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3°09′55″N 120°10′37″E / 23.165256°N 120.177040°E / 23.165256; 120.177040
佳里区(台湾话:Ka-lí-khu)位于台湾台南市西部,北邻学甲区,西邻将军区,西南连七股区,东邻麻豆区,南接西港区。县市合并前为全县人口最多的镇。全境地势平坦,海拔约5.5米,境内有将军溪与七股溪流经。
本区是大北门地区盐分地带的门户及政经中心。日治时期以来出了许多盐分地带文学家及诗人,被视为台湾文学重镇。此外也是西拉雅系平埔族萧垅社的聚居地,为台湾最早的西拉雅文化发源地之一。代表作物为牛蒡,有“牛蒡的故乡”之美誉。本区足球风气鼎盛,有四级足球,均曾获全国冠军。
佳里区旧称“萧垅”或“萧垄”(台湾话:Siau-lang,又音Siau-lâng)及“佳里兴”。萧垅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社名“Saulang”之音译,意为“契约之地”。昔日萧垅社与新港社(今新市)、目加溜湾社(今善化)、麻豆社(今麻豆)共称平埔族四大社。“萧垅(Soulang)”一语有“河川曲流处”的意思,刚好可以说明这个社的特色:位于曾文溪下游,濒临河岸亦靠近海口,是各社中最依赖鱼产的村子。荷治时期荷兰人曾授予萧垅社民牛只使用,为第一批引进台湾的牛只。另外荷兰人为了在地的基督教信仰教育,1659年也在此设立东印度地区第一间以当地人为招募对象的“萧垅神学院”,这也成为了台湾第一所神学院。
明郑时期,郑成功死亡之后,郑袭和郑经因为继位问题爆发战争,双方军队就此在佳里区交战。
清朝乾隆年间,林爽文事件中,萧垅居民协助清朝官兵平乱有功,乾隆皇帝恩旨,赐名萧垅为“旌义”,以示奖励。
古代的佳里区位于滨海的萧垅半岛,西南靠台江内海,北临古曾文溪(今将军溪),当时的萧垅市街与佳里兴尚隔溪分处南北。十九世纪中叶古曾文溪改道、台江陆浮后,佳里区才位于内陆至今。
本区在明郑时期隶属天兴县(州)下之永定里及开化里,到了清治时期则隶属台湾府诸罗县,1704年以前一直为县治所在;1787年后诸罗改名嘉义,继续隶嘉义县管辖;清末1887年改隶台南府。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与佳里兴堡合并,因古县治所在地佳里兴,而将萧垅改名为“佳里”,并设置“佳里庄”,划归台南州北门郡管辖,为郡治;1933年12月升格为“佳里街”。战后改设为台南县佳里镇,2010年12月25日改称佳里区。
因日本某亲王(据说是北白川宫能久)于台南盐水被暗杀,当时军队行经萧垄,而导致于1895年农历9月3日萧垅居民被血腥屠杀,死亡人数据达两千人。当时的生还者回忆:“事后,庄民前来收尸,整整装十八辆牛车之多,由于死亡人数太多,连棺木都一棺难求。”因此佳里区在每年农历九月三日,有祭拜因走番仔反而牺牲的祖先习俗。
1895年10月10日,日军混成第四旅团登陆布袋嘴(嘉义地区),当地义军领袖林昆冈,以敢死队之势捍卫区里。然而武器窳劣不敌,退据萧垄街(今台南市佳里区)。于是日军大肆搜索,民兵躲到溪边杂树林的天然沟壑中,因婴儿哭声而被发现后,日兵分别截住长坑的头尾两端,然后乱枪齐放,对着坑内猛烈射击了近2小时,躲到坑里避难的台湾人无一幸免。
关于佳里的旧地名“萧垅”,有传说即认为是得自当地在事件中消失了很多人后而取的“消人”。不过,“萧垅”的由来是平埔族的语言,意思是弯曲的河。自古地图上来看,在明朝前曾文溪是从佳里出海的。由于早在1699至1704年之间绘制之康熙台湾舆图即有出现萧垄社的地名,因此此传说不足采信。
现时佳里区的范围,在过去各属萧垅堡、佳里兴堡与西港仔堡的一部分。
本区共辖16里,因历史与地缘关系可划分为五个地区,每个地区设有一警察派出所,隶属于佳里分局。1963年下廍里改名为嘉福里、1969年中元里改名为忠仁里。2018年邻里整并,营顶里、溪州里合并为营溪里;礼化里、兴化里合并为佳兴里;顶廍里、嘉福里合并为下营里;通兴里、龙安里、蚶寮里合并为塭内里;三协里并入子龙里;漳州里并入海澄里;安西里拆成安西里与文新里,且光复路以东部分并入东宁里;建南里拆成建南里与南势里。
佳里区人口虽尚未突破六万人,但由于该区为大北门区政经中心,加上市区地价普遍较高,使周边乡镇通勤者并未设籍于佳里,因此据估计每天流通于佳里区应在六万人以上。
年齡戶數性別較上月變動幼年人口增2人壯年人口減41人老年人口增29人男性減2人女性減8人戶數增加12戶
12月人口動態出生人數31人死亡人數33人遷入人數106人遷出人數1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