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I

✍ dations ◷ 2025-05-11 05:21:16 #1808年戏剧,德国文学,悲剧,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作品,改编自浮士德传说的作品

《浮士德》(德语: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08年发表的一部悲剧。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该剧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本文介绍《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即《浮士德,悲剧第一部》();关于《浮士德》的第二部分,请见《浮士德II》。另,本文中所有译文及专用名词均取自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译本。

该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德国莱比锡及哈尔茨山等地,时间约为历史上浮士德博士的年代(约1480-1538),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接点。

令世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当他回顾他的一生时,发现作为科学家(中世纪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医学、法学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他对世界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任何认知;作为一个人,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如果魔鬼把他从这种不满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他就把死后的灵魂交付于他。魔鬼梅菲斯特则带领他游历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并使他与少女格雷琴悲剧性地相恋。

献词抒发了歌德对创制这篇巨作的万千感慨,同时也是他的内心总结。

剧场经理(从经营者的角度)、剧作者(从纯粹的艺术角度)与丑角(从大众娱乐的角度)之间关于戏剧应采取何种形式的争论。歌德的这部作品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但作品本身即是兼顾这三种观点的产物。

天堂序曲留有圣经·约伯记的明显痕迹。上帝与魔鬼在论及人的本性时谈到浮士德。魔鬼打赌说能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并最终攫取他的灵魂。对于全能的上帝来说他只不过给了魔鬼一个考察浮士德的机会——上帝可以决定浮士德是否最终应该得到拯救。

相关

  • 自由自由(和制汉语:自由,英语:Freedom,Liberty)是一个哲学中的概念,意即可以自我支配,凭借意志而行动。学术上存在对自由的概念有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
  • 借代借代,又称换名、代称、替代、提喻,修辞技巧,通常用于修饰文句。借代,顾名思义便是以一物借来代替一物出现,类似一种以偏盖全的概念,因此多数为动词。使用时必须考虑两件事物是否有
  •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lld.) W. F. Wight红豆(学名:Vigna angularis)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豇豆属植物,为常见的食材之,亦称小豆、赤豆。红豆属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高营养榖类食品,而
  • 努力号三桅帆船努力号(HMS Endeavor,又称为HM Bark Endeavor)是一艘排水量为368吨,可乘载94人的三桅帆船。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第一次航行,便是指挥这艘船。在该次航行中,努力号于1768年8月由普利
  • 巨型共价结构巨型共价结构是一些有巨型结构的共价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共价键遍布了整个结构,键合了所有原子。
  • 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波兰语:Mieczysław Karłowicz,1876年12月11日-1909年2月8日),波兰作曲家。先后在华沙和柏林接受音乐教育,1902年回国,大力宣传推广瓦格纳风格的音乐,并与“青
  • 弗朗索瓦丝·玛丽·德·波旁弗朗索瓦丝·玛丽·德·波旁(法语:Françoise Marie de Bourbon,1677年5月4日-1749年2月1日),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和情妇蒙特斯潘侯爵夫人的幼女。婚前,她在宫中被称为布莱伊斯女
  • 谭毕哥打击乐团谭毕哥(Tambuco)打击乐团于1993年成立,为墨西哥知名打击乐团。三度提名格莱美奖,且在墨西哥及世界各地获奖无数。2008年应邀参加TIPC台北国际打击音乐节,分别于5月26号于国家音
  • 卡尔曼·佩雷拉卡尔曼·佩雷拉(葡萄牙语:Carmen Pereira,1937年-2016年),几内亚比绍女性政治人物,1984年曾短暂任职三天代理总统,成为非洲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家元首,几内亚比绍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总统
  • 玛丽亚·蒙台梭利玛丽亚·泰科拉·阿尔缇米希亚·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 Tecla Artemis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博士,意大利医生和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始创人。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