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英语:Ellery Queen),又译艾勒里·奎恩、埃勒里·奎恩,是同名推理小说系列中的侦探,同时也是该系列推理小说的作者之笔名。
作者埃勒里·奎因是由一对来自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表兄弟:佛德列克·丹奈(Frederic Dannay, 1905-1982)与曼佛雷德·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 1905-1971)。其实,他们的本名分别是丹尼尔·内森(Daniel Nathan)以及曼福德·勒波夫斯基(Manford Lepofski),他们在年轻时自行改了名字,并同时求学于布鲁克林高中。丹奈与李为了参与《麦克鲁杂志》与利普平科特出版社(Lippincott)合办的推理征文比赛;由于比赛规定报名者必须以笔名参赛,他们就想出埃勒里·奎因此一笔名,并以此作为小说中侦探的名字。
身为一个成功的系列推理小说作家,埃勒里·奎因不只是一个笔名,他已然成为推理小说中的英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含跨了电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作者之一的丹奈甚至创办并担任《埃勒里·奎因推理杂志》的主编,这部杂志被认为过去6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英语系推理小说杂志。作者也是卓越的推理小说历史学者,并编辑数本短篇故事选集,如《福尔摩斯的恶运》。他们在《现代图书馆丛书》里994页的选集里所作的《101年的娱乐,优秀的推理故事,1841-1941》,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许多年来被不断重复印制。这对表兄弟对推理小说的贡献也借由他们共有的笔名,在1961年得到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协会颁发的大师奖殊荣。
埃勒里·奎因是丹奈与李笔下的名侦探,也是两人共用的笔名,而其灵感来自范·达因笔下的菲洛·凡斯。当他们获知其作品《罗马帽子的秘密》已经内定胜出后,他们便开始庆祝并准备成为正职的推理小说作家;然而,《麦克鲁杂志》却突然宣布倒闭,并将大奖颁给别人。所幸,利普平科特出版社仍然同意出版他们的小说,于是埃勒里·奎因就在1929年蹒跚登场。之后,埃勒里·奎因开始以冷静、知性的贵族姿态出现在“国名系列”中,将离奇的谜案逐一破解,并展开一系列精采的探案故事。
在早期的作品里,奎因给人一种自负、狂妄的感觉,为了寻求刺激,他自己一个人研究并且独立探案。他的个性源自他的去世的母亲(一位纽约富翁的千金,嫁给其父奎因巡官)。在菲洛·凡斯系列作品大行其道时,奎因从他初次登场就一直保持狂妄的德性,并持续到第九、十部的作品。从1940年的《灾难之城》开始,这种狂妄的个性却不翼而飞,消失无踪;奎因变得较有人情味,并容易受到旁人的影响而产生情绪,甚至企图放弃探案。然而,在晚期的作品里,奎因几乎变成一个匿名、没有特征的登场角色,而只是为了去解决事件。
埃勒里·奎因的小说是典型的“公平的推理小说”(本格的推理小说)。侦探所能拥有的线索都被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们可以公平的与大侦探奎因斗智。推理小说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把这称作‘世上最赞的游戏’,因为在奎因之前的作品,总是将线索弄得过于复杂。在《希腊棺材的秘密》里,有着谜团多种解答的建议,这种方式在后来的作品中也有出现,这表现在在《Double, Double》与《十日惊奇》中更为显著。埃勒里·奎因的解答错误后再找出真相的办案手法也成为他的特征。其他的写作风格,在早期的作品如:《荷兰鞋子的秘密》、《法兰西白粉的秘密》尤其是《特伦顿小屋》,奎因所创造的凶手都有着男性、吸烟管……之类的属性。然后奎因将从符合条件的疑犯名单里,选出犯人的名字,那通常是最不可能行凶的人。
在那样的年代里,这对堂兄弟用巴纳比·罗斯(Barnaby Ross)这个笔名建立了另一位侦探——哲瑞·雷恩,一位听力受损并退休的知名莎士比亚剧演员;并以雷恩为主角,写下四篇故事。这些故事也在稍后用艾勒里.奎因的名义重新出版。在1930年代,表兄弟两人分别扮演"艾勒里.奎因"与"巴纳比·罗斯"以维护他们共用的笔名。
在1938年,当奎因搬到好莱坞着手写剧本时,奎因笔下的角色与其作品都有了变化。罗曼史开始被描述,心理层面的刻划也更加剧;但是,给读者的推理挑战书却也随之消失。小说中可以看到主角迷惑与内省的场面。《十日惊奇》的故事设定在新英格兰的小镇——赖茨维尔(Wrightsville)(常见于1940年代的奎因小说作品),显示出奎因小说里,有限制的探案模式。而到了1950、1960年代,奎因的作品更做出许多实验性的工作,其后期的作品《然后在第八天》更极端的奉行这个模式。
