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特鲁斯勒·詹森(Nelson Trusler Johnson,1887年4月3日-1954年12月3日),美国外交家,于1929年至1941年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长达十二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亦曾任美国驻澳大利亚大使。
詹森出生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年幼时曾在俄克拉荷马州生活。之后返回华盛顿读书,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就读。于大学一年级时决意加入外交机构,以俄克拉荷马州居民身份考试获得取录,正式进入外交生涯。詹森一生于政府内服务,是外交部内的远东事务及中国专家。他加入外交部最先作为传译员,后晋升成为领事官员,远东事务处长,助理国务卿。1929年起任驻中国全权公使、全权大使。美国向日本宣战后改任驻澳大利亚全权大使。
詹森于1925年成为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处长,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1928年起被任为驻华特派全权公使,1935年改为特派全权大使,至1941年5月美国参战前夕为止。詹森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跨越三名总统,包括柯立芝、胡佛及罗斯福。詹森主张在不影响美国的利益下,尽量协助中国恢复主权。他向国务卿凯洛格及史汀生建议实行中间路线。
在史汀生任期内,詹森反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战。在五卅运动中,他反对美国加入英国的行动对付广州及汉口的罢工工人。1927年北伐时发生外国人被杀的南京事件,詹森反对向中国采取严厉报复。对于国民政府在1925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他主张与中国谈判及让步,主张重新订立关税定,并逐渐放弃治外法权。在一二八事变中,他建议美国发表声明要求各国遵守九国公约。
1930年代中起,詹森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越感不安,而此时美国政府内高层的东亚政策向日本倾斜;詹森提出美国重新考虑对日政策。他并不认为美国应该为中国安全提出保证,但提倡美国重新武备,及重新考虑让菲律宾独立的目的。到了1930年代末,他公开提出美国以军事装备援助中国,并指出中国已开始出现有秩序的政府,同时表现出对日本抵抗的决心。他撰写报告中对战事的描述;及对中国英勇抗敌描写是令美国愿意向中国提出军援的原因之一。
詹森曾为1939年十二月《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詹森于1931年在北京结婚;其妻在1991年才在华盛顿逝世。
詹森1954年逝世后葬于华盛顿。
顾盛(1843-1844) → 义华业(英语:Alexander Hill Everett)(1845-1847) → 德威士(英语:John Wesley Davis)(1848-1850) → 马沙利(1852-1854) → 麦莲(1853-1854) → 伯驾(1855-1857)
列卫廉(英语:William Bradford Reed)(1857-1858) → 华若翰(1858-1860) → 蒲安臣(1861-1867) → 劳文罗斯(1868-1869) → 镂斐迪(1869-1873) → 艾忭敏(1874-1875) → 熙华德(1876-1880) → 安吉利(英语:James Burrill Angell)(1880-1881) → 杨约翰(1882-1885) → 田贝(1885-1898) → 康格(英语:Edwin H. Conger)(1898-1905) → 柔克义(1905-1909) → 嘉乐恒(英语:William J. Calhoun)(1909-1913)
芮恩施(1913-1919) → 克莱恩(英语:Charles Richard Crane)(1920-1921) → 舒尔曼(1921-1925) → 马慕瑞(1925-1929) → 詹森(1929-1934)
詹森(1935-1941) → 高思(1941-1944) → 赫尔利(1944-1945) → 司徒雷登(1946-1949)
蓝钦(1953-1957) → 庄莱德(1958-1962) → 柯尔克(1962-1963) → 赖特(英语:Jerauld Wright)(1963-1965) → 马康卫(1966-1974) → 安克志(1974-1979)
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伍德科克(1979-1981) → 恒安石(1981-1985) → 洛德(1985-1989) → 李洁明(1989-1991) → 芮效俭(1991-1995) → 尚慕杰(1995-1999) → 普理赫(1999-2001) → 雷德(2001-2009) → 洪博培(2009-2011) → 骆家辉(2011-2014) → 博卡斯(2014-2017) → 布兰斯塔德(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