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罗/诺伊曼效应

✍ dations ◷ 2024-09-20 12:01:32 #炮弹,物理现象,炸药

蒙罗/诺伊曼效应,是一种炸药爆炸相关的现象。在薄形的类圆锥状金属(凹形的研钵状或圆锥状空洞)内衬爆炸的炸药,爆炸时的能量会集中到类圆锥状的中心轴,金属内衬会沿着中心轴的方向化作高速的金属喷流的现象,在金属喷流方向上的目标物会被击出深孔。此现象就称为蒙罗/诺伊曼效应。

成形装药、高爆反坦克弹等,皆为此二种现象的混合应用。

蒙罗效应(英语:Munroe effect)为美国的科学家查理斯·E·蒙罗(英语:Charles Edward Munroe)于1885年所发现,在炸药引爆后方的圆锥体的顶点,其相对侧产生极为强大的穿透力的现象。此现象有时也被称为聚能效应(Shaped Charge effect)。

炸药在后方引爆,其冲击波由后方推进到达圆锥体顶点的过程中,于圆锥体的空心处沿中心轴交互作用,最后向前方喷发出来。

一般情况下,炸药爆炸时的冲击波会以球形向周围扩散,对特定目标仅有一部分能够有效命中,但若利用蒙罗效应就能将能量集中起来运用。

影响蒙罗效应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诺伊曼效应(英语:Neumann effect)由德国科学家埃贡·诺伊曼(Egon Neumann)于1910年所发现,在蒙罗的圆锥体内部的顶点放上一层金属板(与顶部相同的类圆锥体金属),会产生比蒙罗效应更强的穿透力的现象。

爆轰于金属内部进行时,其所产生的超高压会令金属超过雨果弹性极限(日语:ユゴニオ弾性限界),从而赋予固体金属如液体般的可流动性,同时也拥有近似液体的性质。这时,被称为熔融体的金属块会以超音速向前方飞射而出。

一般而言,高温高压会被误认为是金属蒸发后的金属蒸气。但其实际上既不是金属蒸气也不是金属瓦斯一类的气体,而是超音速(超过5000m/s)拥有可塑性的固体金属,被称为金属喷流。

形成金属喷流的炸药要在爆炸时于金属内部以音速传播其冲击波到金属内衬,金属中的音速为3000 m/s ~ 4000 m/s。

穿透力的深度 可经下列公式算出。

铺置于类圆锥状金属内部的金属材质就称为金属内衬,依据材质不同,穿透力也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密度越高的物质其穿透力也越高。在军事产品上,廉价的量产品是使用以拉伸压力机加工过的铜板,高性能的导弹一般使用钽合金。

蒙罗效应与诺伊曼效应在实际运用上经常被混合使用,但不称蒙罗/诺伊曼效应。

原因为查理斯·E·蒙罗才是发现者,虽然埃贡·诺伊曼进一步发现改良的方法,不过在混合使用的情况下,多半仅称为蒙罗效应。

相关

  • 施普林格·自然施普林格·自然公司是一家科学刊物出版社,成立于2015年5月。该公司由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与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和麦克米伦教育
  • 生酮作用生酮作用(英语:Ketogenesis,又称酮体生成)是指脂肪酸降解过程结果所致的酮体生成过程。酮体主要是在肝脏细胞中的线粒体中生成。发生生酮作用是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下或是细胞
  • 国道10号中华民国国道十号,又称为“高雄支线”或“高雄环线”,全线通车于1999年11月14日。西起高雄市左营区,东至高雄市旗山区。起点衔接高雄都会快速道路,可由匝道直接进出高铁左营站。
  • 彰化彰化可以指:
  • 尿素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脲(与尿同音)。其化学式为 CON2H4、(NH2)2CO 或 CN2H4O,分子质量60,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 Carbamide(碳酰胺)。外观是无色晶体或粉末,
  • 高圆媛高圆媛(1992年4月4日- ),台湾演员,凯渥旗下模特儿。复兴高中校友,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毕业。
  • 日产体育场 (纳什维尔)日产体育场(英语:Nissan Stadium),是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多用途体育场,是NFL球队田纳西巨神,MLS球会SC纳士维和NCAA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式足球队的主场。日产体育场亦是NCAA音
  • 商训夜中学商训夜中学,为中华教育会下的一所夜中教,该校成立于1950年,为中华教育会以及慈善家马万祺所成立,第一任校长为何贤。
  • 岩谷俊夫岩谷俊夫(1925年10月24日-1970年3月1日),日本足球运动员,前日本国家足球队成员。从1951年到1956年,他共为日本国家足球队出场8次,打进4球。
  • 威廉·格雷戈尔威廉·格雷戈尔(William Gregor,1761年12月25日-1817年6月11日),英国神职人员,矿物学家。1791年,威廉·格雷戈尔于一种铁矿石中发现元素钛,但未能成功分离之,并因此将其取名为“梅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