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鲁士
✍ dations ◷ 2024-11-05 16:37:36 #普鲁士
普鲁士(德语: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存在于中北部欧洲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国立国的主要力量。此名称之涵义在不同时期有变迁。由法理上来说,普鲁士这块地方并不属于德意志,因为其本来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围,只是因为后来勃兰登堡选侯与普鲁士公国合并,是为普鲁士王国,于是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早期,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属于波罗的语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928年,勃兰登堡就已经由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建城,此后在不同的家族之间继承和易手。12世纪时,德意志人的殖民运动开始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古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王国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古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普鲁士成了条顿骑士团的地盘,德意志人、波兰人、立陶宛人和欧洲其他种族纷纷前来移民。条顿骑士团迫使其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同化于德意志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也逐渐消失。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为保护其出海口和夺回历史领地、与条顿骑士团发生一连串战争。在1410年7月15日的格伦瓦德之战(或第一次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实际上就是波兰的一个省。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余领土,而且要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近亲。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随后宣布解散骑士团,改为普鲁士公国,阿尔布雷希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1618年,阿尔布雷希特之子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基础。1640年继位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在费尔贝林战役(英语:Battle of Fehrbellin)中击败瑞典,从此号称“大选帝侯”。三十年战争之后,勃兰登堡开始经营一支小型的军队。1655年第二次北方战争(瑞典-波兰战争)爆发,勃兰登堡一开始作为瑞典的盟友参战,1660年波兰战败,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从此勃兰登堡拥有东普鲁士的完全主权,不用再向波兰国王称臣,腓特烈·威廉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672年,法荷战争和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兰登堡军队则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中的一支。1688年“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传位与子选帝侯腓特烈三世。18世纪初,勃兰登堡大选帝侯之子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级别的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创建新的国王称号并加冕成为“在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一世,并非直接称之为‘普鲁士国王’。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并从此展开普鲁士王国两百多年的侵略扩张史。由于继承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质素高而闻名于世,尤其是腓特烈二世以绝顶的好运著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向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的奥地利哈布斯堡进攻,目的在于夺取人口相当于整个普鲁士王国、而且工农业极其发达、离普鲁士最接近的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引起腓特烈二世和玛丽娅特蕾茜雅的世仇和日后依附于奥地利的外交策略)、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和七年战争;后来甚至为了连接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不惜背上被人唾弃的骂名而和自己的敌人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联手瓜分自己的宗主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史称第一次瓜分波兰。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军事天才的个人威望、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国家军队的一部分(非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此时,腓特烈二世已步入晚年。奥地利虽然失去西里西亚,但因为有瓜分波兰做的补偿、所以元气早已恢复;波兰立陶宛联邦虽遭到第一次瓜分,但核心领土未损、而且瓜分后新创立的军政改革制度使她的军队比以前强大。为了攻占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已经消耗完今生大部分精力;虽然建立军事天才的个人威望、但整个普鲁士国家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依然只是个次强,所以不得不在被普鲁士侵略过领土的波兰立陶宛和奥地利、这个两个欧洲列强中争取一方的和平和妥协;最后普鲁士的历代君主都选择与奥地利共同进退的外交政策、直到俾斯麦的出现为止。