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帕依(/ˈsiːpɔɪ/;英文:Sepoy;波斯文:سپاهی),又译印度兵、印度土兵,旧时指西方军队中的印度士兵,现今印度陆军、巴基斯坦陆军和孟加拉陆军都保留了此词语作为列兵的称呼。
西帕依或希帕希(Sepâhi)都源自波斯语,都可以理解为莫卧儿帝国步兵。不过,希帕希在奥斯曼帝国指的是一种精锐骑兵。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在18世纪开始使用西帕依一词。当时,称呼土著士兵的词语还有“Peon”、“Gentoo”、“Meste”和“Topass”。这个词语最初指没有军服也没有纪律的印度教或穆斯林教士兵。这个词语后来演变成一个笼统称呼,指驻守印度的西方军队中的土著士兵。
西帕依在蒙兀尔帝国和迈索尔王国都指步兵。奥朗则布在在位期间,建立了多个装备火绳枪、火箭和手榴弹的西帕依营。西帕依营在莫卧儿围攻比德尔、比贾布尔和戈尔康达等城的时候,表现皆十分出色。
起初,英国人在马德拉斯和孟买管辖区的土著社群中,征募西帕依,只要有良好的体魄和一定等级的种姓,即可服役。但是,英国人在孟加拉的做法并不相同,英国人在此处只征募主要来自今日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的高种姓土著。西帕依营或者西帕依团的成员,通常都来自同一个社群、村落,甚至是家族。西帕依营的指挥官一般都会由村长(Mai Baap)兼任。团旗代表了单位(Paltan)的荣誉(Izzat),也能够在战斗中起到集结点的作用。所有新兵都要在团旗面前宣誓。团旗都会妥善地存放在称为Quarter guard的仓库之中。誓词是由东印度公司编写的。
西帕依的薪酬并没有大幅超过土邦士兵的薪酬,不过,东印度公司会定期发放薪酬,而土邦君主就经常拖欠薪酬。西帕依在国外作战时,可以提前领取薪酬,而西帕依所属家庭也可以领取西帕依的薪酬。东印度公司会向西帕依派发军粮、武器、军服和弹药,而土邦君主就不同,土邦君主一般都会要求士兵自己装备自己,并且通过掠夺来取得军粮。
上述因素在训练精良、纪律严明的西帕依之间营造了一股正面风气,并且令西帕依持有一份荣誉感,而这两个正面影响,成为了西帕依在印度和国外为英国立下功勋的关键。
印军哗变平息后,东印度公司余下的部队被英国政府并入新建的印度陆军,由英国君主直接控制。“西帕依”一词开始用以称呼军衔在准下士以下的印度士兵。不过,同等军衔的骑兵则称为“Sowar”,或者是列兵(Trooper)。
法国东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在1719年创立后,开始运用西帕依(Cipaye)来扩充以法国正规兵和瑞士雇佣兵为骨干的印度驻军。到了次年,在法军中服役的西帕依已经有10,000人左右。1760年,法军在万达瓦西战役(Battle of Wandewash)中被英军彻底击败。法国东印度公司裁减了不少西帕依。不过,在1898年之前,法国在本地治里维持了一定数量的印度西帕依军团(corps militaire des cipayes de l'Inde)。1898年之后,取代印度西帕依军团的是土著国家宪兵。
葡属印度殖民地也有一定数量的西帕依。葡萄牙军方将部分西帕依派往其他殖民地,尤其是西非和东非的殖民地服役。西帕依(Cipaio)一次被葡萄牙人用来称呼非裔士兵、警察。
Sipahi源自波斯语同一个词,只是途径不同。巴斯克自治区的左翼组织用这个词来称呼当地警察,暗示他们并非国民警察,而是外族占领者的仆役。
在缅甸英治时期,来自印度的建筑工人移民被称为孟加拉西帕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