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span class=fn org label乌克兰历史/span
✍ dations ◷ 2024-12-22 15:29:00 #<span class="fn org label">乌克兰历史</span>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又称为小俄罗斯、鲁塞尼亚。是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就是以基辅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已经在今天的克里米亚地区活动。以后,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约公元14世纪,逐渐形成现代乌克兰民族。其后和俄罗斯几度合并,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7年-1921年,经历短暂的独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解放乌克兰,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1954年,赫鲁晓夫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统一300周年纪念日的名义,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现代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人类在乌克兰地区的历史相当久远。约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该国已经有人类生息。Trypillian文化在此地蓬勃发展,且之后在俄罗斯草原上的青铜器早期文化和公元前3000年的地下墓穴文化(见乌克兰石碑),也是由承自此文化的红铜时代人,以及较东边的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Sredny Stog)发展而来。这块土地陆续居住游牧民族中的达契亚人(Dacian)、辛梅里安人(Cimmerian)、斯基泰人(Scythian)、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而其中斯基泰王国在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250年存在于此地。同一时期,古希腊也在公元前6世纪于黑海的东北海岸建立殖民地,而当中的提拉斯(Tyras)、奥里维亚(Olbia)、Hermonassa,随着政权转变继续作为罗马和拜占庭的城市,直到公元6世纪。约在公元250年至公元375年间,哥德人抵达乌克兰的土地,这块他们称之为Oium的地方,而Oium所指的地带也与考古学中切尔尼亚霍夫文化(Chernyakhov)存在的地区相当。东哥德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他们的生存从公元370年左右便开始受到匈人的威胁。基辅文化位在东哥德王国的北部,兴盛于匈人扩张的公元2世纪至公元5世纪。但当他们于454年的尼达欧(Nedao)之战击败匈人后,东哥德人才能定居在潘诺尼亚(Pannonia)。随着匈人与哥德人的影响衰落,一个可能是源于基辅文化的斯拉夫人部落填补权力的真空,并在公元5世纪时,扩张至超出今日乌克兰的领土,到公元6世纪,其影响力更延伸到巴尔干地区。在公元7世纪时,现代乌克兰领土包含保加利亚人国家的核心地区及首都Phanagoria。在公元7世纪末,保加利亚人迁徙往其他地方,而原有土地则大多都被来自中亚地区属于半游牧民族的可萨人(Khazars)并吞。可萨人于欧洲的东南部,接近高加索地区及里海的位置建立可萨汗国,其领土包括今日哈萨克西部、乌克兰东部、阿塞拜疆、俄罗斯南部以及克里米亚。大约在公元800年,可萨汗国的主要信仰转变为犹太教。维京人在公元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国(Київська Русь),是一个由880年至12世纪中叶,以基辅为首都,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早期国家。12世纪中叶,基辅受草原民族攻击和罗斯王公内讧而衰弱。基辅地区居民向西方的加利奇和北方的弗拉基米尔转移,从而使乌克兰民族(小俄罗斯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大俄罗斯民族)产生分化。根据史学史的观点,基辅罗斯被认为是三个现代东斯拉夫人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前身。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他的儿子雅罗斯拉夫统治的时期,被认为是基辅的黄金时期。当时他们接纳东正教,也创立罗斯法典(Руська правда)。基辅罗斯在公元十三世纪被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占领。1223年蒙古军队在拔都汗(俄语:Баты)的带领下侦查基辅罗斯,罗斯各大公与长期的仇敌波洛茨人组成联盟,在卡尔卡河岸与汗国侦查军队交锋。由于罗斯各公国大公对蒙古汗国不了解,再加上内部不合,被包围后歼灭,5位大公阵亡。随后蒙古军与1237年击破弗尔基米尔公国首府弗尔季米尔,经过各公国境内折回补给,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罗斯过境,在1240年占领基辅,代表着蒙古240年统治的开始。金帐汗国末期,1480年阿合马再次征讨罗斯公国,再次失败,并死于内乱。至此罗斯公国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距术赤建立汗国已有二百六十年的时间。1547年,莫斯科大公国正式改称俄罗斯沙皇国,伊凡四世加冕为俄罗斯沙皇。1550年,沙皇俄国先后攻打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其中,克里米亚汗国寿命最长,因为它是当代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封臣。1569年,卢布林联合,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乌克兰被纳入波兰的统治之下。由于联邦的创立及其对此地殖民的努力,这时期的发展相当迅速,有众多波兰的农民来到这里,连带使得许多新的城市及村庄在乌克兰地区形成,文艺复兴的观念也借由新建立的学校逐渐传播开来。这时期有许多乌克兰贵族改信天主教,与依然信仰东正教的农民大众的矛盾日益增加。具体地说,现代乌克兰民族形成于17至19世纪,在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许多城市的贫民和不愿成为农奴的乌克兰农民迁徙到俄南,这些人被称为哥萨克人。