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

✍ dations ◷ 2025-04-25 00:57:16 #维特
《维特》(Werther)是法国作曲家马斯内的歌剧,完成于1892年,脚本由爱杜亚·布劳(Edouard Blau)、保罗·米利耶(Paul Milliet)以及乔治·哈特曼(Georges Hartmann)根据歌德的小说改编而成。全剧于1892年2月16日,在维也纳宫廷剧院首次演出。这部歌剧取材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Johann Wolfgang Goethe`s neovel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1774)。十八世纪下半叶,文人们发起了种种文化运动,歌德便是其中狂飙运动的主要代表。在当时的德国存在着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现象,宫廷贵族阶层与中等市民阶层之间有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上流社会认为德语粗鲁,真正高雅的只有法语,故对于大多数出自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德语作品评价很低。就连明智的腓特烈大帝也持这种反对的观点,他的宫廷里只上演法国悲剧,甚至不欢迎莎士比亚,因为莎翁的戏剧总是将王公贵族和小偷掘墓人放在同一舞台上,将之视为野蛮、放肆的滑稽戏,是一个对拉丁文一窍不通的人在不成熟时代的产物。中等阶级知识分子中普遍怀有一个"新德国"的梦想,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由,热衷于孤芳自赏,并不顾冷漠的理智而执著于追求内在的激情,歌德的维特便是这样一个典型。马斯内的《维特》是一部抒情歌剧,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内心细腻复杂的感受,音乐优美舒缓,富有诗意,情节发展舒缓,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要能够把维特复杂的心理历程精准地表达出来,如第三幕中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不要唤醒我》。178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乡间法官(Le Bailli,男低音)的农庄。法官的妻子早逝,留下九名子女,夫人死的时候吩咐大女儿夏绿蒂(Charlotte,次女高音)照顾好家人。夏绿蒂今年二十岁,活泼美丽,温柔善良,她很爱自己的母亲,时刻记着母亲所交代的事情,关心父亲,爱护弟妹,家里人都很依赖她。 一个夏夜,法官与他的孩子在花园里玩耍,两个朋友来访,他们问起晚上的舞会,夏绿蒂是否跟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一同出席。法官回答说这次陪夏洛蒂参加舞会的是一个诗人,他刚来这里不久,叫维特(Werther,男高音)。 黄昏,白天里的暑气消散,风声、虫鸣声在林中萧萧的响,尽头的夕阳染红了草木,维特情不自禁的赞美起这一片田园风光(咏叹调:我还在梦中吗?)。不远处就是法官的农庄,他正要去接夏洛蒂参加舞会。仆人把维特带进房间,正巧穿着礼服的夏绿蒂在分食物给弟妹,她对维特解释说这些孩子只肯吃他切的面包。维特惊讶的看着夏绿蒂,首先被她的美貌打动,接着又为她的温柔感动。他们离开不久后,出门远行的阿尔伯特(Albert,男中音)突然回来了,他心急的来探望夏绿蒂,却错过了,便只好询问夏绿蒂的妹妹苏菲(Sophie,女高音)自己未婚妻的情况。深夜的时候舞会结束,维特送夏洛蒂回家,他发现夏绿蒂的爱好与自己十分相同,两个人过得很愉快,他真希望时间就此停止,因为他已经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夏绿蒂,夏绿蒂的一个细微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都深深的刻在他的心上。可是夏洛蒂一味回避他爱慕的表示,并对他讲起过世的母亲与可爱的弟妹,还说自己要遵守母亲遗愿,跟阿尔伯特已定下了婚约。无法表达,也不能要求,爱情带来甜蜜的同时,也令维特受苦。星期天下午,乡间教堂的广场。人们聚在广场上,准备为牧师夫妇庆祝他们结婚五十周年。阿尔伯特伴着夏绿蒂出席,他们刚刚结婚,人人都称赞他们的幸福令人羡慕。维特也来了,他站在远处,默默的望着夏绿蒂。阿尔伯特跟维特作了朋友,并暗示苏菲对他怀有好感,而维特不以为然。在维特的心里,他只看到了夏绿蒂,时而激动万分,时而又莫名的忧郁。夏绿蒂深知维特对她的爱慕之意,但她是个有夫之妇,便建议维特去旅行,等圣诞节的时候再回来,这样既得到了锻炼又可令他冷静。维特在心里想,如果真的爱夏绿蒂就应该为她的处境考虑,于是下决心要永远离开,来成全夏绿蒂的婚姻幸福。或者,还有死亡,想到这里,苏菲突然进来,维特对她很凶。看到妻子安慰哭泣的苏菲,阿尔伯特心里明白了维特对夏绿蒂的感情。圣诞夜,夏绿蒂独自坐在客厅里,手上拿着维特寄来的信,她已经读了无数遍,想借此来驱散对于维特的思念(咏叹调:信之歌)。苏菲进来唤夏绿蒂去参加圣诞活动,却见姐姐一脸的忧郁,她明白夏绿蒂的心思,便劝她不要老是闷在家里,否则越想越是痛苦。苏菲走后,夏绿蒂跪在地上祈祷,希望上帝能够帮助她脱离这不被允许的爱情所带来的痛苦,这时夏绿蒂吃惊的发现维特就站在门外。这长期的旅途如同一次放逐,维特脸色苍白,他精疲力竭,却仍无法忘记夏绿蒂。他回忆起过去两个人相处时的快乐情景,夏绿蒂感到很不安,便拿出以前维特送给她的自己译的诗稿,那是爱尔兰传说中的诗人莪相(Ossian)的诗,她请维特给她念念。维特一笑,接过诗稿,看到上面的字句令他浑身哆嗦,心里凄凉,声音颤抖着念起来:春风啊!你为何将我唤醒?我感到你轻轻的爱抚,可是啊,我已到了尽头,暴风雨即将来临,明天,我的族人到来,他见过我美好的青春,他在旷野四处寻觅,却没有我的踪影(咏叹调:春风,为何将我唤醒)。眼泪流下来,夏绿蒂求他停止,维特怀疑他所看见的那对眼睛里的感情,便再无法克制得扑倒在夏洛蒂的脚边诉说着自己对她的爱情,夏绿蒂抬起手又放下,她还是拒绝了维特,她推开维特,跟他告别,并说以后不会再见他。维特离开,心里绝望,他对于生已不再留恋,他感到唯有死才能够化解那充满了他全部的巨大的痛苦,他作了打算后便差仆人前去向阿尔伯特借猎枪,说是备着在远行中仿身。阿尔伯特回来的时候发觉夏绿蒂的行为异常,见维特的仆人来借枪就吩咐夏绿蒂拿给他。一旁的夏绿蒂却觉得不妙,莫名的恐惧抓住了她的心,她立刻赶去维特的家中,希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维特家的书房,他询问仆人得枪的情况,知道夏绿蒂的手指曾经抚过这把枪感到欣喜,他一直渴望从夏绿蒂的手中接受死亡,现在自杀仿佛与爱人联系到了一起,他一遍遍得吻着手枪。夏绿蒂的预感没有错,她跑进房间的时候看到维特躺在血泊中,已经奄奄一息,身边放着阿尔伯特的枪。夏绿蒂将他抱在怀里,悲痛的发疯,她坦白了自己对维特的爱。维特请求夏绿蒂的原谅,为他过去的行为,并表示自己很幸福,死前能够得到她的爱。这时窗外传来孩子们圣诞节的歌声,维特闭上了眼睛,嘴角还留着一丝微笑。