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启蒙运动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准列强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但是国际地位仍然离法国和奥地利帝国这种传统欧陆强国有很长一段距离。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因为保持着向奥地利靠拢的外交策略,所以不再对奥地利的波西米亚有任何领土幻想;于是他推行强权政治,把侵略目标东进、联合俄罗斯进行第二次瓜分波兰,最后还主动向奥地利示好、邀请她参与第三次瓜分波兰。瓜分波兰后的普鲁士王国中,波兰人的人口就占了一半,是名符其实的双民族(半波兰半普鲁士)国家,也成为正式的列强;假使这个领土范围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普鲁士可能就会像奥匈帝国一样不得不向从属民族(在奥地利为匈牙利民族、在普鲁士为波兰民族)进行妥协、变为二元君主制。但普鲁士的命运并不是如此。她先后购买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这两个领土看似渺小且无关紧要,但这却是的日后的普鲁士在德国西部的落脚点和扩张的起点;普鲁士为了把东部的普鲁士本土和西部的工商业发达地区连接起来绞尽脑汁、从侧面推动普鲁士自发主动的统一德国(而不是像奥地利那样,虽然是德意志第一强国、但处处被动)。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因为受到奥地利和英国的邀请、参加反法同盟,结果大败于法军,普鲁士战无不胜的神话消失一半;因此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德意志领土,而把莱茵河以东的德意志邦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表面上看来,半波兰半普鲁士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了;但是历史却偏向无法预料的方向。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被拿破仑的击溃,被迫逃往柯尼斯堡,这使得普鲁士军的神话彻底粉碎。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这一连串看似屈辱的条约,到日后反倒成为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基石;丢失大部分波兰领土,不但让普鲁士没有像奥地利一样深陷多民族国家的深渊无法自拔、而且给她德国统一后的单一的、纯粹的德意志民族。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1809年在柏林创办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俄奥普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英军联合三国联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奥地利的梅特涅主导的维也纳会议;普鲁士仅仅在旧波兰恢复5%(其余划给俄罗斯),但因为自己本身在德国西部有领土、所以得到默麦尔河到莱茵河的领土作为补偿(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区居民最多的国家。奥地利的梅特涅虽然把普鲁士的领土一切两半、中间还有英王的直属国汉诺威,加上自己奥地利本身就很庞大、还获得大量北意大利和克罗地亚的领土;但其中德语区的奥地利部分只占奥地利帝国总面积的15%,日后庞大的奥地利帝国必定被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给拖累。俄罗斯获得大部分波兰、但也同时增加更多波兰人独立的隐患,原本一分为三的波兰如今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重新整合的波兰人自然会奋起独立。与此同时,民族单一的普鲁士就没有那么多问题;加上拿破仑战争后、被国际社会正式承认为欧洲列强之一(虽然是敬陪末座),在德意志的领导权已经和奥地利相差无几(去除奥地利的传统权威、实际上普鲁士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奥地利,只不过在当时人们还无法预见而已)。不过这些影响力的发挥,都要等到1820年代中期,才渐渐现出端倪。当时欧洲首强——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改采光荣孤立的路线,逐渐切断它和共主盟邦汉诺威的联系(后来更因为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登基而完全分离),于是在1828年普鲁士开始和其他的德意志邦国筹组关税同盟,终于在1834年有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出现;当初奥相梅特涅设想让汉诺威切断普鲁士东西联系的计划,随着1851年汉诺威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而宣告瓦解。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国民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与宪法,打算趁奥地利忙于扑灭革命的空档,强迫多数诸邦国奉其为联盟共主。1850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俄、奥的武力恫吓下,放弃称霸的计划,乖顺地回到德意志邦联之内。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维持将近五十年的俄奥联盟瓦解,双方反目成仇;加上1852年由拿破仑三世成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特别敌视奥地利并处心积虑要给予打击,于是在普鲁士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可以自由挥洒的国际空间。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在普丹战争中击败丹麦和在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欧洲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巴伐利亚除外)、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三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所谓“功高盖主”,威廉二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罢黜俾斯麦这个统一德国、但权力却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宰相。虽然威廉二世在开疆扩土和外交上不及俾斯麦的老谋深算,但在内政和殖民上却远超他的前宰相。