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罗/诺伊曼效应

✍ dations ◷ 2025-04-26 13:24:46 #炮弹,物理现象,炸药

蒙罗/诺伊曼效应,是一种炸药爆炸相关的现象。在薄形的类圆锥状金属(凹形的研钵状或圆锥状空洞)内衬爆炸的炸药,爆炸时的能量会集中到类圆锥状的中心轴,金属内衬会沿着中心轴的方向化作高速的金属喷流的现象,在金属喷流方向上的目标物会被击出深孔。此现象就称为蒙罗/诺伊曼效应。

成形装药、高爆反坦克弹等,皆为此二种现象的混合应用。

蒙罗效应(英语:Munroe effect)为美国的科学家查理斯·E·蒙罗(英语:Charles Edward Munroe)于1885年所发现,在炸药引爆后方的圆锥体的顶点,其相对侧产生极为强大的穿透力的现象。此现象有时也被称为聚能效应(Shaped Charge effect)。

炸药在后方引爆,其冲击波由后方推进到达圆锥体顶点的过程中,于圆锥体的空心处沿中心轴交互作用,最后向前方喷发出来。

一般情况下,炸药爆炸时的冲击波会以球形向周围扩散,对特定目标仅有一部分能够有效命中,但若利用蒙罗效应就能将能量集中起来运用。

影响蒙罗效应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诺伊曼效应(英语:Neumann effect)由德国科学家埃贡·诺伊曼(Egon Neumann)于1910年所发现,在蒙罗的圆锥体内部的顶点放上一层金属板(与顶部相同的类圆锥体金属),会产生比蒙罗效应更强的穿透力的现象。

爆轰于金属内部进行时,其所产生的超高压会令金属超过雨果弹性极限(日语:ユゴニオ弾性限界),从而赋予固体金属如液体般的可流动性,同时也拥有近似液体的性质。这时,被称为熔融体的金属块会以超音速向前方飞射而出。

一般而言,高温高压会被误认为是金属蒸发后的金属蒸气。但其实际上既不是金属蒸气也不是金属瓦斯一类的气体,而是超音速(超过5000m/s)拥有可塑性的固体金属,被称为金属喷流。

形成金属喷流的炸药要在爆炸时于金属内部以音速传播其冲击波到金属内衬,金属中的音速为3000 m/s ~ 4000 m/s。

穿透力的深度 可经下列公式算出。

铺置于类圆锥状金属内部的金属材质就称为金属内衬,依据材质不同,穿透力也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密度越高的物质其穿透力也越高。在军事产品上,廉价的量产品是使用以拉伸压力机加工过的铜板,高性能的导弹一般使用钽合金。

蒙罗效应与诺伊曼效应在实际运用上经常被混合使用,但不称蒙罗/诺伊曼效应。

原因为查理斯·E·蒙罗才是发现者,虽然埃贡·诺伊曼进一步发现改良的方法,不过在混合使用的情况下,多半仅称为蒙罗效应。

相关

  • 焦距焦距,也称为焦长,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光学中心到底片、CCD或CMOS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
  • 王爷神传统宗教仪式:神明秘密社会:王爷千岁信仰属于人鬼崇拜之类,是台湾及福建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也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王爷”是对亲王、郡王的尊称,其位阶仅次
  • 岩仓具视岩仓具视(1825年10月26日-1883年7月20日)是日本政治家,对日本皇室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影响明治维新的发展。他出生于京都,是公家堀河康亲(日语:堀河康親)的第二子。岩仓具视异母妹是孝
  • 磁偶极矩磁矩是磁铁的一种物理性质。处于外磁场的磁铁,会感受到力矩,促使其磁矩沿外磁场的磁场线方向排列。磁矩可以用矢量表示。磁铁的磁矩方向是从磁铁的指南极指向指北极,磁矩的大小
  • 味噌汤味噌汤(日语:味噌汁/みそしる Miso shiru)是一种汤料理,即面豉汤,是日本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常见于日本人的早餐。虽然是同样的海带、鱼干、味噌三种材料,但因为各家庭所使用的方法
  • 王千源王千源(1972年6月23日-),本名王锦鹏,辽宁沈阳人,中国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6年,王锦鹏参演电视剧《五号特工组》,其后改名为王千源。2010年,因电影《钢的琴》获第23届东京国
  • 藤壶属藤壶属(学名:)是藤壶科下的一属,俗称“马牙”。该属物种生活在全世界的岩石海岸和海洋漂流物上。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雌雄同体,成年后将自己粘附在坚硬物体表面等,附着在船体表面的藤
  •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博物馆,由国立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学会管理,于1910年启用。2009年时上映的美国
  • 威利斯·李第二次世界大战小威利斯·奥古斯塔斯·李(英语:Willis Augustus Lee, Jr.,1888年5月11日-1945年8月25日)海军中将,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美国男子射击队成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
  • 弗雷德·金尼曼弗雷德·金尼曼(英语:Fred Zinnemann,1907年4月29日-1997年3月14日)是一位奥地利裔美国电影导演,两次获得学院奖最佳影片奖、两次获得导演奖,一次获得纪录短片奖及6次提名,3次获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