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五音 · 清浊 · 三十六字母
介音:等呼 · 四呼
韵腹:内外转 · 十六摄
韵尾:阴声韵 · 阳声韵 · 入声韵
声调:四声 · 平仄 · 舒促
诗经:叶音 · 谐声
古无轻唇 · 古无舌上音 · 古无正齿 · 古无邪纽 · 娘日归泥 · 喻三归匣 · 喻四归定 · 照二归精 · 照三归知
日本汉字音:古音
日本汉字音:吴音
系联法 · 重纽
韵书:切韵 · 广韵 · 平水韵
日本汉字音:汉音
朝鲜汉字音
越南汉字音
韵图:韵镜 · 七音略 · 切韵指掌图
宋代音系: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
元代音系:蒙古字韵 · 中原音韵
明清音系:韵略易通
日本汉字音:唐音
近代粤语:分韵撮要
近代闽语:汇音妙悟
直音 · 反切 · 韵书 · 韵图
注音符号 · 汉语拼音
隋唐音系,以往多指切韵音,但《切韵》并非一时一地的音系代表。王力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的反切考证隋唐音系,并认为玄应在书中提到的“正音”,即是当时的长安音。
由于切韵不并能代表单一音系,王力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反切做为依据,构拟隋唐音系。《经典释文》书成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一切经音义》书成于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与《切韵》书成的期间(公元601年)先后距离不远。以此为材料所构拟的,大致为六世纪末到七世纪中期的语音系统。
根据王力的拟音,隋-中唐时代共有三十三个声母,如下表:
王力认为隋-中唐音系一共有五十个韵部,下表是王力拟音。
在声调方面,隋唐音系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音系保持一致,具“平、上、去、入”四声,但调值方面是否有变化目前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