相关

  • 生长因子生长因子(英文:Growth factor)一词是指天然的蛋白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生长因子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与功能。生长因子通常充当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生长因子结合到靶细胞
  • 热疗热疗(thermal therapy),又名熏蒸,是一种将人的组织加热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的治疗方式。热疗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可以对于一些软组织的伤害有治疗的效果。而在癌症的治疗上亦
  •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简称哈医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医科大学之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1926年9月,中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即
  • 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
  • ؋ ​₳ ​ ฿ ​₿ ​ ₵ ​¢ ​₡ ​₢(英语:Brazilian cruzeiro) ​ $ ​₫ ​₯ ​֏ ​ ₠ ​€ ​ ƒ(英语:Florin sign) ​₣ ​ ₲ ​ ₴(英语:Hryvnia sign) ​ ₭ ​ ₺
  • 灯泡电灯或称电火,是人造光源之一,是种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设备,用于指示或者照明。其中,用电流把常常以钨制成的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后用来发光的灯叫白炽灯。灯泡内填充了卤素和惰性
  • 国际动物命名规约《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法文:Code international de nomenclature zoologique)由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负责修订和解释,是一套
  • 狐狼胡狼,又名狐狼或豺狼,是分布在非洲、亚洲及欧洲东南的三种(有时四种)犬科动物。胡狼与北美洲的郊狼有相似的生态位,专门捕猎细小至中等的动物。它们的脚长,犬齿弯曲,适合猎食细小哺
  • 斯坦利·科恩斯坦利·科恩(英语:Stanley Cohen,1922年11月17日-2020年2月5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是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杰出科学家。1943年,科恩在布鲁克
  • 加斯帕·蒙日加斯帕·蒙日,佩吕斯伯爵(Gaspard Monge,1746年5月10日-1818年7月28日),法国数学家,画法几何创始人,(画法几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制图当中),微分几何之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曾担当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