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罗山

✍ dations ◷ 2025-08-13 04:32:55 #林罗山
《林罗山诗集》 《林罗山文集》四配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日本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朝鲜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李滉 · 王仁 · 李齐贤 · 郑梦周 · 郑道传崔致远 · 徐敬德 · 赵光祖 · 李彦迪 · 李退溪 · 李栗谷越南朱文安 · 阮秉谦 · 阮廌黎贵惇 · 阮文超 · 吴时任日本儒学水户学 · 石门心学朝鲜儒学朝鲜实学越南儒学林罗山(1583年(天正11年)-1657年3月7日(明历3年阴历1月23日))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家。本名信胜(日语:信勝/のぶかつ Nobukatsu),号罗山,字子信。出家后法号道春。天正11年(1583年)出生于京都、他被其伯父收为养子。自小即表现出杰出的天才、文禄4年(1595年)13岁进入京都的建仁寺作“稚儿”,学习佛教,寺内诸僧劝其剃发出家,但他拒绝出家,他说:“身体发肤不可毁伤,孝也。且无子孙,亦为不孝”,最后返回家里。他治学热衷于朱子学,庆长9年(1604年)时遇到藤原惺窝,学问受其影响甚大。藤原亦对林罗山的聪颖相当欣赏,因而于次年的1605年将他推荐给德川家康,以二十三岁的年轻少年身份,成为德川的智库。1607年他在江户为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家康的三子)讲学。宽永元年(1624年)时他成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秀忠的长子)的老师、以后幕府的相关政治、公文文书起草他多有参与。德川家康重用儒家学者,使儒学越发兴隆。例如林罗山为《公羊传》加上训读读音,以便传习和教授。宽永12年(1635年)他起草了武家诸法度一书、次年1636年则参与了伊势神宫的参拜典礼。宽永9年(1632年)他在上野国忍冈一地兴建先圣殿、之后称为昌平阪学问所,在此成为他发扬新儒学的基地。林罗山对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时的各种相关制度、礼仪、规章和政策法令的制定贡献很大,此外他对日本儒学的推展亦功不可没。林罗山一生读书不辍,著有《林罗山诗集》和《林罗山文集》。之后林罗山的孙子林凤冈被赋予大学头一职,担任幕府学问的导师,并负责管理骏河文库。他的墓地位在东京都新宿区市谷山伏町。林罗山一方面反对朱熹“理气论”,一方面又利用朱熹的“排佛反释”思想来打击佛教势力。朱谦之称其“在日本文艺复兴期中,罗山不但把儒学从明经家手中、从僧侣手中解放出来,而且他自己在学术整理方面,均有许多新成绩”。

相关

  •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英语: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或简称冠心病(英语: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冠状动脉粥状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英
  • ICD-9编码列表 (800–999)Template:FracturesTemplate:Non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of head, neck, and thorax Template:Chest trauma Template:Non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of abdomen and pelvi
  • 古希腊古希腊(希腊语:Ελλάς,转写:Ellas;英语:Ancient Greece)是一段希腊的历史时期,狭义上指希腊地区从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毁灭至公元前146年希腊地区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为止。广义
  • 子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三十九个(三划的则为第十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子部归于三划部首。子部通常是从上、下、左、右方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部
  • HI碘化氢(化学式HI)在常态下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碘化氢在空气中不可燃,但遇潮湿空气会发烟。易溶于水并可溶于乙醇,其水溶液呈酸性,称氢碘酸,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有
  • 绿球藻绿球藻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项:
  • 勒阿弗尔1法国统计部门在计算土地面积时,不计算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池塘、冰川和河口。勒阿弗尔(法语:Le Havre,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
  • 梅达沃彼得·布赖恩·梅达沃爵士,OM,CBE,FRS(英语:Sir Peter Brian Medawar,1915年2月28日-1987年10月2日),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英国科学家,主要研究免疫学。他与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
  • 瀑布瀑布(waterfall),指河流或溪水经过河床纵断面的显着陡坡或悬崖处时,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倾泻而下的水流景象。在地质学上,瀑布则被称作“跌水”。其成因是受到断层或凹陷等地质构
  • 心灵感应心灵感应(telepathy)佛学中所属神通,意为“远距(tele-)感应(-pathy)”, 是指不借助任何感官或物理途径,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现象或能力;在报导中,这些讯息往往被描述为和普通感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