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金门馆位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是清代的班兵伙馆:14,同时供奉分香自金门东门内校场观德堂的苏府王爷:6,于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10月25日公告为古迹。该建筑原为许乐三的宅邸,后来此宅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时薄卖改为浯江馆,后来最晚在清末时改称金门馆:31。
而金门馆所在的地区,原是水师汛与理番同知署等官兵居住区,所形成的街廓型聚落与附近并未有血缘渊源,类似后来的眷村:28。而除了在鹿港有金门馆外,在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与安平(台南市安平区)亦设有金门馆:47。
鹿港金门馆在清末之前原称“浯江馆”,本为仕绅许乐三的宅邸,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已存在:11。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率大军自鹿港登陆处理林爽文事件以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平水师左营游击一员移驻鹿港后,鹿港增加了不少来自金门的兵丁,遂有建馆并奉祀其神祇苏王爷之需要:12。嘉庆十年(1805年)许乐三遗命其子将住居薄卖改为浯江馆,但并非只有金门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馆碑记〉便提到说“故凡官兵斯镇及弁丁舆夫、彼都人士,无不憩息其间”:11。
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鹿港游击温兆凤倡议重建,但未动工便升任艋舺营参将,后来继任的刘光彩继续倡议,该工程由郑用锡担任总理,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动工,道光十四年(1834年)四月落成,耗资2600银元:14。此次重建工程有刘光彩的〈重建浯江馆碑记〉为记录,且附有捐题碑:15。由碑文之记载可以发现,当时捐款赞助的将兵全是水师,而且范围遍及今天的台南、澎湖、鹿港、万华(艋舺)、淡水(沪尾),而且绝大部分并非金门人,故学者卓克华认为金门馆虽冠以“浯江”或“金门”二字,但其实不只是金门会馆而是水师会馆或水师伙馆:17、18。此外卓克华指出,此次金门馆的重建,表面上是因为栋宇摧残,但其实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班兵运配的问题,使金门馆可以作为班兵在等候船只时短期居留的场所:25。而这次的重建,大致奠定今日的庙貌:49。
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一说是受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彰化地震影响之故,另一说则认为此次重修并未动到主体建筑,而是金门馆拥有的店屋与庙旁边室,并新建刘光彩的祠堂:31:37。同治年间据说又有重修过一次:31。此外约在咸丰年间,浯江馆可能已经改名成今天的“金门馆”,光绪年间“金门馆”之名已正式出现在文书上:48。
日治时期,根据大正年间的《寺庙台帐》,金门馆曾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于管理人郭文献倡修下募集400余金进行重修:40。此外《寺庙台帐》提到金门馆过去因治病灵验而有众多信徒,且金门移民信仰深厚,但由于后来当地移出者多,灵显事迹少,导致信徒日益减少:43。
二次大战结束初期,金门馆的信徒局限在龙山寺附近的30多户人家,香火不盛:44。民国六十一年(1972年)一度重修,且有当时的金门县长郝成璞赠“宏扬先绪”匾:44,卓克华据此推测此时金门馆可能已经和金门祖庙有所往来:45。三年后(1975年)管理人卓神保发起重修,修复正殿、庙房、前殿等处:30:45。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6月再次重修并在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9月1日举行安座大典:30,期间金门馆组成奠安香火队回到祖庙金门新头伍德宫祭拜:45。
金门馆为两进三开间的建筑,坐北朝南,与鹿港其他寺庙朝向河口的布局不同:43。此外金门馆与一般寺庙不同,在三川殿与正殿两侧皆设有房室,供班兵移防候船暂居:51。
根据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的捐题碑,可知当时金门馆的祭祀活动有农历四月十二日的“王爷圣诞”、七月十二日的普渡“增普”,此外在八月廿二日还会庆祝“刘协台华诞”以感念刘光彩之功绩: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