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德语: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08年发表的一部悲剧。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该剧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本文介绍《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即《浮士德,悲剧第一部》();关于《浮士德》的第二部分,请见《浮士德II》。另,本文中所有译文及专用名词均取自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译本。
该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德国莱比锡及哈尔茨山等地,时间约为历史上浮士德博士的年代(约1480-1538),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接点。
令世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当他回顾他的一生时,发现作为科学家(中世纪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医学、法学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他对世界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任何认知;作为一个人,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如果魔鬼把他从这种不满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他就把死后的灵魂交付于他。魔鬼梅菲斯特则带领他游历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并使他与少女格雷琴悲剧性地相恋。
献词抒发了歌德对创制这篇巨作的万千感慨,同时也是他的内心总结。
剧场经理(从经营者的角度)、剧作者(从纯粹的艺术角度)与丑角(从大众娱乐的角度)之间关于戏剧应采取何种形式的争论。歌德的这部作品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但作品本身即是兼顾这三种观点的产物。
天堂序曲留有圣经·约伯记的明显痕迹。上帝与魔鬼在论及人的本性时谈到浮士德。魔鬼打赌说能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并最终攫取他的灵魂。对于全能的上帝来说他只不过给了魔鬼一个考察浮士德的机会——上帝可以决定浮士德是否最终应该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