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集性头痛

✍ dations ◷ 2024-12-22 15:51:47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又称丛发性头痛 (英文:Cluster headache) ,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常见症状为反复性的严重单侧头痛,常见在眼眶周围。 通常会伴随着流眼泪、鼻塞、患侧眼眶红肿。 一般而言,症状持续15分钟到3小时左右。 头痛会断断续续持续一周或一个月,有些甚至会到一年左右。丛集性头痛的发生原因,目前仍是未知。 有抽烟习惯或是有丛集性头痛的家族史都是危险因子之一。酒精、硝化甘油有可能造成刺激,发生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也是 三叉自律神经头痛(英语:trigeminal neuralgia)的一种头痛类型。借由头痛症状即可诊断此疾病。丛集性头痛患者时常被误认为偏头痛,一项研究指出,在台湾,患者平均需要八年又一个多月之久才能被正确诊断出丛集性头痛。生活习惯的改变并避开可能的刺激物质,是有效避免丛集性头痛发生的方式。 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时,给予适量氧气或Triptan类的选择性血清张力素致效剂会有所帮助。注射类固醇、辣椒素或维拉帕米有助减少发作频率。 在某些顽固性的案例中,也可能使用神经刺激(英语:nerve stimulation)或手术。在全球所有人口中有将近千分之一的人,都会经历类似丛集性头痛的症状。有万分之五的人,每年都会发作丛集性头痛。20到40岁为丛集性头痛的好发族群,男性的患者数量比女性多四倍。 丛集性头痛的命名由来,是因为症状会在特定时刻频繁发作。 因为过于恼人,也被称作为自杀性头痛。关于丛集性头痛的医学研究史,最初由伦敦的哈里斯・威尔佛雷德(Wilfred Harris)于公元1926年定名为“神经性偏头痛”(migrainous neuralgia)。而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CH的文献叙述,则始于公元1745年甚至更久以前。公元1938年,由一名美国神经内科医师Bayard Taylor Horton再次将此疾病以姓氏命名为“荷顿氏综合症”(Horton's cephalalgia),并描述此种头痛疾病能迫使正常人企图或实践自杀行为。美国神经内科医师Bayard Taylor Horton 于公元1939年的文献中记录到:

相关

  • 疟原虫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囊泡虫。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本属生物中有五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
  • 反义词反义词或相反词是语言学上的现象,指的是某一对字或单词具有相反意义或定义,如“有”和“无”、“爱”和“恨”、“冷”和“热”都是反义词。一种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不一定都有对
  • 皮质醇皮质醇(法语:cortisol),又译成可的松(音译),属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之中的糖皮质激素,在应付压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提高血压、血糖水平和产
  • 变形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中主要的一门,包括很多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 双链DNA反转录病毒双链去氧核糖核酸逆转录病毒(ds-DNA RT)是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中的第七类病毒(Group VII)。这类病毒一般不被认为是DNA病毒(该分类中的Group I&II),而被认为是逆转录病毒(该分类的G
  • 莫西沙星莫西沙星(学名:Moxifloxacin,发音“moxi FLOX a sin”)是一种由拜尔公司开发的第四代人工合成的喹诺酮类抗细菌药(8-methoxy-fluoroquinolone类抗生素)。其口服剂(以盐酸莫西沙星之
  •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英语:causality 或 causation)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
  • 肝硬化肝硬化指的是肝脏因长期受到伤害,导致最后无法正常运作。肝硬化是漫长的过程,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能开始感到容易疲倦、虚弱、下肢水肿、皮肤泛黄、容易瘀
  • 精子精虫或精子(英语:spermatozoon、spermatozoön、复数 spermatozoa)是男性或其他雄性生物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结合从而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为胚胎。精子最初由雷文霍克于1677
  • 巨人症巨人症,亦称为巨大症,是一种疾病,表现为过度生长且其身高明显高于人类平均身高。该疾病是由于人类在童年时期生产过多的生长激素,使得患者身高异于常人,达2.13米(7.0英尺)至2.74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