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丛集性头痛
✍ dations ◷ 2025-04-24 19:19:00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又称丛发性头痛 (英文:Cluster headache) ,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常见症状为反复性的严重单侧头痛,常见在眼眶周围。 通常会伴随着流眼泪、鼻塞、患侧眼眶红肿。 一般而言,症状持续15分钟到3小时左右。 头痛会断断续续持续一周或一个月,有些甚至会到一年左右。丛集性头痛的发生原因,目前仍是未知。 有抽烟习惯或是有丛集性头痛的家族史都是危险因子之一。酒精、硝化甘油有可能造成刺激,发生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也是
三叉自律神经头痛(英语:trigeminal neuralgia)的一种头痛类型。借由头痛症状即可诊断此疾病。丛集性头痛患者时常被误认为偏头痛,一项研究指出,在台湾,患者平均需要八年又一个多月之久才能被正确诊断出丛集性头痛。生活习惯的改变并避开可能的刺激物质,是有效避免丛集性头痛发生的方式。 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时,给予适量氧气或Triptan类的选择性血清张力素致效剂会有所帮助。注射类固醇、辣椒素或维拉帕米有助减少发作频率。 在某些顽固性的案例中,也可能使用神经刺激(英语:nerve stimulation)或手术。在全球所有人口中有将近千分之一的人,都会经历类似丛集性头痛的症状。有万分之五的人,每年都会发作丛集性头痛。20到40岁为丛集性头痛的好发族群,男性的患者数量比女性多四倍。 丛集性头痛的命名由来,是因为症状会在特定时刻频繁发作。 因为过于恼人,也被称作为自杀性头痛。关于丛集性头痛的医学研究史,最初由伦敦的哈里斯・威尔佛雷德(Wilfred Harris)于公元1926年定名为“神经性偏头痛”(migrainous neuralgia)。而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CH的文献叙述,则始于公元1745年甚至更久以前。公元1938年,由一名美国神经内科医师Bayard Taylor Horton再次将此疾病以姓氏命名为“荷顿氏综合症”(Horton's cephalalgia),并描述此种头痛疾病能迫使正常人企图或实践自杀行为。美国神经内科医师Bayard Taylor Horton 于公元1939年的文献中记录到:
相关
- 金刚烷胺金刚烷胺(英语:Amantadine,常用名金刚胺)是美国FDA所批准的抗病毒和抗帕金森病药。金刚乙胺与金刚烷胺有着相似的结构和性质。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100%的季节性H3N
- 头部外伤头部受伤是指头部的创伤。这可能包含或不包含对大脑的伤害。不过,术语创伤性脑损伤与头部受伤在医学文献中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头部受伤的发生率(新发病例数)是每年每10万个
- 会厌炎会厌炎(Epiglottitis)是会厌部位(舌根部上方的软骨,可避免食物进入气管)的发炎。症状一般会出现的很快,症状包括吞咽困难,也会造成流口水、声音改变、发烧以及呼吸加快等症状,因为会
- 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丹麦语: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9月13日-1938年11月14日),丹麦细菌学家。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人。1853年9月13日,革兰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早年在哥本
- 整体词整体关系(英语:Holonymy)是一种语义关联。如果 A 是 B 的一部分,或 A 是 B 集合的成员,则称 B 是 A 的整体词,A 是 B 的分体词。例如,“树”是“树皮”的整体词,也是“树干”、“树
- 嗜极生物嗜极生物(英文:Extremophile),或者称作嗜极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极端环境(英语:extreme environment)中生长繁殖的生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与此相对的,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 CRISPRCRISPR(IPA:/ˈkrɪspər/;DJ:/ˈkrispə/;KK:/ˈkrɪspɚ/)是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基因,该类基因组中含有曾经攻击过该细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细菌透过这些基因片段来侦测并抵抗相同
- 马塞诸塞州马è¨è¯¸å¡å·ï¼ˆè‹±è¯ï¼š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简称麻çœã€éº»å·ï¼Œæ£å¼å称为é©
- 分子克隆分子克隆(英语:Molecular cloning,又译分子纯化繁殖),而克隆英文字面上的意思,其实就是分子克隆,定义是指分离一个已知DNA序列,并以in vivo(活体内)方式获得许多复制品的过程。这一复
- 缩胆囊素· extracellular space · axon · dendrite · axon initial segment · terminal bouton · axon hillock· neuron migration ·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