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谷

✍ dations ◷ 2025-11-10 09:32:04 #杂谷
杂谷(millets)是指一些具有小粒种子的谷类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作为粮食与饲料. 它们并不是生物学分类概念,而是农学分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属于禾本科(有个别例外)、种子小、种植在困难的生长环境如易旱的土地。在东亚,已经种植了约一万年。在中国,“杂粮”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指除了小麦、稻米、玉米、大豆以外的粮食,包括薯类、其它谷类、杂豆。而“小杂粮”是指不包含薯类的杂粮。杂谷即对应于中国粮食分类中的"其它谷类",包括禾本科作物如大麦、黑麦、燕麦、黑小麦、谷子、高粱、糜子等,以及属于蓼科的荞麦。大多数品种的杂谷属于禾本科黍亚科。少数如穇子、苔麸属于虎尾草亚科.最常见种植的杂榖是:御榖、小米、黍、穇子、高粱等特殊的一类考古学家被称作植物考古学家(palaeoethnobotanists),根据在考古现场发现的相对丰富的碳化谷粒的定年,可以推断在史前种植杂榖比种植稻子、小麦更早,特别是在东亚。史前中国、印度、朝鲜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食物是杂谷而不是稻子。小米(“稷”)与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作物。在河北省磁山遗址的窖藏坑中发现的榖壳化石与生物化学成分被测定为公元前8300–6700年,距今超过了一万年。一同出土的还有相应的种植榖类所需的陶器、石器工具。磁山遗址出土的小米被定年为公元前6500年。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由小米与黍米磨粉做的一碗保存较好的面条。数据源: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partment: The Statistical Division在世界上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杂榖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保留着传统的烹饪风格。在西印度,高粱被用作杂榖磨粉制作薄饼已有数百年。而在南印度,穇子磨粉被用来制作薄饼。杂榖熬粥是俄罗斯、德国、中国的烹饪传统。俄罗斯烹饪在熬杂榖粥时有甜风味(在快结束前加入牛奶和糖)或者不甜风味(加入肉和蔬菜炖)。在中国,熬杂榖粥时经常加入豆子、甜马铃薯、不同类型的南瓜;杂榖熬汤用于辅助哺乳期的母亲催奶与分娩后的康复。在德国,偏好甜味的杂榖粥,在水沸腾时加入苹果,冷却时加入蜂蜜。对于不耐受面筋的人(乳糜泻),可以把某些不含面筋的杂榖作为小麦粉的替代。杂榖也用作饲料。杂榖也是传统重要酿酒原料。在中国,高粱是酿造白酒的原料。杂榖一般不含面筋,因此不适合发酵制作面包,除非添加面粉或黄原胶。

相关

  • 有孔虫界有孔虫界(学名:Rhizaria)为原生生物的一条主线。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主要部分均为变形虫状(amoeboid)并有丝状、网状或小管型支撑的假足。它们部分会制造可能有复杂结构的外壳或
  • 水玉簪科见内文水玉簪科(学名:Burmanniaceae)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科,包括有99个草本植物物种,分属八个不同的属;中国有1属9种。这些草本植物可能是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在传统的生物分类学上
  • 新罗新罗(韩语:신라)(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532年,新罗兼并伽倻,开始在朝鲜半岛上与高句丽、百济三足鼎立。7
  • λ点λ点是氦从一般流体氦(I)相变到超流体氦(II)的温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约为2.17 K。氦(I)和氦(II)可以共存的最低压力是在He气体−He(I)−He(II)的三相点,是在2.1768 K(−270.9732 °C
  • 氟乙酰胺氟乙酰胺(英语:Fluoroacetamide)是一种乙酰胺甲基上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一种代谢毒物,能阻断三羧酸循环,常用作灭鼠剂。
  • 自由膨胀自由膨胀(英语:free expansion)是一种不可逆的热力学过程,过程中气体在一个绝热的系统内膨胀,外界和系统之间没有功和热的交换。真实气体在自由膨胀时会有温度的变化。若是理想气
  • 自杀炸弹自杀攻击或称自杀式袭击、人肉炸弹,是一种将自杀扩大为伤害自己及目标者的行为,现代的自杀式攻击通常是由自杀者在身上绑好炸弹,走到目标地,或是以装满炸弹的车冲撞特定目标然后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简称PAG)位于中脑的腹侧被盖区,是聚集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神经细胞构成的灰质。PAG的已知功能包括对疼痛的下行调控、防卫行为、生殖行
  • 月球探测器本表尽量彻底地记录世界各国的航太工程中,有史以来以探测月球为目的而发射出的探测器的简略概况。台湾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与国家太空中心
  • 镰木目镰木目(Drepanophycales),又名镰蕨目,为石松纲下一个已灭绝的目,其下的物种生存于志留纪与泥盆纪,例如镰木、星木和巴拉曼蕨等。它们的化石在北美洲、欧洲、中国、俄罗斯与澳洲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