在后期的几部作品里,奎因起用的代笔作家,更精确地说,故事的细节由作者之一的曼佛雷德·李来设定,而故事则由西奥多·斯泰奇恩与阿弗兰姆·戴维森撰写。在这对表兄弟结束职业生涯前,他们仍然不断写作,这些作品主要都是平装本,并由不同的作家以埃勒里·奎因的名义执笔,然而一贯的主角埃勒里·奎因却没有出场。出场的主角则有:州长的问题排除者—─迈克·麦考尔(Mike McCall),提姆·科利根(Tim Corrigan)。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杰克·凡斯也为奎因写了三部平装本,其中包括了《密室谜团》(locked room mystery)与《死亡房间》(A Room to Die In)。
在1939年到1949年间,美国全部三个收音机网络都在播放广播节目《埃勒里·奎因冒险记》。到了1970年代,在各地播放的凑时广播《埃勒里·奎因的一分钟推理》每次播放开始都有这么一段宣言:‘我是埃勒里·奎因……’,接着在一分钟内叙述一个谜团。然后,电台怂恿听众去破解这个谜团,最先破解这个谜团的人将得到一笔奖金。
以著有《查令十字路84号》而知名的作家海伦·汉芙是电视节目版的《埃勒里·奎因冒险记》的编剧之一。这部电视剧自1950年10月14日起在杜蒙特(DuMont)电视网首播,但中途换到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在播映的初期,奎因一角由理查·哈特(Richard Hart)演出,而在该演员去世后,改由利伊·鲍曼接演。在1954年,这部作品回到杜蒙特播映,并改由雨果·马罗主演。乔治·纳德尔则在《埃勒里·奎因继续冒险记》(1958-59)里扮演奎因,但在最后一个事件里,被换成由利伊·菲利普斯担当演出。
彼得·罗福特出演了1971年的电视电影《埃勒里·奎因:别看背后》。老牌演员哈利·摩尔根则扮演奎因的老爸奎因督察;不过,在这个节目里,艾勒里.奎因却叫奎因督察“叔叔”。
1975至1976年全国广播公司(NBC)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埃勒里·奎因》由曾负责《神探可伦坡》的威廉·林克 和理查·莱文逊 负责编写,并模仿奎因的早期风格。奎因由吉姆·赫顿出演,并由大卫·韦恩饰演其父,上演1940年代纽约的探案故事。Tom Reese演出奎因督察的助手,是系列影集的固定班底(这个角色曾经在小说、广播与电视节目中出现,但在此影集出现前未被安排成主要的配角)。影集的最后,总是会有“向读者挑战”的宣言,大侦探奎因走进事件现场,并邀请观众亲自去破解谜团。许多媒体都认为这个系列的作品是艾勒里奎因为电视节目带来的最佳产物。2位编剧后来更是因《神探可伦坡和艾勒里奎因电视剧》(Columbo and Ellery Queen TV series)的贡献获得1979年爱伦坡特别奖。
其中,妮基·波特(Nikki Porter)一角原本只登场于电影版的故事,而没有登场在任何长、短篇小说;直到《There Was An Old Woman》(1943)中的一个角色(奎因的调情对象)主动改名为妮基·波特,并担任奎因的秘书,妮基·波特出现在之后的小说与作品里。有人推测此举是为了将1940年到1942的电影间,两人的爱情原素放到小说之中。
† 《上帝之灯》是一部介乎于中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间的小说,原出版于1935年的《侦探故事》杂志中,最早被收录于《埃勒里·奎因的新冒险》(见下文),而于1951年则由戴尔出版公司在十美仙版以第23期(64页)的名义分开出版。
†† 尚无中译本
1961年之后的作品,大多由代笔作家撰写,而所有的代笔作家都被列为合著。所有的作品都由李主编,唯一的例外是《色情电影谋杀案》(The Blue Movie Murders),该作是由丹奈所主编,而丹奈也在该作之后去世。除非特别说明,否则这些作品不会有大侦探奎因登场探案。
(由代笔作家弗兰克·贝尔克纳普·朗格(Frank Belknap Long), 赛缪尔·杜夫·麦克科伊(Samuel Duff McCoy)及小詹姆斯·克拉克·卡利斯尔(James Clark Carlisle, Jr.)执笔)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文集,如《埃勒里·奎因冒险记续》 (1940),内容系重制了更早之前的文集.
(皆由Don Tracy代笔)
Wheat, Carolyn. "The Real Queen(s) of Crime."《CLUES: A Journal of Detection》 23.4 (Summer 2005): 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