德意志帝国境内的旧容克贵族、新兴的资产阶级、平民、工人、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波兰人第一次被完整的联合在一起。因为他的海外殖民政策和对俄国态度的急转直下几乎团结之前反抗帝国统治的所有异议者;不但如此,而且威廉二世善于运用‘大日耳曼主义’、‘大海军主义’、‘阳光下的地盘’等足够能鼓动人心的口号来向所有德意志人民和国内非日耳曼人开了一张令人向往的空头支票。所有人都相信自己国家的未来一片美好,但却忽视了严酷的外交,最终这个曾经用了3年就统一全德意志的帝国、只走了47年就悄然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场。德意志帝国的致命伤是她贫乏且不计后果的外交策略,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央、又因为普法战争中给法国人带来难以磨灭的羞辱,导致她的外交政策必定将‘围堵法国’作为最优先的考量;而且,德国已经与一个强大的邻国发生矛盾、不想再另加新的敌人,所以都不得不在各种外交场合支持与自己领土接壤最多的奥匈帝国,以此换取奥国不和法国结盟的可能;俄罗斯帝国原本是普鲁士忠实的盟友,但是接连遭到德·奥两国在外交上的背叛,以至于破天荒和英国与世仇法国重新交好。德意志帝国一建立,就注定她的外交失败、也注定她的命运必定和奥匈紧紧地绑在一起;仅因为奥匈这个“活跃的配角”而深陷外交孤立和资源短缺无法自拔、还和她的盟友一起掉入国内各种起义和革命的深渊、最后被名为一战的车轮碾得粉碎。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但凡尔赛条约将原普鲁士王国的西普鲁士省、波森省和上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的默麦尔割让给立陶宛,莱茵兰的南部地区成立萨尔区,石勒苏益格北部归还丹麦。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将奥得河—尼斯河以东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颁布法案第46号,普鲁士被正式宣布取消建制。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尔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被全部驱逐。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利获得前波美拉尼亚、波森、西里西亚等地区。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获得新东普鲁士、南普鲁士、但泽、托伦、以及波兰王国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华沙地区。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后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而在1947年2月25日,占领德国的盟军管制委员会颁布第46号暂行法,宣布“普鲁士国中央政府及附属各级机关即日起解散”。同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第47条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并不获承认”。普鲁士王国除了建军武备,完成德国统一大业外,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也被后人所称道。贯彻民族主义教育。米拉波曾经说过:“其他国家都是拥有军队的国家,但普鲁士是个拥有国家的军队。”1717年,普鲁士王国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为往后普鲁士高素质的军队奠定扎实的基础。1809年威廉·冯·洪堡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开始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基石。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则是第一所新制大学,更影响世界各国十九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
相关
- 免疫缺陷免疫缺陷(英语:immunodeficiency)是指免疫系统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失常或欠缺。免疫缺陷还可能降低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缺陷多为继发性(secondary)免疫缺陷,不过也有些人生来就有
- 原杉藻原杉藻(学名:Prototaxites)为一属陆生的真菌,生存于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晚期(4亿3千万年前 - 3亿6千万年前),其子实体形成类似树干的结构,直径达1米(3英尺),高度则可达8.8米(29英尺),由直径
- 固体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是四种基本物质状态之一。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有固定的体积及形状,形状也不会随着容器形状而改变。固体的质地较液体及气体坚硬,固体的原子之间有紧
- 波兰王国波兰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Polskie,拉丁文:Regnum Poloniae)可以指:
- 苗语族苗语支是组成苗瑶语系的两个语支之一。分布于中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湖南,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北部。说苗语支语言的人大约650万人。苗语
- 伪斜体伪斜体(oblique type)是西文字体的一种样式,是在正常字体样式基础上,通过倾斜字体实现的一种字体样式。西文中有两种斜体:oblique type和 Italic type。倾斜时伴随着字形的变化的
- 严格条件在逻辑中,严格条件是遵照来自模态逻辑的必然性算子行事的实质条件。对于任何两个命题 p {\displaystyle p} 和
- 信息科学信息学,旧称情报学(日本人翻译),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
- 乐透彩票又称为彩券,是指运用在博彩中,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供人们填写、选择、购买并按特定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凭证。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通过抽签摇彩,凭机会在一定范围
- 魔法魔法,是一种在现实中尚未经过证实的,催动并控制能量的方法,大多牵涉具神秘色彩的力量或是行为。广义而言的魔法(包括下文所提及的仙术、妖术等)多为依附在特定信仰体系之下,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