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国音

✍ dations ◷ 2025-08-17 13:08:39 #北京官话,现代标准汉语变体,社会语言学,北京文化

女国音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之一。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尤其是女中学生中,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也是一种社会方言。它的特点是,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北京话里表现为腭化音,拼音:j- q- x-,国际音标tɕ- tɕʰ- ɕ-)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读成尖音(北京话里表现为齿龈音,拼音:zi- ci- si-,国际音标tsi- tsʰi- si-)。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今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现,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现存最早关于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报道是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0年代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学学生读音之后发表的;1930年代语言学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等人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译本译者注中也曾经提到这种语音现象;1950年代徐世荣在《北京话里的土词和土音》中也提到过,1970年代他又在《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一文中提到了这种现象;1980年代,陈松岑、曹耕、胡明扬等语言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这种尖音现象的发音特征、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女国音的主要发音特征是发音位置前移,在发音过程中将j、q、x等舌面音变异为类似z、c、s等舌尖前音的读音,在韵母为i、ie的单字中发生率较高,而在韵母为-iong、ü、üe、üen等的单字中较罕见。女国音发音时舌前部紧靠下齿龈,舌面前部紧贴上齿龈,嘴形小而闭合,送气减弱,音质偏细。


在分布人群方面,女国音较常见于受过一定教育的,操普通话或北京话的青年女性,在男性、青春期以前儿童以及中年以上女性中女国音的出现比例较低。

尽管女国音里带有尖音,但它并不能叫“区分尖团”,因为它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并不像区分尖团的其它汉语分支那样,尖团音的对立严格继承自中古汉语广韵音系。例如:“希”、“雄”两字在广韵里是团音,与是尖音的“西”、“松”完全不同,而女国音里却把它们读成尖音了。

女国音作为北京话里的一种口音,是一种仅见于特定性别和年龄人群的语音现象,就其成因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

相关

  • 最小对立体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在音韵学中,指的是在某个语言中一对字词,这对字词的音韵元素,例如语音、音位、声调、时位(chroneme),只有一处相异,而有不同的词意。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说明某
  • 微绒毛微绒毛(英语:microvillus)系上皮细胞游离面由细胞膜与部分细胞质构成的指状突起。其轴心由一束平行的微丝构成。微丝束对微绒毛的形态起到了支撑作用。该结构可以起到扩大细胞
  • T7RNA聚合酶T7 RNA聚合酶(英语:T7 RNA Polymerase)是一种RNA聚合酶,分子量约99kDa。专门催化5'→3'方向的RNA形成过程。T7RNA聚合酶具有高度启动子专一性,且只会转录T7噬菌体中位于T7启动子
  • NRAM纳米随机存储器(英语:Nano-RAM)是Nantero公司的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在一个片状基层上分布碳纳米管。理论上,碳纳米管的小尺寸允许了非常高的存储密度。
  • 诺福克县诺福克县(英语:Norfolk County)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县,县治为戴德姆。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诺福克县共有人口670,850人,其中白人占89.02%、亚裔美国人占5.5%、非裔美国
  • 环锯术头部穿孔(Trepanation),又称颅骨穿孔术或环锯术,是一种外科手术干预法,在头皮与头盖骨上钻或挖一个孔,令到头颅的硬膜外露,以处理颅内疾病或其他相关的健康问题。人们相信这种方法
  • 舌蝇23舌蝇属(属名:Glossina,即采采蝇,来自英语:Tsetse /ˈsiːtsi/,美国 /ˈtsiːtsi/, 或 英国 /ˈtsɛtsi/)是双翅目舌蝇科(Glossinidae)下唯一的一个属,其下的蝇广泛分布于从撒哈拉沙漠
  • 捷克铁路捷克铁路(捷克语:České dráhy),简称ČD,是捷克共和国主要的铁路运营商,它于1993年1月1日,在天鹅绒分离后作为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铁路的继任者而成立。它也是国际铁路联盟、欧洲铁
  • 滑稽戏滑稽戏(上海话拼音:hhuakjixi,发音:'"`UNIQ--templatestyles-00000001-QINU`"' )是中国地方戏种,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偶
  • 国定忠治国定忠治(くにさだ ちゅうじ、1810年-1851年1月22日)是江户时代后期的侠客,或作忠次。“国定”的由来是出生地上野国(上州)佐位郡国定村,本名是长冈忠次郎。忠治之后成为博徒,在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