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害怕

✍ dations ◷ 2025-08-07 05:43:01 #每当我害怕

《每当我害怕》(英语:When I Have Fears)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诗歌音布为抑扬五步格,包含三节四行诗和一个对句。此诗创作时间在1818年1月22至31日,并于1848年(死后)发表于理查德·蒙克顿·米尔恩斯(英语:Richard Monckton Milnes, 1st Baron Houghton)整理的《济慈生平、书信和文稿》中。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ripen'd grain;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
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
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
像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
每当我感觉,啊,瞬息的美人!
我也许永远不会再看到你,
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情
和它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
世界的岸沿,我独自站定、沉思,
直到爱情、声名,都没入虚无里。

诗歌主题关乎死亡的探索和恐惧。首行“等不及(cease to be)”显示出济慈更害怕错过,而不仅仅只是畏惧死亡本身。第二、第三行重复的“before”表达出他对无法在死前达成目标的焦虑。 他害怕一旦死去,自己将无法再写作,再欣赏到世界的美,或体验到爱与名声。诗歌以略微的坚决态度结尾,“爱情、名声”不再困扰济慈,因为他明白这些事物都将随死亡而无可避免的飘散。

自然意向贯穿全诗,包括收割的谷物、夜空、云雾和海岸。在浪漫主义诗歌(英语:Romantic poetry)里,自然是常见的主题,但济慈将自然深刻的结合进了自身存在之中。 淹没爱情与名声的岸沿水流象征济慈所面对的恐惧,于是这也赋予了自然世界更黑暗的含义。

诗歌描绘的自然之美与其主题相辅相成。首个四行诗节描绘了成熟的谷物,这对应济慈认为假如人生足够,他可借思想作成“高高的一堆书”。 第二个四行诗节要表达的概念更加抽象,繁星、云雾、幻相,这些意象显示出自然不可言述的美。济慈认为人生短暂,自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这些无形之美。 诗尾对句将爱情与名声这两个抽象概念化为具体事物,它们因济慈认识到自己无法在有限时间中达成而沉入虚无水底。

诗歌作者济慈25岁时死于肺结核,生前他常表达对死亡的恐惧。他的朋友查尔斯·阿米蒂奇·布朗(英语:Charles Armitage Brown)在作品中猜测,济慈对死亡的恐惧可能来自他作为一个医学生面对患者的共情。济慈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犯下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但同时他也为自己的死亡,而不仅仅是其他病人的死亡感到忧虑。

济慈对死亡的恐惧也体现于他墓碑上所刻的“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这句墓志铭是济慈在临终病床上要求的,显示出济慈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愤怒,这也正是此诗所要表达的东西。 诗歌末尾三行描绘的“岸沿”,以及“直到爱情、名声,都没入虚无里”或许也与墓志铭中“水”的意象有关。济慈认为,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就像是书写在水面的文字,不可避免的沉入水中。

相关

  • 反应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英语:reactive arthritis)之前称为莱特氏综合征(英语:Reiter's syndrome),是一种发炎性关节病变,是一种无菌性的关节炎。身体某个部位接触细菌、披衣菌等微生物,产生尿
  • 皇朝三通清三通,即《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皇朝通志》三书,清朝亡后,改名《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三通”是“续三通”的续作,体例大致沿袭杜佑《
  • 伊曼纽尔学院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英语: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 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该学院由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财政大臣沃尔特迈尔德梅爵士Sir Walter Mildmay于1584年创立。
  • autores.uyautores.uy是一个关于作者的在线数据库。由知识共享(CC)的乌拉圭部门创建及维护。该数据库得到了乌拉圭国家图书馆,乌拉圭立法权力图书馆(西班牙语:Biblioteca del Poder Legisla
  • 格雷德·古特恩格雷德·古特恩(德语:Gerald Götting,1923年6月9日-2015年5月19日),东德政治人物,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成员。格雷德·古特恩生于萨克森省Nietleben市(今哈雷)。1969年5月12日至1976年
  • 侯益侯益(886年-965年),唐末汾州平遥人。一生经历了唐末至宋初之间的整个五代十国时代。祖父以农为业。唐昭宗光化年间,李克用据太原,侯益前往投靠。随李存勖攻大名(今河北大名)、征幽州
  • 照度传感器根据测量的物理量的差别,又分为照度/亮度传感器和色度传感器。
  • A.C.A.B.A.C.A.B.(全写:All Cops Are Bastards,中文可直译作所有警察都是混蛋)是一个首字母缩略字,兼政治标语。部分持不同政见者会用到此一政治标语,控诉自己受到政治迫害和警察暴力对待。这句流行语一般以涂鸦、刺青等方式书写。它可用数字“1312”来表达——其代表每个字母在英语中的排序。批评者认为这个字词是对于警察个人的侮辱,使用者应改用其他字眼去支持警队改革。而支持者则认为A.C.A.B.是将警队视作一个整体看待,没有特地攻击某个执法人员。导演西德尼·海耶斯(英语:Sidney Hayer
  • 来自远方 (音乐剧)《来自远方》(英语:)是一部加拿大音乐剧。该剧由艾琳·山可夫(英语:Irene Sankoff)和戴维·海因(英语:David Hein)共同编剧、作词和作曲,讲述了九一一袭击事件后一周里发生的真实故事:因黄丝带行动,三十八架飞机接到指令紧急降落在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小镇甘德。该剧中的角色是以真实的甘德居民以及他们在此期间接待的约7,000名旅客为原型的(且大多也使用了他们的名字)。这部音乐剧受到了观众和剧评家的好评。有评论说这部“充满感情的作品提醒人们就算在至暗时刻人性的善良仍然存在”,“人性可以
  • 金普森金普森(1932年10月-),名允通,字普森,号重阳,浙江省义乌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1962年8月至1963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进修。1988年,晋升为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台湾研究会、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1930年前后的中国经济,合著有《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浙东革命根据地》、《中国现代史稿》、《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