想法,例如妇女权利和心理健康改革,而一些回忆录作品,探索了自己性取向、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1960年代至1970年代间,米列在早稻田大学、布林莫尔学院、巴纳德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任教。她的晚期作品是《酷刑的政治》(1994),指在反对在多国实施的酷刑,以及《妈妈米列》(2001),探索她自身与母亲关系。 2011年至2013年,她获得浪达同志文学奖(英语:Lambda Literary Awards),小野洋子勇气奖(英语:Courage Award for the Arts),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英语:National Women's Hall of Fame)。
1970年,米列以女同性恋的身份出柜。1970年底,她承认自己是双性恋。 她嫁给了雕塑家吉村文雄(1965年至1985年)。后来改与凯尔(Sophie Keir)结婚。
1934年9月14日,凯特·米列生于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父亲是詹姆士(James Albert) ;母亲是海伦(Helen (née Feely) Millett)。自幼,米列便害怕工程师父亲打她。 当米列14岁时,她酗酒的父亲离家出走,米列一家饱受贫困。 母亲是一名教师和保险推销员。 米列有两个姐妹,莎莉(Sally)和玛洛里(Mallory);其中一位姊妹是其导演影片《三个女人》的主角。 她也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童年时期一直就读于圣保罗的教区学校。
1956年,明尼苏达大学,米列以优异成绩毕业,取得英国文学的学位; 她是姐妹会(英语:Kappa Alpha Theta)成员。 1958年,在亲戚资助下,米列自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毕业。 她是第一位在圣希尔达学院取得一等荣誉学位的美国女性。 在大约10年的教育家和艺术家生涯后,1958年,米列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修读英语和比较文学。这段期间,她在巴纳德学院教授英语。 在巴纳德学院,她参与了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堕胎改革运动。1969年9月,米列完成论文,并于1970 年3月,取得博士学位。
牛津大学毕业后,米列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英语,但她中途便离开。
她在纽约市担任幼儿园老师。1959年至1961年间,学习雕刻和绘画。此后,她前往日本学习雕塑。在日本,米列邂逅了雕塑家吉村文雄。 在东京南画廊,米列举办第一次的展览。 她也在早稻田大学教授英语。1963年,她离开日本,搬到纽约的下东区。
1964年,米列开始在巴纳德学院教授英语,并展出她的艺术作品。她是当时想要实现女性教育现代化的激进年轻教育工作者之一;米列希望为当时的女性提供“了解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所必需的关键工具”。 她的基进政治想法、在Token Learning 中攻击巴纳德学院及学院的预算削减,导致她于1968年12月23日被解雇。 她的作品在格林威治村的贾德森画廊(Judson Gallery)展出。 1960年代,米列对和平运动和民权运动产生了兴趣,加入了种族平等大会(英语: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CORE),参与抗议活动。
1971 年,米列在布林莫尔学院教授社会学。 同年,她开始在纽约波启浦夕附近购置房产,用作女性艺术村(英语:Women's Art Colony Farm) 。1973年,她成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教育家。
1980 年,虽然米列是双性恋,但米列仍受邀参加洛杉矶的美国女同艺术展(英语:Great American Lesbian Art Show)。 米列同时还是女性主义杂志On the Issues(英语:On the Issues (magazine))撰稿人,持续写作至2000年代初。她在《酷刑的政治》 (1994) 中讨论了国家容许的酷刑,引起人们对许多国家使用酷刑的关注。
米列卷入在英国电视节目After Dark的争议事件(英语:After_Dark_(TV_programme)#Oliver_Reed_and_Kate_Millett:_.22Do_Men_Have_To_Be_Violent.3F.22)。节目中,喝醉的奥利弗·里德试图强吻米列,米列将他推开。但据报道,后来米烈要求节目提供录像带以娱乐她的朋友。 整个节目中,里德使用了许多性别歧视的语言。
米列还参与了监狱改革和反酷刑运动。记者莫琳·弗里利(英语:Maureen Freely)谈到米列晚年对基进主义的看法时写道:“成为自由业的最大好处是,她可以随心所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没有人会在任何议题上给我张椅子。我太老了、卑鄙又烦躁。一切都取决于你多爱争论。 ’”
2012年,艺术村成为非营利组织,改名为米列艺术中心。
2017年,在妻子凯尔看顾下,因心脏麻痹,米列不幸逝世巴黎。
米列是1960、1970 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她和茜德尼·阿尔伯特(英语:Sidney Abbott)、 阿尔玛·卢松(英语:Alma Routsong)、Phyllis Birkby(英语:Phyllis Birkby)、 和Artemis March(英语:Artemis March)都是 CR One 的成员。该组织是第一个提高女同性恋意识的团体。
1966 年,米列成为全美妇女组织(英语: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的委员会成员,随后加入了纽约基进女性(英语:New York Radical Women)、 基进女同性恋组织等基进女性主义组织。
