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挪威克朗
✍ dations ◷ 2025-09-18 18:28:41 #挪威克朗
挪威挪威克朗(货币代码:NOK,挪威语:krone,kroner,简写为Kr)是挪威的法定货币。一克朗可分为一百个欧尔(书面挪威语:øre)(øre)。但所有欧尔的货币已于2012年5月遭淘汰。该词源自瑞典语krona,意指皇冠。挪威克朗是北欧货币联盟的产物。1875年,挪威加入了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并跟随丹麦、瑞典使用“克朗”为货币单位,同时随即发行了新的硬币,先推出了10欧尔、50欧尔、1克朗及10克朗,然后至1878年,发展为1欧尔、2欧尔、5欧尔、10欧尔、25欧尔、50欧尔、1克朗、2克朗、10克朗及20克朗。当时1、2、5欧尔以青铜铸成;10欧尔、25欧尔、50欧尔、1克朗及2克朗以银铸成;10克朗及20克朗以金铸成。由于大面额的硬币同时亦有发行纸币,1910年,最后1批金币铸造。1917年自1921年期间,铜制硬币改以铁铸造;银币以白铜代替,同时废除了2克朗硬币,只保留纸币。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后,10欧尔、25欧尔、50欧尔硬币由白铜改为锌,并中止铸造1克朗硬币。1940年1挪威克朗硬币的正面。1940年1挪威克朗硬币的背面。1963年,推出了5克朗硬币;1972年停止铸造用1欧尔及2欧尔硬币,5欧尔硬币的造量亦大幅减少,最终1982年连同25欧尔一并停止铸造;1983年重新引入了10克朗硬币;1992年,10欧尔停止铸造。而除了50欧尔外,其余欧尔面值的硬币于1993年正式宣告失效。同年亦将通用硬币设定为50欧尔、1克朗、5克朗、10克朗及20克朗。2012年5月1日,50欧尔亦宣告失效,并容许挪威银行安排了10年的赎回期限,只要在2022年5月1日前把50欧尔交还于银行,仍可兑换币值并存入户口。根据挪威法律(英语:Law of Norway),每次现金交易时使用25个或以内的硬币,均具有法偿,视为合法交易,受付方不可拒收。过往1克朗和5克朗的硬币均刻有在任君主哈拉尔五世的肖像,但自近1997年起这两款硬币已改以徽号和圣奥拉夫动章代替。而皇室格言“一切为了挪威”(Alt for Norge)则在10克朗的正面上出现。挪威银行已于2017年起推出了第八代的通用钞票,最后一款(1000克朗)亦已于2019年11月14日正式推出,整套钞票的主题都和海洋有关。正面为主题图案,背面则以抽象方块和线条展现主题。至于第七代钞票,除1000克朗仍可于2020年11月14日前使用外,其余四款已不被视作合法货币,必须于10年免费更换期内到挪威银行进行更换。
相关
- 汉他病毒汉坦病毒(Hantavirus),又译汉坦病毒,是本雅病毒目的一种病毒,其引发的病症称为汉他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为一种经由老鼠传染给人类的致命传染病,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
- 胆管癌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又称胆道癌,是一种由胆道上皮细胞(或呈现上皮细胞分化特征的细胞)癌变所造成的癌症。胆管癌主要的症状为肝功能异常、腹痛、黄疸、全身搔痒、发热和体
- 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剂,属于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其应用范围可以从轻度镇静到完全麻醉,还可以用作抗焦虑药、安眠药、抗痉挛药。长期使用则会
- 恩斯特·克拉德尼恩斯特·弗洛伦斯·弗里德里希·克拉德尼(德语:Ernst Florens Friedrich Chladni,1756年11月30日-1827年4月3日),德国物理学家、音乐家。主要贡献包括振动板研究、不同气体中音速
- 金鸡纳树约25种;另见本文金鸡纳树属(学名:Cinchona,又称作鸡纳树、金鸡勒、奎宁树)为茜草科的一属,约包含25种的物种,树皮和根皮是提取奎宁和奎尼丁的重要工业原料。一般为常绿小乔木,高度约
- 斯托克斯黏度(英语:Viscosity),是黏性的程度,是材料的首要功能,也称动力粘度、粘(滞)性系数、内摩擦系数。不同物质的黏度不同,例如在室温(25℃)及常压(1巴)下,空气的黏度为18.5μPa·s,大约比在相
- 亚硝酸酯亚硝酸酯,通式为R-ONO,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亚硝酸酯可看做是亚硝酸与醇类酯化形成的酯。一般由醇与亚硝酸钠在硫酸中反应制备。也可由二级溴代烷与亚硝酸银反应而得。亚硝
- 冖冖部,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十四个(两划的则为第八个)。冖部归于二划部首,通常是从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冖部。用布巾覆盖物体,
- 温泉记号温泉记号(符号︰♨)是一个用来标示温泉的符号。于Unicode中编码为“U+2668”,于HTML中编码为“♨”。作为日本的地形图图例,此标记最先于1884年(明治17年)出现于“假制2万分1地
- 噬菌体展示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将编码“诱饵”的 DNA 片段插入噬菌体基因组,并使之与噬菌体外壳蛋白编码基因或其他结构基因相融合,然后用该重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复制形成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