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话

✍ dations ◷ 2025-02-23 20:11:29 #建瓯话
建瓯话(闽北语:.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kuiŋ33 ɪ54 ti44],罗马字: Gṳ̿ing-é-dī,汉字:建甌事),通行于福建省南平的建瓯市一带,是闽北语东片的代表方言,也被当作是闽北语的标准音。建瓯话一般以建瓯(芝城)的城关话为标准音,在建瓯全境都可通用。建瓯话之下还可以分为建安话、瓯宁话两种次方言。根据《建州八音》记载,建瓯话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和7个声调。但根据福建学者1984年的调查,如今的建瓯话仅存6个声调。左边为国际音标,后附注例字,括弧内附注的是建宁罗马字的写法。左边为国际音标,后附注例字,括弧内附注的是建宁罗马字的写法。清代中叶的建瓯话有七个声调,今日仅存六个。经过一百多年的变化,今日的建瓯话中阳平调已被并入阴去调,因此平声已无法区分阴阳。以下是今日建瓯话的六个声调。例字均取自《建州八音》。此表采用的是《建瓯县志》的调序,在《福建省志·方言志》中则依次分别为:1、3、5、6、7、8。建瓯话没有明显的变调和轻声。有些上声字组成的双音词,在连读时,前字读作阴去调。例如“老虎”为“lau˨˩+k'u˨˩”,快读时可读作“lau˧˧k'u˨˩”,但不可以普遍类推,读作原调亦可。名词词尾“仔”(tsiɛ˨˩)必须轻读,但与其上声的原调值并无明显差异。同其他闽语的方言一样,建瓯话也存在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建瓯话受到了普通话和南平话的严重影响,许多字词的“老派文读”被“新派文读”取代。建瓯话的文白异读可分为以下几种: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福清人林端材模仿闽东语福州话的韵书《戚林八音》编写韵书《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在建宁府刊行。该书是历史上第一部建瓯话韵书。1900年,西方传教士参照《建州八音》,发明了“建宁府土腔罗马字”(Gṳ̿ing-Nǎing-Hǔ Gâ̤ Tǔ-kióng Lô̤-mǎ-cī)来表记建瓯话。不过,同其他众多教会罗马字一样,建宁罗马字并未走出教会圈子,如今已然为人们所忘却。

相关

  • 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拉丁文:spondylitis ankylosans,其中spondylitis原为希腊文脊柱炎之意,ankylosans原系希腊文强直之意),又称僵直性脊椎炎,在欧陆亦称此病为白赫铁列夫症(Morbus Bechte
  • 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英语:Virgin Is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常写作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缩写为USVI)是美国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建制非合并属地,位于波多黎各以东,处于小安的
  • 内胚层内胚层(Endoderm)是胚胎中最内的一胚层。在绘图中,内胚层传统上用黄色表示。它会形成以下器官的表皮:内胚层一词是源于:to enteron(希腊语)=肠,其实是“内”之意。to derma(希腊语)=皮内
  • 卡尔·代塞尔罗思卡尔·亚历山大·代塞尔罗思(英语:Karl Alexander Deisseroth,1971年11月18日-),美国神经学家、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他在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
  • 犬齿犬齿,俗称尖牙,是很多哺乳动物口腔中,位于门齿和臼齿之间的牙齿。每侧上下颚各有一枚,一共四枚。犬齿的外形一般呈尖锥形,其牙根比门齿长而粗大,深入牙槽骨中。犬齿因其形状,犬齿更
  • 衙役衙门差役(简称衙差、衙役),古代中国吏役名。衙门内实际主管侦缉逮捕、处理管辖地区行政及司法事务的职位或人员。衙门差役于位阶上,与衙门胥吏相同的,都属于没有官品的行政人员,甚
  • 印度国定历印度国定历(India national calendar),俗称室利伐诃那塞迦历(Shalivahana Shaka calendar),是印度政府为统一在印度各地的五花八门历法,于1957年制定的印度官方统一历法。印度国定
  • 太阳望远镜太阳望远镜是专门用于太阳观测,是用途特殊的光学望远镜。太阳望远镜需要有足够大的口径以获取最佳的衍射极限,不同于其他天文望远镜的是,太阳望远镜无需考量望远镜的集光力。因
  • 费迪南·希勒费迪南·希勒(德语:Ferdinand Hiller,1811年10月24日-1885年5月11日),德国作曲家。10岁就公开演出莫扎特的作品,后来成为胡梅尔的学生,并随他探望了临终的贝多芬。1828年他移居巴黎,
  • 泰雅族泰雅族(泰雅语:Atayal),清代称为黥面番或王字头番:96,为台湾南岛语族的一支。其分布区域横跨宜兰县、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市与南投县,占台湾中北部三分之一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