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国音

✍ dations ◷ 2024-12-23 05:17:28 #北京官话,现代标准汉语变体,社会语言学,北京文化

女国音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之一。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尤其是女中学生中,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也是一种社会方言。它的特点是,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北京话里表现为腭化音,拼音:j- q- x-,国际音标tɕ- tɕʰ- ɕ-)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读成尖音(北京话里表现为齿龈音,拼音:zi- ci- si-,国际音标tsi- tsʰi- si-)。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今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现,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现存最早关于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报道是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0年代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学学生读音之后发表的;1930年代语言学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等人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译本译者注中也曾经提到这种语音现象;1950年代徐世荣在《北京话里的土词和土音》中也提到过,1970年代他又在《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一文中提到了这种现象;1980年代,陈松岑、曹耕、胡明扬等语言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这种尖音现象的发音特征、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女国音的主要发音特征是发音位置前移,在发音过程中将j、q、x等舌面音变异为类似z、c、s等舌尖前音的读音,在韵母为i、ie的单字中发生率较高,而在韵母为-iong、ü、üe、üen等的单字中较罕见。女国音发音时舌前部紧靠下齿龈,舌面前部紧贴上齿龈,嘴形小而闭合,送气减弱,音质偏细。


在分布人群方面,女国音较常见于受过一定教育的,操普通话或北京话的青年女性,在男性、青春期以前儿童以及中年以上女性中女国音的出现比例较低。

尽管女国音里带有尖音,但它并不能叫“区分尖团”,因为它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并不像区分尖团的其它汉语分支那样,尖团音的对立严格继承自中古汉语广韵音系。例如:“希”、“雄”两字在广韵里是团音,与是尖音的“西”、“松”完全不同,而女国音里却把它们读成尖音了。

女国音作为北京话里的一种口音,是一种仅见于特定性别和年龄人群的语音现象,就其成因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

相关

  • 同化同化作用,又称为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为大分子的一系列代谢途径。这些反应需要能量,也被称为吸能过程(endergonic process)。将代谢过程分类的一种方式,无论是
  • 一次文献一次文献,又称初级资料、首次资料、一级来源或称第一手资料,是文献学、图书馆学、地理学中指用来做为证据的引文资料, 写作者将其来源方式可以区分成:依据研究资料及方法的不同,
  • 机场以下是机场列表的分类方法。航空史 · 飞行器(制造商) · 飞行器发动机(制造商) · 旋翼机(制造商) · 机场 · 航线 · 博物馆民用飞机(启始客户) · 喷射客机 · 货机 · 航空公司
  • 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泛指一类存在于骨髓、脂肪组织等位置的一系列能够贴附在塑料表面生长、具有一定分化潜能的细胞群。根据国际细胞治疗协会2005年提出
  • 基奥瓦人基奥瓦(英语:Kiowa,/ˈkaɪəwə, -wɑː, -weɪ/)是美国大平原上的一个印第安人部落。17至18世纪,他们从蒙大拿州西部迁移到科罗拉多州,19世纪进入南部平原。1867年,基奥瓦人搬到
  • 波斯豹Panthera pardus saxicolor Pocock, 1927波斯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ciscaucasica)也称高加索豹,是体型最大的豹亚种,原来只生活在土耳其东部、高加索山脉和伊朗北部、土库曼斯
  • 浊龈颚擦音浊龈颚擦音又称为前舌面浊擦音。发音时候舌面前部抬起,气流通过舌面前部发出摩擦的声音,并且声带振动。加泰罗尼亚语的j和不分尖团的上海话的“徐”的声母j就是这个音。当符号
  • 360搜索360搜索(英语:360 Search,原好搜、360综合搜索),是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搜索引擎,主打“安全、精准、可信赖”。360搜索于2012年8月16日上线, 9月启用独立域名so.com。“
  • 马里安·奥热霍夫斯基马里安·奥热霍夫斯基(波兰语:Marian Orzechowski,1931年10月24日-),波兰政治人物,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990年)1931年10月24日生于拉多姆。1950年毕业于弗罗茨瓦夫第
  • 长谷川博隆长谷川博隆(1927年9月20日-2017年5月31日),东京都人,日本历史学家。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史学科。之后在関西学院大学担任助教授,后历任名古屋大学文学部教授、中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