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芦笙舞
✍ dations ◷ 2025-02-23 14:09:05 #芦笙舞
芦笙舞又被称为踩芦笙、踩歌堂,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表演男子一边吹芦笙,一边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表演舞蹈。虽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时称为“苗族芦笙舞”,其实际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拉祜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其活跃地,族人从儿童时代起就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女子以男子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的技巧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结婚对象。后来,苗族芦笙舞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候表演。有说法称,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苗族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制作衣服和食物。为方便捕获鸟兽,一名苗族男子砍下树木和竹子,制成芦笙吹奏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引诱各类鸟兽。他的成功诱捕激发了其他苗族人的模仿。但此来历存在争议。另有来自《阿卯古史传说》的说法,称苗族先民由于有来自莱色米夫地的敌人“闪岛觉地福”,苗族屡战不胜,于是向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迁移过程中,在夜里为免走失以及驱除寒气,吹芦笙燃起篝火召集人群。从已经出土的西汉的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明朝人倪辂《南昭野史》写道"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最初,苗族芦笙舞于举行祭祀活动、婚礼、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时跳。后来,年节、欢庆丰收和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活动时也跳苗族芦笙舞。自娱自乐的芦笙舞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进行。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男吹芦笙,女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将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做领舞,多为女性的参与者尾随其后围圈跳舞。从动作上看,自娱性质的苗族芦笙舞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两膝轻微屈伸 按吹奏节奏向前移动;"跳"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摆动。大年三十晚上饭后,人们会特意到别人家一家一家地约舞,最后差不多全村人都会一起跳舞。每年“花山节”的时候,男女青年会一起庆祝节日以及选择配偶。这天跳的芦笙舞古时称为“跳花”或“跳月”。这并非存在于每个苗族山寨,有此习俗的山寨很多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黔东南地区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跳芦笙舞边吹芦笙曲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的行动(又名“讨花带子”),女方若喜欢男方,就会把自己编织的花带拴在男方的芦笙上。“牵羊”则是女方将花带拴在向其求爱的男方腰上,牵着花带的一端跟着男方一起跳舞。此外在广西融水一带,也有在节日上跳这个舞的活动。参加舞蹈的常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表演性芦笙舞多数是在节日或集会中,村寨之间作为竞技的形式集体比赛。比赛的标准包括吹奏乐曲多少,舞蹈时间长短,声音效果,动作和步法丰富程度等。其中会有高难度的表演,或是模仿动物的表演。祭祀性芦笙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舞者多数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度从三尺到一丈左右。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舞。礼仪性芦笙舞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中进行。各个地区有不同特色的芦笙舞,比较著名的有贵州省丹寨县的“锦鸡舞”、贵州省贵定县的“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州省纳雍县的“滚山珠”。“探路步”是芦笙舞的基本舞步。左脚提起向左侧空划出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同时身体向左侧横移,右微微斜腰,右脚再做对称动作。“探路步”、“双踏浪”是简单的基础动作,除此以外还有“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组合。参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
- 表位抗原表位(英语:antigenic epitope),简称“表位”,也称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表面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抗原表位可被免疫系统(尤其是抗体、B细胞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严重复合型免疫缺乏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缩写 SCID),泛指一群罕见的先天遗传性疾病,患者因为免疫功能缺乏,导致严重的重复性感染,来源包括细菌、病毒及霉菌。若未
- 墨西哥墨西哥合众国(西班牙语: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聆听 帮助·信息)(英文:United States of Mexico ),通称墨西哥(西班牙语:México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语: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犹太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今属捷克),后
- 飞秒化学飞秒化学(femtochemistry)是物理化学的一支,研究在极小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理;这一领域涉及的时间间隔短至约10-15秒,即1飞秒,这也就是名称的来源。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
- 碳固定碳固定(Carbon fixation)是生物将无机碳(二氧化碳)转换为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其中最主要,也最为人知的的是光合作用,其他的碳固定则包括可以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作用的化能合成。会
- 菊花台菊花台,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市区西南雨花台区安德门外,是一座海拔不足一百米的小山丘。1947年起为太平洋战争中中国驻东南亚外交使节九烈士墓所在地。菊花台一带在六朝时称“
- 匡廷云匡廷云(1934年12月29日-),四川资中人,中国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副
- 波鸿波鸿 (德语:Bochum,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
- 中国部分地区两广,又称两粤,是中国地名合称。起源于明朝代宗景泰三年,名臣于谦奏请设两广总督,明宪宗成化六年成定制,治所设位处两广交界之梧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任两广总督为韩雍。在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