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是中视益智性电视节目,黄义雄制作,内容包含天文、地理、影视动态、生活常识等等,以“现场猜谜”及“通讯猜谜”的方式与观众互动。
《挑战》播出期间是1978年12月16日至1981年7月11日,初期开播时间为每周三20点整。“现场猜谜”参赛者以大专院校学生为主,播出当时曾在校园内掀起“挑战热潮”。主持人李景光曾在广播界工作12年,拥有丰富的播音与主持经验;而助理主持人刘苍苔是制作单位从应征的大专院校学生中选出的主持人,当时就读中国文化学院学习芭蕾与钢琴。
1979年10月,李景光说,《挑战》的编审王为洵“他丰富的学养,替我解答了许多疑难”,制作人黄义雄总是虚心采纳能使《挑战》改进的建议,黄义雄“他实在是个极明理,肯为节目精良而全力以赴,不可多得的优秀制作人”;她又说,《挑战》的电子道具价值新台币十六万元,是外制节目少数肯花大成本制作的道具。《挑战》的制作小组共有6人,由曾获西德论文学术奖金的李秀燃领导,日夜找资料、查证文献以发掘题材。
1982年11月6日每周六16:00~17:45(后来改为16:55~17:55,播出至1983年3月5日),中视播出《挑战》的续作《再来挑战》,制作人、主持人和助理主持人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4月14日至1997年7月28日,台视在每周一21:00~22:00亦播出同样是黄义雄制作、名称也相似的类似节目《非常挑战》,主持人是高怡平与吕珍仪,首录日期为1997年4月3日;但是由于高怡平以“压力过大”(录影前一天入睡前必须背诵题目,录影时要用机关枪的速度来提问)为由请辞,播出十集之后就停播了,成了当时著名的短命节目之一。
《挑战》的参赛队伍分成“挑战队”和“卫冕队”,每队八人。四位在前,坐成一排,担任答题者;四位携带各类参考资料,在后面的隔间内协助前面四位答题者,称为“智囊团”。智囊团所在的隔间,有一个大玻璃窗给外界观看内部情形。每队各配置三对电话机。四位答题者中,一人担任主答;另外三位答题者桌上各有一台电话机,用来联系智囊团的三人,提供答案给主答者。智囊团中唯一没有电话机的人,负责抄写各题题号及其大概内容,并负责翻查资料。三对电话机的线路各自独立,各对电话机之间不能互通。在通话时间30秒中,中间会断路3至5秒,以阻挡答案的传送,增加答题的难度,并制造紧张的效果。在每次规定时间内,主持人问完问题后,两队按铃抢答,答对得四分,答错扣四分。值得一提的是,《挑战》首创“翻题”的规则,答题者可以在正规的时间内要求重新回答前面未回答的问题,助理主持人会问“翻第几题”,这时答对得两分、答错不倒扣。另有特殊题型,答对者均有高分。最后看双方分数,分数最高者即成为卫冕者。
1980年11月,为了酝酿新构想与配合中视古装八点档连续剧《战国风云》的开播,《挑战》在播出第100集后暂时停播。1980年12月27日20点整,《挑战》以新型态复播,参赛者扩大为“家庭式组队”,每队队员九人,队员包括社会人士二人、国中以上学生二人、小学生二人;答题顺序为“小组、中组、大组”依序答题,答对者可继续答题,答错则换对方回答,连续十关优胜者可得最高奖金新台币五万元、奖牌与奖杯;另外,节目中段增加新单元〈新曲发表会〉,提供创作歌曲的发表空间。
1981年4月4日,《挑战》播出第115集,观众组队方式改为“大组、中组、小组”分开报名,每组四人,小组限18岁以下者报名,中组限19至22岁者报名,大组限22岁以上者报名,大组连续卫冕十关者可得最高奖金新台币三万元,中组连续卫冕十关者可得最高奖金新台币两万五千元,小组连续卫冕十关者可得最高奖金新台币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