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灵,在台湾民俗信仰中,指因堕胎、生病或意外流产等原因而无法出生的胎儿,或是因杀婴或意外,出生后夭折的婴儿,他们的灵魂在死后会无法投胎转世,保持如同婴儿或幼儿的外形,成为婴灵。民俗信仰认为,婴灵会对他们父母带来不幸,需要经由宗教仪式来进行超渡,使他们灵魂离开。婴灵信仰的原型,一般认为来自于日本的水子供养(:水子)观念,在1970年代在台湾出现,传播到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婴灵信仰盛行于宫庙与佛教寺院中,带有佛、道混合的风格,这个信仰也影响到部分新教教会与天主教会。
在中国明朝时,因存在杀婴与堕胎与习俗,传统佛教及道教在进行超渡法会时,会列入早逝幼儿,但没有特别针对婴幼儿单独祭祀的仪式,也没有发展出婴灵的说法。
台湾的婴灵信仰起源自1970年代。一般认为,1975年在台湾苗栗县造桥乡建立的龙湖宫,是台湾最早供奉婴灵的寺庙。部分宗教领袖,以及几位据说拥有通灵能力的人士,如施寄青、索菲亚等人,皆认为有婴灵存在,但在传统主流信仰的经典中,关于婴灵信仰有关的依据不多,在古代记载中,也很少提到有婴灵说法。
至1980年代,台湾报纸出现大量广告,宣称可超渡婴灵。学者认为,这与1985年台湾通过《优生保育法》有关。
在佛教中,如海涛法师及净空法师等人,曾提倡过婴灵说法。主张经由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建立超荐莲位来超渡婴灵。
根据佛教经典,当人过世时,会成为中阴,随业力而投胎。印顺法师认为,婴灵信仰者引用的佛教经典《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为后世伪托,婴灵信仰并不符合佛教教义,所谓婴灵之说是父母因为罪恶感而产生的心理不安。圣严法师也曾认为婴灵之说,非正统佛教信仰。
自宋朝之后,道教有冤亲债主的说法,如《太上三生解冤妙经》中,有婴儿形成冤魂,对父母不利的说法。但在传统道教科仪中,没有针对婴灵超渡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