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伯国

✍ dations ◷ 2025-09-10 14:01:39 #1264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1567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已不存在的欧洲国家,黑森州历史,黑森家族,中世纪德国

黑森伯国(德语:Landgrafschaft Hessen),或黑森方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诸侯国(英语:Prince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黑森伯国存在于1264年至1567年。1567年,腓力一世逝世后,他的几个儿子均分了黑森伯国。

中世纪早期,地处今德国北部的两大日耳曼人部落Hessengau(英语:Hessengau)与邻近的Lahngau(英语:Lahngau)逐步建立了弗兰肯公国。康拉丁王朝(英语:Conradines)绝嗣后,这些莱茵弗兰肯(英语:Rhenish Franconia)领地逐步被图林根方伯路易一世(英语:Louis I, Landgrave of Thuringia)和他的继任者们控制。

1247年图林根继承战争(英语:War of the Thuringian Succession)爆发。战争的起因是方伯亨利·拉斯佩(英语:Henry Raspe, Landgrave of Thuringia)无嗣而终,他的侄女,布拉班特女公爵索菲亚(英语:Sophie of Thuringia, Duchess of Brabant)为她未成年的儿子“孩童”亨利(英语:Henry I, Landgrave of Hesse)攫取了黑森的领地。1246年,他成为首任黑森方伯,并创立了黑森王朝(英语:House of Hesse)。图林根剩余的领地则落到韦廷王朝的迈森藩侯亨利三世(英语:Henry III, Margrave of Meissen)手中。黑森伯爵亨利一世在1292年被罗马人的国王阿道夫晋升为王爵。

1308年到1311年,以及1458年,黑森伯国都被分为上黑森(英语:Upper Hesse)和下黑森(英语:Lower Hesse)两部分。1500年,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 Landgrave of Hesse)再度统一了黑森伯国。在威廉二世的儿子“慷慨的”腓力一世领导下,黑森伯国在德意志地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1526年,洪堡主教会议(英语:Synod of Homberg)后,腓力一世将新教引入黑森伯国,并在随后建立了新教诸侯联盟,反抗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帝查理五世。1567年,腓力一世逝世,黑森伯国被他首任妻子所生的儿子们均分。

1567年,黑森伯爵腓力一世死后,黑森伯国被分为:

古黑森伯国的领土直到1945年同盟国占领德国后才重新统一于大黑森(英语:Greater Hesse)下(但不包含莱茵黑森(英语:Rhenish Hesse))。

相关

  • 隶变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犬科依据世界动物名称数据库犬科动物包括狗、狼、豺、狐狸等。犬科动物是地球上较为成功的一种肉食哺乳动物。犬科家族包括大约三十七种现存的狼、胡狼、狐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家犬
  • 血色素沉着病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又名血色素沉着症、血铁沉积症或血色病是指:
  • 新海布里地板块新海布里地板块(New Hebrides Plate)是太平洋的小型板块,位于岛屿国家瓦努阿图附近,西南面的印度-澳洲板块沉入新海布里地板块。新海布里地隐没带在过去25年发生超过7级或以上的
  • 斯科讷斯科讷(又译斯堪尼亚,瑞典语:Skåne)位于瑞典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最南端,为约塔兰地区之一旧省。斯科讷虽然面积仅占瑞典的3%,但总人口却达到了1,247,338人,相当于瑞典总人口数13%
  • 风部风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八十二个(九划的则为第七个)。就正体中文中,风部归于九划部首,而简体中文则归在四划。风部只以左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
  • 遏制围堵政策(英语:containment)是指美国在冷战的外交战略,目的是限制多米诺效应。政策始于美国驻苏联的外交官乔治·凯南的“长电报”(long telegram),认为美苏必成为敌手,而在对峙中
  • 林德宏林德宏(1938年7月-),江苏南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家,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荣誉资深教授。
  • 微型面包车微型面包车,简称微面,是一种小型的客货两用型汽车。起命名由其的外形得来,方方正正像个面包。目前上汽通用五菱是中国最大的微面制造商,定位上类似日本的K-car。
  • 宫胁诗音宫胁诗音(1990年2月28日-),日本女歌手,生于长崎县大村市。2007年开始为rhythm zone旗下艺人。兴趣是弹钢琴和W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