17世纪中叶,不满波兰贵族在政治宗教上打压的哥萨克人,于1648年发动大起义(1648-1657年),起义最后是以哥萨克人向俄罗斯请求保护作收,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始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18世纪初年大北方战争时期,东乌克兰人一度出现与俄罗斯关系松动的现象,但是在彼得大帝打败入侵的瑞典军之后,东乌克兰对俄罗斯帝国的向心力大为增强,越来越多人认同自己是俄罗斯人。1764年俄国女沙皇凯瑟琳大帝解散衰落的哥萨克组织——哥萨克酋长国,强化俄国中央(圣彼得堡)对东乌克兰的集权管理(1775年俄军摧毁哥萨克最后的要塞扎波罗热)。凯瑟琳大帝同时在1783年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吞并土耳其的附庸克里米亚汗国,大量的俄国人开始移民克里米亚半岛。1772-1795年间,凯瑟琳大帝在三次瓜分波兰当中,获得西乌克兰地区,现代乌克兰的疆土大致成形(除了加利西亚在1772-1918年属于奥地利);但是西乌克兰的中小贵族大多是东仪天主教徒(虽然农民几乎是东正教徒),以致于西乌克兰人(还有不少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对正统东正教与俄罗斯的认同薄弱,促成21世纪的东西拉锯与认同问题。1783年,克里米亚在法国大革命前,中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奥地利有战端,无暇东顾,汗国遂被归并于沙俄领内。为因应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东仪天主教徒(又称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与东正教徒的冲突与斗争(以西乌克兰地区为中心),1795年后俄国沙皇开始在乌克兰全境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竭力推广俄语的使用,并压制出版界与公众活动的乌克兰语。反而促成19世纪上半浪漫主义在乌克兰语族群中的蓬勃发展,农奴出身的民族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效地推展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些新兴的乌克兰知识分子,同时致力于民族复兴与社会正义的实现,譬如农奴解放的目标,终于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解放全国农奴而获得实现。俄罗斯帝国时期,并没有“乌克兰人”这一称呼,当时的称呼,малоросс,中文翻译为“小罗斯人”,因此后世的一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说这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мало一词这里是源自希腊文,意思是“中央的、土著的、土生土长的”。因为罗斯文明的发源地是基辅罗斯,所以малоросс的正确意思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罗斯人”的意思。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在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斯拉夫民族希望独立建国或者并入俄罗斯,尤其在奥匈帝国统治境内的斯拉夫民族就更为不稳。出现很多亲俄游行和希望民族自决的游行。为此奥匈帝国大伤脑筋,也进行一系列残酷的镇压。诗人普希金的第一个雕像并非是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建立的,而是在西乌克兰的维利奇卡村。但是奥匈也意识到需要从心里和精神方面下手,于是开展积极的信息战和教育宣传工作,其中一点就是人为创造并推广“乌克兰人”的概念,意思是住在边境上的人们。
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现代的乌克兰语和字母是由Panteleimon Kulish这一个人人为创造的语言。在1890年,奥匈帝国的国务会议上,两名加里西亚代表公开宣言表示他们不是俄罗斯人,不是малоросс,而是“乌克兰人”。1895年,在加里西亚会议正式出现乌克兰党团。也就是说,“乌克兰人”这一词第一次正式被公开提出是在奥匈帝国。当时并没有乌克兰人或是乌克兰民族而是称为哥萨克酋长国,而乌克兰是一个地理名称类似州或省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做为民族是在1890年的奥匈帝国的国务会议上。之后一战爆发,德国参谋本部和奥匈即将合作推广这些民族分化概念,藉以打击和瓦解俄罗斯,缓解德国在东线战场的压力。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在1919年,德国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曾经对《Daily Mail》说过这样一番话:“事实上乌克兰——是我们创造的产物,而根本不是什么当地人民自己的意志。我创造了乌克兰是为了可以至少和一部分的俄罗斯达成停战而缓和东线战场压力……”从19世纪开始,一直有乌克兰人往东移民到俄罗斯帝国的偏远地区,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西伯利亚有223,000乌克兰人,中亚则有102,000人。当19世纪后期乌克兰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时候,奥地利统治下的加利西亚地区(居民大多是乌克兰人),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宽松统治,享有较高的政治自由,因此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运动中心。譬如许多加利西亚的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神职人员,就成为倡导乌克兰民族主义的积极分子,代表性人物是创作乌克兰国歌乐曲的米卡依罗·维尔毕茨基(英语:Mykhailo Verbytsky)神父(1815-1870年)。这说明原生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迸发于奥地利统治地区),本身就跟东乌克兰的俄国式与东正教文化格格不入。1917年二月革命后,乌克兰成立议会中央拉达,选举弗拉基米尔·维尼钱科(Владимир Винниченко)为议会领导人。之后德军进入基辅,维尼钱科政权被德国人扶植斯科罗帕茨基(Скоропадский, Павел Петрович)推翻,建立乌克兰国。1918年德国战败后,德军撤出乌克兰。乌克兰出现数股势力,包含斯科罗帕茨基政权、涅斯特尔·马赫诺率领的黑军、白军将领弗朗格尔男爵率领的保皇军,西蒙·彼得留拉(Symon Petliura)率领的绿军。