1970年美国女性主义诗人摩根(英语:Robin Morgan)编辑的选集《妇女组织是有力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文选》()收录米列的〈性/别政治〉。
在1970年的《性/别政治》 大获成功后,米列一跃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代言人。然而,她在1974年的《飞行》()谈及组织内的矛盾。
米列是最早阐述父权理论的作家之一,将父权刻划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传记作家盖尔(Gayle Graham Yates) 评论:“米列阐述了父权制理论,并将女性的性别和压迫概念化,成为套术语,用以性别角色革命,及彻底改变个人与家庭的生活方式。”相较之下,贝蒂·傅瑞丹则致力改善女性在社会、政治的领导机会与经济方面的独立。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米列写了几本关于女性生活的书。花费4年多完成的《地下室:对活人祭品的沉思》,记录了1965年格特鲁德·巴尼谢夫斯基如何折磨西尔维娅·莱肯斯至死。该事件占据她精神14年。米列,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索了手无寸铁少女的故事,以及她涉及的性虐待、身体虐待与情感虐待过程。 Roberta M. Hooks评论:“不同于女性主义论战,《地下室》是篇强烈触动人心的书面研究,关乎残忍和屈从问题。” 米列谈到凶手动机说道:“这是个压迫女性的故事。格特鲁德似乎想在少女身上施行某种可怕的正直公理:而这就是成为一个女人的涵意”。
1979年,米列和加拿大记者凯尔(Sophie Keir)前往伊朗德黑兰参加伊朗女性争取艺术与受教自由的活动。当时的何梅尼政府,禁止女孩和男孩一起上学,要求妇女戴面纱,禁止妇女夫离婚。3月8日国际妇女节,数千名妇女参加德黑兰大学前的抗议活动。大约2万名妇女参加穿该市自由广场的游行。许多游行参与者被刺伤、殴打或泼酸。米列和凯尔参加了集会和示威活动。在抵达伊朗后两周,两人从酒店房间遭带走,随后被遣返至法国巴黎。米列担心伊朗妇女的命运,“她们无法上飞机,这也是为什么连结全球姊妹社群这么重要。”
1981年出版的《前往伊朗》()讲述这段经历。 2014年讲述女性主义历史电影《她在愤怒时最美》中收录米列 。
1970年的《性/别政治》,改写自她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该书,的批判了西方社会、文学中父权制,讨论了性别歧视和异性恋歧视的现代小说家,如DH劳伦斯,亨利·米勒,以及诺曼·梅勒,并与同性恋作家的观点做比较,如让热内。 米列探讨父权的起源,认为性的压迫既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并认为废除传统家庭是性别革命的真正关键。 这本书被视为第二波女性主义的运动纲领。
时代杂志在封面故事放上米列与“性/别政治”,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象征,称《性/别政治》是本“非凡的书”,提供了融贯女权运动的理论。 女性画家妮勒(英语:Alice Neel)为1970年8月31日的封面创作了米列形象。
诺曼·梅勒的《性囚犯》为回应米列的性政治而写的。 诺曼传记的作者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指出,“《性囚犯》是场比赛。他的修辞对抗她的散文,他的魅力对抗她的觉悟,他唱反调的愤怒对抗她尖酸的指责。目的是将更多的观众、更强大的呈现转化成持续的真理。《性囚犯》是自我模仿和讽刺。...”
当米列在哥伦比亚大学谈论性解放时,一名女听众质问她:“你为什么不在这里公开说你是女同性恋。你以前说过你是女同性恋者。”米列犹豫地答道:“是的,我是女同性恋”。 几周后,《时代杂志》1970年12月8日的文章《再看妇女解放》()称,米列承认她是双性恋,而这可能会使她成就女权运动发言人的名声,因为它“加强了将所有女性解放运动者视为女同性恋的怀疑论观点。” 该事件导致,两天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者Ivy Bottini(英语:Ivy Bottini)和芭芭拉(英语:Barbara Love)在格林威治村组织记者会,30名女同性恋和女性主义领导人宣布“声援在性别歧视社会中同性恋者争取解放的斗争”。
1971年的电影《三个女人》,是一部由全女性摄影工作人员制作的纪录片,包括共同导Susan Kleckner、摄影师Lenore Bode和剪辑师Robin Mide,题名为“妇女解放电影”。 这部 70 分钟的电影聚焦三位女性——导演米列的姐妹马洛里·米列-琼斯(Mallory Millett-Jones)、化学家Lillian Shreve和艺术家Robin Mide——回忆她们的生活。 《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家文森·坎比 (Vincent Canby) 写道:“《三个女人》是一部简单的好电影。该部电影不会将观众注意力拉去电影本身,而是只关注它的三个主角,以及它们如何在米列描述由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成长。米列在她的《性/别政治》中有系统地撕裂、冲击、嘲笑和破坏这由男性主导的社会。” 本片在纽约市剧院首映后获得了“普遍好评”。
1971年的《卖淫报告》()中,米列将卖淫诠释为女性状况的核心,比婚姻更清楚地揭示了女性的服从状况。在卖淫过程中,买卖的是堕落和权力,而不是性。她主张在性工作者自行领导下将卖淫除罪化。
1974年,米列出版《飞翔》( 1974) ,一本“关于她双性恋的意识流回忆录”。 《纽约时报书评》描述,《性/别政治》成功启发米列,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暴露癖”,探索自身的生活。米列以纪录片的风格捕捉了所思所感。 1977年的回忆录《西塔》( 1977),讲述了她的性取向,特别是她自杀的女同性恋情人,以及这对米列个人的影响。 米列和茜德尼·阿尔伯特(英语:Sidney Abbott)、 阿尔玛·卢松(英语:Alma Routsong)、Phyllis Birkby(英语:Phyllis Birkby)、 和Artemis March(英语:Artemis March)都是第一个女同性恋意识觉醒组织CR One 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