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

✍ dations ◷ 2025-09-12 08:53:55 #管弦乐
管弦乐团(英语:Orchestra)是当今世上编制最庞大、最复杂的乐团型态,拥有极强大而广泛之音乐表现力。管弦乐团一般演奏古典音乐或为歌剧伴奏,有时也会替流行音乐伴奏;现代不少管弦乐团也常为电影伴奏,制作电影原声带。一个管弦乐团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形式比较小的管弦乐团也被称为室内乐团(Chamber Orchestra),室内乐团的成员数量一般少于30人,在两者中间还有所谓小交响乐团(Sinfonietta Orchestra),主要演奏大于真正室内乐和小于“典型”近代大编制管弦乐曲中间的作品,如历史上巴洛克乐派或古典乐派交响曲或大协奏曲,其编制是动用30到50人的中型乐团演出。一些大型的管弦乐团也被称为交响乐团(Symphony Orchestra)或爱乐乐团(Philharmonic Orchestra),两者称谓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有时是一个城市中有两队管弦乐团时,可以此来区分彼此,例如伦敦交响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管弦乐团在演奏时,并不一定所有的团员都要参与演奏过程;一般根据演奏作品的需要,参加演奏的演奏者数目也不同。大多数管弦乐团尚未拥有全部乐器的演奏家,例如,很多乐团没有常态编制竖琴家,或是萨克斯风乐手、钢琴家、爵士鼓鼓手。因此假如要演奏的作品中有他们不具有的乐器时,他们一般会与独立音乐家合作,因此乐团人数相当具有弹性。一个典型的管弦乐团,主要由四个乐器群组所构成:管弦乐团又常依管乐的编制,而分为以下数种规模:管弦乐团的弦乐五部,比例则分别是:但上述的分类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事实上,作曲家常常会依照自己的需要,而对编制进行自由调整。乐器各群组之间和之内,皆有一定之公认等级关系。一般而言,每个乐器组有一个首席演奏家(或独奏家),他在组内有独奏和领导组内其他音乐家的任务。小提琴分两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因此小提琴有两个首席演奏家。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演奏家也被称为乐团首席,他不但是弦乐群的首席,也同时是整个管弦乐团的首席,地位只在指挥家之下,并在音乐会演出前带领乐团进行最后调音;指挥家一般在音乐会结束谢幕之前,都会走下指挥台,向第一小提琴首席主动握手致意,以象征指挥家对管弦乐团所有团员的谢意。双簧管(有时是长笛)的首席演奏家是整个木管乐器的首席演奏家,而小号的首席演奏家则是整个铜管乐器的首席演奏家;法国号技术上属铜管乐器,但往往同时有铜管和木管乐器的作用。长号的首席演奏家,则是低音乐器的首席演奏家。大多数乐器组还有一个副首席。假如首席缺席的话,便由他们代理首席。现代管弦乐团在演奏时,一般都需要一位指挥家来担任指挥工作。由于不同的指挥家,对同一份总谱常会有不同的解读,因而形成同一首乐曲会因指挥家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演奏诠释。在音乐会或录音前,指挥家会与乐团一同反复排练,在这过程中将自己对乐曲的解释与要求,传达给团员。长期与固定一位指挥家(常任指挥,或音乐总监)合作之管弦乐团,常会形成该乐团所特有之音色特质。早期的管弦乐团没有指挥家,由小提琴首席或大键琴家担任起指挥家的作用。今日一些较小的室内乐团,尤其专门演奏巴洛克音乐的乐团,也常常不用指挥家。15、16世纪意大利的贵族庭院中,常会雇用乐师来为宫廷和舞蹈演奏音乐助兴。文艺复兴时代后期,随着戏剧,尤其是早期歌剧的出现,愈来愈多的音乐是由一群演奏家组一起合奏的,藉以提升音乐的丰富度,这便是管弦乐团形式演奏的开始。17至18世纪的巴洛克时代,教会与贵族所支持乐团拥有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家。隶属于教会的巴赫几乎掌握著城市内所有的演奏家资源,而前往英国发展的韩德尔也在王室与歌剧院的的支持下,雇用当时最好的乐手组成乐团,二人各自留下不少为小型乐团而创作的作品。后来,越来越多的贵族开始在乡村建立城堡或宫殿,并雇用一支常驻乐队来凸显自身品味,甚至还有宫廷御用的乐队作曲家如海顿来为固定乐队写作大量新乐曲。此外,歌剧这时也日益流行,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之后日尔曼地区也很快接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德累斯顿、慕尼黑和汉堡相继建造歌剧院,到了17世纪末期时甚至英国和法国歌剧也变得非常兴旺,同时在法国芭蕾舞也开始兴起,它们一样都需要管弦乐团的伴奏,这些发展让乐团的存在日益稳固。由于可以长时间合作,乐手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得以不断提高乐团的默契与演奏水准。从教会音乐,到小型的宫廷音乐、歌剧的转换,逐渐促成音乐风格的改变。当时曼海姆的乐队是最著名的乐团之一,他们的节奏和动态非常显著,这是过去音乐很少有的。巴洛克时代庄严而复杂的对位法,此时渐渐被活泼而的清晰旋律所取代。1781年,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成立,它是由当地商人资助成立的乐团,乃是市民管弦乐团的开始。这种属于中产市民,而不再隶属于贵族或教会的乐团在19世纪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崛起,而发展迅速。1842年,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陆续成立;这些乐队的成员可以长期合作,不断改善他们的演出。有很长一段时间,管弦乐团主要是为歌剧院演奏,而不是自己举行音乐会。19世纪初,随着交响乐等音乐形式的出现,这个情况才渐渐改变。这时,一些技巧出色的巡回演出演奏家如帕格尼尼,为突出他们的技巧而专门写作协奏曲,并与演出地的管弦乐团一起举办音乐会合作表演,也间接提升了管弦乐团的独立地位。随着专业管弦乐团的组成,乐器也不断被改善和规格化,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日益进化,朝适合大编制合奏型态的方向不断改良。19世纪中叶法国的作曲家白辽士对于管弦乐法的进步贡献极大,他深入研究并写下了第一部有系统分析管弦乐配器的专著。到了19世纪末叶浪漫派的后期,德国的华格纳、奥国的马勒、俄国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对管弦乐技法又带来另一次的提升进化,他们的乐剧、交响曲、管弦乐作品,各自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管弦乐配器技巧,让管弦乐团能表现壮阔磅礡的气势、丰富绚烂之色彩,至此已具备了日后电影配乐的基本雏形。20世纪初,由于国家、城市或广播公司的积极支持,管弦乐团的规模、资金和训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许多大城市都常态性地设有挂着城市名称之管弦乐团,并定期举办音乐会,以作为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指标。20世纪的管弦乐团编制远比19世纪更加宏大,因此可演奏更加气势磅礡的管弦乐作品,许多现代作曲家也纷纷挑战过去所无法演奏的高难度复杂作品,如史特拉汶斯基、奥乃格等人的现代管弦乐作品即是。同时,由于唱片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古典乐迷可以更容易聆听到世界上第一流管弦乐团的演奏,爱乐者甚至可拿唱片来直接比较两个不同指挥、不同乐团,对于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优劣。由于唱片录音会让每个细小的错误都被记载下来,以及古典音乐爱乐者之间所盛行的“版本比较”风气,使得各指挥家、管弦乐团的专业都被更加严苛要求,演奏水准因而大幅提高。20世纪中叶起,由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兴盛,电影配乐竞相以大编制管弦乐团演奏,配乐大师如高史密斯、威廉斯、莫利克奈等人不断勇于创新,不论在配器手法的繁复瑰丽、乐曲编制的巨大、和弦结构之复杂度,以及配合动作片、科幻片而发展出来的独特而动感强烈之全新管弦技法,都让20世纪的管弦乐达到了远远超越19世纪古典音乐的另一个新颠峰。虽然现代管弦乐团规模是朝大编制方向发展,但1920、1930年代由于经济大萧条,此后出于经济和艺术上的考虑的小型乐团也重新出现了。另外,一些标榜“古乐”的管弦乐团,也开始专门以仿古的乐器和演奏方法,来演奏19世纪以前的古典音乐。一般而言,只要以管弦乐团所演奏的音乐,基本上都属于管弦乐范畴,包含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序曲、前奏曲、间奏曲,以及以管弦乐型态创作之芭蕾音乐、电影配乐等等。但习惯上,只要作曲者以交响曲、协奏曲、电影配乐之名义发表时,便优先称作交响曲、协奏曲、电影配乐。当作曲家没有注明上述特殊类型之时,一般便称统称为管弦乐作品或管弦乐曲。通常交响诗和序曲等,都直接归类于管弦乐作品下。