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红白俄内战时期,西乌克兰中的一半领土(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西蒙·彼得留拉(Symon Petliura)则率领绿军于1917年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顺利攻陷基辅,推翻斯科罗帕茨基政权,并与波兰第二共和国短暂结盟。西蒙·彼得留拉之后遭到俄罗斯红军击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覆灭。俄罗斯红军之后驱离白军将领弗朗格尔占领的克里米亚地区。1921年3月18日,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加利西亚东半)成为波兰领土。1922年,苏联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1932—1933期间,因为斯大林进行集体农庄改革导致乌克兰发生大饥荒,乌克兰大饥荒造成3百万人死亡。1939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被德国、苏联分割占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东半)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乌克兰反抗军(Украинская повстанческая арми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乌克兰反抗军屠杀许多俄罗斯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帮助纳粹德国建立集中营,搜捕和屠杀波兰人、犹太人、俄罗斯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火首先烧到乌克兰,苏联在乌克兰地区遭受严重失败。基辅战役,苏联大约损失约70万士兵,德国如愿占领乌克兰全境。1944年11月,苏军重返乌克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乌克兰地区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军民死伤惨重,物资损失更是不可计数。1954年,在总书记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把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此时的克里米亚经过百多年来俄罗斯人的迁入与1944年斯大林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强制流放,呈现极高的俄化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克兰迅速恢复生产,建立发达的重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可是,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严重的弱点。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苏联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失去活力,官员士气日益低落,经济失去发展势头,经济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在政治上,由于苏联共产党在成立几十年来,犯有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民主与法治建设薄弱,人民自由受到压制,民族矛盾隐忧严重。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后,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表面化,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迅速抬头,全国政局开始急剧动荡,同时,乌克兰开始其独立步伐。(乌克兰、南高加索等区的种族矛盾从苏维埃创建以来不曾停止过,不是戈尔巴乔夫上台才有的问题,而且他上任才不过5年)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尔核电站发生严重的炉心融毁辐射外泄事件,造成严重后果。但当时苏联官方开始时向世界和本国人民隐瞒事件真相,被国外媒体和核辐射检测部门揭露后,苏联的官僚意识受到广泛批评。1989年9月,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鲁赫”)成立,成员迅速扩大到百万人。1990年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表的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结束337年和俄罗斯的结盟历史,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克拉夫丘克为首任总统。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半岛宣布独立,成为乌克兰自治共和国。1996年乌克兰通过新宪法,确定乌克兰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在职总统库奇马宣布不参选,在职总理亚努科维奇与维克托·尤先科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亚努科维奇以微弱优势获胜。维克托·尤先科及其支持者称选举舞弊,不承认选举结果,发动橙色革命,最后再次大选投票,维克托·尤先科赢得选举。2006年3月26日,乌克兰举行最高苏维埃选举。3月30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选举结果,5个党派进入新一届最高苏维埃,其中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获得450个议席中的186席,在职总理季莫申科的竞选联盟129席,维克托·尤先科的我们的乌克兰81席,社会党33席,乌克兰共产党21席。亚努科维奇与尤先科携手,由地区党、社会党、共产党和我们的乌克兰4党联合组成执政联盟,把季莫申科赶下台,8月4日,亚努科维奇出任新一届政府总理。10月17日,我们的乌克兰负责人宣布退出联合政府。2007年4月2日,总统尤先科解散国会,因为他的政党我们的乌克兰的议员加入反对派。对手称尤先科此举违宪,但季莫申科对此表示支持。此案诉至乌克兰宪法法院后,总统尤先科以腐败罪名解除宪法法院18名法官中的3人的职务。季莫申科接任亚努科维奇担任总理。2010年总统大选,尤先科与季莫申科成政敌。尤先科在支持率极低情况下,仍然拒绝退选,分化反亚努科维奇的选票。结果亚努科维奇以48%得票率战胜季莫申科(45%得票率)与尤先科(6%得票率),当选总统。