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平类

✍ dations ◷ 2025-11-18 10:31:36 #苯二氮平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拉丁语:Benzodiazepines,BZDs、䓬/zhuó/),又译苯二氮平,是一种精神药物,其核心化学结构是一个苯环和一个䓬环。第一种此类药物是氯氮䓬(利眠宁),由Leo Sternbach在1955年偶然发现,后来由罗氏制药生产销售,罗氏制药于1963年开始上市销售地西泮(安定)。 在1977年,苯二氮䓬类药物已是全球最高处方量的药物。苯二氮䓬类在临床上常作为镇静催眠药使用,也用作抗癫痫药和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又称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类中枢神经抑制剂,以其核心化学结构命名,苯代表苯环,䓬代表䓬环,二氮代表嵌套在䓬环上的两个氮原子。因“䓬”字为化学专用的罕见字,且读音与汉字“卓”相同,所以误用“卓”字来替代“䓬”字的情况很普遍,也有音译为“苯二氮平”的情况。此类药物作用于体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一种受体"GABAA受体复合物"(复合物包含GABA受体,苯二氮平类药物受体和一个与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道),而药物与受体的这种作用诱导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道加强开放,这样会增加氯离子流入胞内的数量,产生超极化而抑制突触后电位,减少中枢某些重要神经元放电,引起中枢抑制。由苯二氮平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可知,这类药物的效应是和脑内GABA水平密切相关的,如果脑内GABA水平较高,则此类药物的效应会更加明显。催眠剂量的此类药物可引起眩晕、困倦、乏力、精细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会造成共济失调、运动能力障碍、皮疹、白血球减少及暂时性记忆缺失,久服会引起耐受和依赖。依赖此类药物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苯二氮平类药物是1960年用于临床的氯氮䓬,此后人们通过消除与生理活性无关的基团,和对分子结构中活性较高的部分进行拼环等改造,开发出了副作用更小,在体内更稳定的苯二氮平类新药,其中的地西泮又名安定,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

相关

  • 麻疹麻疹(拉丁语:Morbilli;德语:Masern;法语:Rougeole;英语:Measles 或 Rubeola;日语:はしか),是麻疹疫苗未出现前,一种好发在儿童身上的传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机会感染。儿童常见的急性病毒是
  • 分体词分体关系(英语:Meronymy)是一种语义关联。如果 A 是 B 的一部分,或 A 是 B 集合的成员,则称 A 是 B 的分体词,B 是 A 的整体词。例如,“手指”是“手”的分体词,“轮胎”是“汽车”
  • 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英语:infant mortality rate,缩写为IMR)是指每1000名活产儿中在一岁前死亡的人口数。这个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指标。由于婴儿死亡率只统计一岁以下的数据,
  • 酒精搓手液酒精搓手液,又名搓手液、免冲水洗手液、免洗洗手液等,是一种用作洗手的液体。酒精搓手液的主要成分为酒精,用作杀菌。由于酒精搓手液无需用水冲洗,所以可以用于外出时清洁双手之
  • 脑血管障壁脑血管障壁(英语:blood–brain barrier ,BBB),也称为血脑屏障或血脑障壁,指在血管和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的“屏障”。19世纪末,保罗·埃尔利希在一个实
  •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拉丁语: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
  • 脂类组学脂类组学(英语:Lipidomics)是生物系统中细胞脂类途径和网络的大规模研究。“脂类组(英语:Lipidome)(Lipidome)”一词用于描述细胞,组织,生物或生态系统中的完整脂类谱, 是“代谢物组(Met
  • 客观客观性是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指从不同观点或角度来思考或判断某件事物的合理性,一个事物不受主观思想或意识影响而独立存在的性质,跟“主观性”相对应。客观的事实,不受人的思想
  • 脂蛋白脂蛋白是一种含有蛋白质以及可以与蛋白质水结合的脂类的生物化学组合体。许多酶、载体、结构蛋白、抗原、黏附素和毒素都是脂蛋白。其中例子包括:可以载着脂肪在血液中流动的
  • 附器附器是指从躯体突出的部分,或任何生物的身体部分的自然伸延部分,如脊椎动物的四肢。无脊椎动物生物学的范畴中,附器是一个一般词汇,意指从任何体节伸延出来的同源身体部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