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冰现象

✍ dations ◷ 2025-04-04 20:52:59 #复冰现象
复冰现象(Regelation)是指固体在受到压力时熔化,在压力消失后又重新凝固的现象。有些来源的描述方式是“将细的金属线绑在一块冰上,线上再拉着重物,细线对冰所施加的压力会使冰局部熔化,让细线可以进入熔化的冰中,冰在没有压力后会立刻再凝固,因此细线会卡在冰里。”此实验可以用零下10度(或更低温)的冰进行,在概念上合理,但在细绳穿过冰时的过程细节其实很复杂 此现象在细线材料的热传导良好(例如铜)时格外明显,原因是上方冰块熔化时所要的潜热需要由下方冰块提供。此现象是由麦可·法拉第所发现。此现象只会发生在凝固时体积会膨胀的物质(例如冰)。因此若外在压力上升,物质的熔点会下降。压力每增加一大气压力,冰的熔点会下降0.0072 °C 。若压力到达500大气压,若要让冰在−4 °C时熔化,所需要的压力要到500大气压。“当冰受的压力增加时,熔点降低”是由詹姆斯·汤姆森提出,其兄弟威廉·汤姆森(开尔文勋爵)实验证明。冰川本身的重量会使得其他方表面产生很大的压力,使冰熔化成水。即使在温度在凝固点以下时,冰川仍可以由较高处移动到较低处。以往的教科书常用滑冰作为复冰现象的例子,不过需要的压力比滑冰者重量可以产生的压力要大很多。以往的教科书也会用制作雪球作为复冰现象的例子,其实手所施打的压力无法造成复冰现象。另一个反例是汽车在通过雪地时,不会因为施打压力而将雪熔化。

相关

  • 雪暴雪暴(英语:Blizzard),又称暴风雪、飞雪,-5℃以下大降水量天气的统称,且伴有强烈的冷空气气流。雪暴的形成类似于与暴风雨相似。在冬天,当云中的温度变得很低时,使云中的小水滴结冻。
  • DsubLCO/sub一氧化碳弥漫量(英语: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简称DLCO或TLCO)为一项测量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能力的检查。本方法最早于1909年发展出来。本方
  • 变态变态意为形态发生改变,但也可有以下含义:
  • 双倒数图双倒数图也称为莱恩威弗-伯克作图,是生物化学用来描述酶动力学的莱恩威弗-伯克方程的图示法,由汉斯·莱恩威弗(英语:Hans Lineweaver)和迪恩·伯克(英语:Dean Burk)于1934年提出。双
  • 首过代谢首渡效应或首关效应(英语:First pass effect)是指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可能被代谢失去活性,从而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
  • 松叶蕨纲瓶尔小草亚纲(Ophioglossidae)是链束植物四个亚纲之一。本亚纲已知有松叶蕨科和瓶尔小草科两科,分属松叶蕨目和瓶尔小草目两目。松叶蕨纲是其他蕨类植物(包括合囊蕨科与木贼科)的
  • ΖZeta(大写Ζ,小写ζ),是第六个希腊字母。数学上,有多个名为Zeta函数的函数,最著名的是黎曼ζ函数。拉丁字母的Z是从Zeta而来。
  • 南锡南锡(法语:Nancy)是法国大东部大区默尔特-摩泽尔省的首府,位于法国东北部。城市处于默尔特河河边,距离默尔特河上游与摩泽尔河交汇点几千米远。南锡距离巴黎东部281千米远,距离斯
  • 体腔体腔(英语:body cavity),是由中胚层包裹的、内部充满液体的空间,分布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体腔是三胚层动物在胚胎早期发育,原肠形成之后,在内、外两胚层之间产生了中胚层,中胚层细
  • 承启楼坐标:24°39′47″N 117°00′15″E / 24.66306°N 117.00417°E / 24.66306; 117.00417承启楼位于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相传建造中有感于老天相助又名天助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