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帽

✍ dations ◷ 2025-09-11 01:58:41 #中国头饰,日本头饰,韩国头饰,琉球头饰,越南头饰

乌帽,又称乌纱帽,又称纱帽,自东晋开始,到清军入关易服令废止,在中国风行一千余年。历代形制有不少变化,但都是以乌纱覆盖,亦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

在北朝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头饰“幞头”,襆头是由鲜卑帽改进而成,是“胡服”的一种。发明幞头的目的,是为了“便武事者也”,用轻质的绢罗将头发束紧,头顶上轻便利落,自然无碍驰射。大致在隋唐之间,为了追求造型的美观,襆头之内被加上硬质衬冠。自唐至宋,巾角也转换成花样翻新的帽翅,同时改用硬挺的漆纱当做面料,最终形成乌纱帽。

初期出现的乌帽是乌纱高屋帽,为宫官和士庶通用。东昏侯又下令左右作逐鹿帽,帽形甚为窄狭。乌纱高屋帽在隋代时,被当作是官服的一种。《通典》记载说:“ 隋文帝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后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大合靴。在唐代,天子百官、庶民百姓,不论贵贱均可以戴服。不少唐代文人都曾在其诗句中提及乌纱帽。如柳宗元有诗句:“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白居易在其《初冬早起寄梦得》一诗中也有“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的句子。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鬵”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宋元时代高屋乌纱帽仍是士庶常服,由于白纱高屋帽在隋唐之后已消失,宋人诗词所提及高屋帽应是指乌帽,如苏轼 《椰子冠》诗:“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 东坡何事不违时。”此诗一出,当时人更纷纷仿效苏轼戴上短檐乌帽,称为“子瞻样”。

明代乌纱帽专指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帽框用铁铜丝编成,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帽子外施纱涂漆。形状为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明初乌纱帽后山尚未高耸,直至嘉靖晚期到万历年间则风气大变。乌纱帽后山普遍成高耸状。万历晚期开始高帽风气有所衰退,到天启、崇祯年间乌纱帽就又再次变矮变方。明世宗在位期间,乌纱帽的帽翅同样做了些变动,将两边帽翅的长度缩短,宽窄同样也做了些变动,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由于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自此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

日本在奈良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高顶乌纱帽,演变成乌帽子。

朝鲜王朝时,人们把高顶乌纱帽周围加上圆形帽檐成斗笠状,称为黑笠。当时又仿效明制官服,以插上帽翅的乌纱帽作为官帽,又称乌帽。

相关

  •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国北方与中国南方是指中国内部的两大块地理区域,常以淮河或长江为界,将中国分为南部和北部。进入20世纪后,中国地理学中,通常以秦岭-淮河线为自然地理分界线。北方的地域范围
  • 大十二面体在几何学中,大十二面体又称为第二星形正十二面体,是一个由6对互相平行的正五边形组成的非凸正多面体,同时也是一种星形正多面体,其外形有如内有星形图案的正二十面体或每面内凹
  • 台湾端午节台湾端午节(传统称呼为五日节、五月节或肉粽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庆。台湾汉人称为午日节、五日节、午月节、五月节、五月初五。台湾端午节正午时首重祭祀、与午日辟除驱
  • 高尔威·金内尔高尔威·金内尔(Galway Kinnell,1927年2月1日-2014年10月28日),美国诗人。出生于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诗歌奖。1989年至1993年任佛蒙特州桂冠诗人。
  • 吴长纯吴长纯(1855年-1906年),字静安,安徽庐江人,曾任清末新建陆军军官。淮军将领吴长庆从弟。光绪五年(1879年)武孝廉,后随吴长庆部入朝鲜平定壬午兵变,长纯在乱兵之中,率部找寻到失踪的朝鲜
  • 江门广播电视台江门广播电视台于1987年1月28日开播,以粤语广州话及普通话广播,隶属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江门台有《江门新时空》、《新闻共同睇》等多个栏目,亦经常举办大型现场直播晚会
  • 刺叶耳蕨刺叶耳蕨(学名:),又名针叶耳蕨,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分布在喜玛拉雅山东部及邻近地区,台湾产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较为稀有。茎短,斜上生长,密披鳞片,亮褐色叶柄长4至
  • 欧耀宗欧耀宗(1992年5月15日-) ,为台湾棒球选手,目前效力于中华职棒味全龙队,守备位置为投手。于于2015年季中选秀被中信兄弟以第三轮第三十五顺位选进。8 黄煚隆 | 24 尼尔托 | 43 张立
  • 刘友福刘友福(越南语:Lưu Hữu Phước;1921年9月21日-1989年6月8日),又译作刘有福,是一名越南作曲家、国民议会的成员。他原本是学医的,但后来改为编写爱国歌曲。他是越南共和国国歌《青
  • 陈艳华陈艳华(1955年1月-),女,汉族,重庆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浙江省监察厅厅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