相关

  • 第二代抗组织胺药抗组胺药(法语:Antihistaminique,英语:Antihistamine,德语:Antihistaminikum),通常指H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透过对体内H1-受体(组胺受体之一种)的作用,减少组胺对这些受体产生效应,从而减
  •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简称MALT),位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各种黏膜组织中,由黏膜表皮细胞下方的淋巴小结以及表皮细胞之间的微皱褶
  • 古英语古英语(古英语:Ænglisc,英语:Old English)或盎格鲁-撒克逊语(英语:Anglo-Saxon)是指从449年到1066年间在对应于今天英格兰和苏格兰东南部的人说的英语。古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和古弗
  • 朱彧朱彧(?-?),字无惑,晚号萍洲老圃,北宋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其父朱服,官至“广州帅”。朱彧生年不详,幼时依母胡氏居常州,后随父寓居开封各地,崇宁初年至广州,曾见到苏轼。晚年在湖北黄冈
  • 戴维·鲍尔库姆戴维·查尔斯·鲍尔库姆爵士,FRS(英语:Sir David Charles Baulcombe,1952年4月7日-),英国的植物科学家和遗传学家。目前,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教授和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鲍尔库姆的
  • Nsub4/subO叠氮化亚硝酰,也称一氧化四氮,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氮氧化物,化学式为N4O。它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在低温下制备:低于-50°C时该物质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一旦超过这个温度,它会分解成一氧
  • 居民点人类聚居地(英语:Human settlement)。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定义来看的话,它是一个有人口聚居的地方或地区(视人口普查结果而定),并根据经纬度分析某一范围聚集或散落的建筑物与该地长
  • 佩雷斯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Adolfo Pérez Esquivel,1931年11月26日-),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雕刻家、建筑家、和平主义者。他曾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最出名的活动是
  •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法语: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1715年9月30日-1780年8月3日)是一位法国哲学家、认知学家。他研究的领域涉及心理学与思维哲学。孔狄亚克出
  • 人体测量学人体测量学是用测量和观察的方法描述人类体质特征状况的人类学分支学科。采用人类学常用的活体测量法来研究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外部形态和体形的影响、运动员身体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