2011年8月,亚努科维奇逮捕季莫申科,2011年9月11日,法庭判处季莫申科7年有期徒刑,罪名是滥用职权。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乌克兰-欧盟一体化协议,引发乌克兰亲欧盟示威。2月22日,亚努科维奇逃离首都基辅,前往东乌克兰地区。欧洲新闻报导,乌克兰政府表示权力顺利交接到新政府手中。议会之后弹劾亚努科维奇,计划于5月25日举行总统选举。2014年乌克兰革命也引起克里米亚危机和亲俄罗斯势力的武装冲突。2014年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以后在乌克兰东部引发连锁反应。4月7日,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示威群众夺占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地区行政大楼,示威民众在大楼大厅宣告独立。但在4月8日,乌克兰官方夺回该大楼,将抗议群众势力扫除至外,估计有七十名人士被逮捕。乌克兰官方已夺回。4月7日,亲俄示威群众也同样夺占乌国东部大城顿涅茨克的行政大楼,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示威群众夺占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行政大楼,示威民众在大楼大厅宣告独立,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5月11日,完成公投。5月12日,发表独立宣言。目前尚未得到国际承认。4月16日,乌克兰敖德萨的抗议示威民众宣称敖德萨州为敖德萨人民共和国,但并无实质性行动,且并未得到国际承认。另外,由于敖德萨州全境一直处在乌克兰政府控制下,也就是说,所谓的敖德萨人民共和国实际并不存在。4月27日,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示威群众夺占乌克兰东部卢甘斯克地区行政大楼,示威民众在大楼大厅宣告独立,成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5月11日,完成公投。5月12日,发表独立宣言。5月24日,加入新俄罗斯联邦。目前尚未得到国际承认。卢甘斯克的国家安全部门办公室,要求市议员举行公民投票,以公决是否加入俄罗斯。为此乌克兰内政部长阿森·阿瓦科夫指控俄罗斯总统普京,是亲俄罗斯示威群众占领乌国东部3城市府行政大楼及安全部门公署的幕后黑手,并矢言,警方将平和恢复法治。阿瓦科夫也指责被罢免的总统亚努科维奇,与普京共谋加剧乌克兰境内的紧张情势。2014年5月29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新闻中心公布乌克兰总统选举的最终结果,亿万富翁波罗申科以54.7%的得票率当选乌克兰新总统,任期5年。6月7日,波罗申科在乌克兰基辅议会会议大厅宣誓就职。顿涅茨克于卢甘斯克两地宣告独立后,于乌克兰政府发生激烈对抗,引起武装冲突,并造成马来西亚航空17号班机空难。2014年9月5日,乌克兰政府和乌东南部武装部队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签订停火协议,乌克兰政府同意给予东南部两州的自治权,但两州仍留在乌克兰领土内。9月16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法律赋予顿巴斯地区特殊自治地位。2015年2月11日至12日,乌克兰领导人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德国、法国代表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并签署新明斯克协议,以落实2014年《明斯克协议》,防止乌克兰东部冲突进一步升温。2019年4月21日,乌克兰总统选举中,喜剧演员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以73.23%的得票率当选乌克兰总统。
相关
- 四病毒科四病毒科(Tetraviridae)代表种:代表种:
- 胎儿酒精症候群胎儿酒精谱系障碍(Fetal alcohol spectrum disorders,简称FASDs)又称胎儿酒精症候群,是母亲在妊娠期间酗酒对胎儿所造成的先天异常。症状包含外观异常、身材矮小、体重过轻、小
- 电子学电子学(英语:Electronics),是用包括有源电子元器件(例如真空管、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和与之相关的无源器件等电子组件来构成电路的互连技术。有源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和控制电
- 机器人机器人(英语:Robot)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
- 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波斯语:بهائیت Bahá'iyyat, 阿拉伯语:(阿拉伯文) Bahá'iyya /bəˈhaɪ/;或称巴哈伊教,简称巴哈伊,旧译“大同教”),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
- 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日耳曼语(英语:Proto-Germanic),或曰共同日耳曼语(Common Germanic),是猜想中存在的一个所有日耳曼语族语言的共同祖先。原始日耳曼语的相关内容,并非以存留至今的文件,来证明其
- 香油钱香油钱,又称“香火钱”、“香纸钱”、“添油香”、“添香油”等,在台湾,俗称“添油香”、“功德金”、“寄付”、“寄付金”(来自日语,捐款之意),在日本称“赛钱”。有时被引申为奉
- 夏目漱石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士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本名夏目金之助(夏目 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 Natsume Kinnosuke),日本明治至大正时代的作家、时事评论家、英文学
- 施蒂利亚公国施蒂利亚公国(德语:Herzogtum Steiermark ; 斯洛文尼亚语:Vojvodina Štajerska ; 匈牙利语:Stájer Hercegség)是一个曾经存在于现今奥地利南部与斯洛文尼亚北部地区的公国。
- 桃仁桃仁为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桃仁首见于《本经》。功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桃红四物汤、生化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五仁丸、苇茎汤、大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