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分别观

✍ dations ◷ 2025-09-11 10:22:50 #界分别观

界分别观,巴利语:dhātuvavatthāna),又称四界分别观、界作意、界方便观、界差别观,佛教止禅四十业处之一,以界作为所缘。通过观察四大(地、水、火、风)的不同性质与变化,以进入禅那。通过界分别观,破除有身见。

现代上座部佛教中仍保持这种修持传统。北传佛教中,主要以界分别观来对治我慢。许多北传佛教的信徒,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修习这种方法的人不多。

界分别(Dhātumanasikāra),是以界(Dhātu)及分别(manasikāra)两个字组成的复合字。分别,是辨别、安立的意思,辨别构成自己身体中的种种界,就称为界分别。在禅观中此界特指四界(地水火风四大种)或六界(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空界不是虚空,其他教派有五大种学说,即四大种加虚空,佛教认为虚空不是大种。也可以进一步将人类身体细分,可分析为二十种地界,十二种水界、四种火界和六种风界等。

界分别观是以观察自身中的六界或四界及至色聚,作为禅修所缘,是一种止观并重的禅法。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以不净观为基础,观察身上各种界,但不同处在于不须强调厌恶作意。修行者观察自己身体,分析身体中的各种元素,分析其特性归属于何界,从中了解身体是由五阴四大所聚合而成,相互支持,因此进一步了解四谛,了解真实缘起法,最终获得解脱。

在《阿含经》之中,已有相关观察种种界,即四界(地、水、火、风)乃至十八界,皆为不实虚妄、非真实我的教法,但还没有独立名称。至部派佛教时期的论师,从身念处中将其分立出来,才出现界分别观这个名称。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以缘十八界观察,为闻思修三慧的入门,提出以观察十八界之名、自相、共相(四谛十六行相)而将其略入十二处的修行的方法。说一切有部瑜伽师僧伽罗叉造《修行道地经》,提出对治情欲、瞋怒、愚痴、多想念、㤭慢的五种禅法。前四者为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数息观,大致对应于《杂阿念经》、《增壹阿含》提到的四观。当中所说对治我慢的第五无常观,观察人死后,皆化为白骨,等而无异,有何殊别?有人认为虽未明说,但近于界分别观。

论师法救,于所作之《杂心论》中,将界分别观,与不净观、数息观同列,称三度门。法救认为,不净观中的白骨观可通于三度门,但界分别观并未如不净观与安般念一般,被归属在契经中解说,显示界分别观可能在此时发展成为独立禅修法。说一切有部所传的禅修法,由二甘露门开始,结合界分别观,观察诸法自共相,最终至涅槃。

觉音造《清净道论》,在〈说定品〉中,提到四界分别观,并由长部中归纳出简略与详尽的两种修行法。在〈说见清净品〉中,说纯观者与奢摩他行者都可修行四界分别观。在〈说见清净品〉中,在四界分别观之下,也提出十八界观、十二处观、五蕴观、名色观等。其后的大寺派注疏家,则多将四界分别观,作为纯内观行者(干观者、观乘者、纯观乘者)的主要入门修行禅法。《增支部》第二集第37经,提到具内结比丘与具外结比丘,觉音在《增支部注》中认为具内结比丘为纯观乘者,其后的注疏师舍利弗说明,所谓修业处的比丘,是指纯观乘者以修行四界分别观为入门。乌波斯那《小义注释》中,也提到观乘者以四界分别观入门,辨别名色,之后得到证悟。

北传佛教早期的经典中没有提到界分别观,但在空观修行中,也有吸纳界分别观的方法,修行观十八界空。界分别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与《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大般若经》中提到的界分别观,内容与《中阿含经》〈念处经〉一致。此外,界分别观总是与其他其四种禅观一同出现,皆强调它主要对治我慢。北传佛教《大般涅槃经》称“着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在这些北传佛教经典中,都直接使用界分别观的名称,但没有详细解释其内容,可能在此时,界分别观已成为专有名词,不用特别解释。

《华严经》提出法界唯心造的论点,由此建立唯心法界观。《大般涅槃经》以观察如来藏为清净常住的如来法界,为一真法界观。

《大般若经》以界分别观为菩萨的修行法门之一。《瑜伽师地论》认为界分别观主要用于对治我慢。

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的五门禅法,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稍后天台宗智�在解说五停心观时,将此说法也列入。智�认为,界方便观虽可以破除我执,但因缘观功用相同;可以破境界逼障,与念佛观功能相同。而念佛观为大乘菩萨法门,界分别观则被视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禅观,所以可以用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

净土宗主要采用这种说法。印光法师认为可以用念佛来具摄五停心观。从某些净土宗古德的著述来看,认为念佛胜于五停心观。

受天台宗与净土宗影响,北传佛教中主要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界分别观因而少人修习。

北传佛教中发展出法界观。据此,天台宗有十法界观,华严宗有四法界观。

地界的性质:硬、粗、重、软、滑、轻。

水界的性质:流动、黏结。

火界的性质:热、冷。

风界的性质:支持、推动。

相关

  • 广泛耐药结核广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即XDR-TB)是结核病的一种,专指对利福平(rifampicin)和异烟肼(isoniazid)具抗药性(对这些一线治疗结核药物具有抗药性的结核称
  • 宾语・受词受词或称宾语(英语:Object)、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例句“我写作业”中,“作业”即为受词。宾语分为直接受词和间接受词两大类,其中直接受词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受词
  • 蜘蛛网蜘蛛网是由部分种类的蜘蛛吐丝所编成的网状物,用以捕获昆虫、小型脊椎动物等作食物,或用以结巢居住。蜘蛛可以感应到猎物冲撞或受困于蜘蛛网上时所产生的震动;在完成它们的网后
  • 腾达伊·比提腾达伊·比提(Tendai Biti,1966年8月6日-),津巴布韦政治人物,曾任津巴布韦财政部长(2009年至2013年)、争取民主变革运动政党的高级官员。律师出身的比提担任了几年民革运经济事务秘
  • 理查德·卢加尔理查德·卢加尔(英语:Richard Lugar,1932年4月4日-2019年4月28日),美国政治人物。在1977年至2013年期间,他是印第安纳州的两位参议院议员之一。他的党籍是共和党。卢加尔出生在印第
  • 丁以此丁以此(1846年-1921年),字竹筠,一字竹君,山东日照人,清朝文学家,丁惟汾之父。早年从学于许瀚入奎峰书院,后以教私塾谋生,以资助其子从事革命活动。著有《毛诗正韵》,深受章太炎、刘师培
  • 陈奕芳陈奕芳(罗马拼音:Tan Aik Huang,1946年2月14日-),出生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前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以极佳的步法与耐力而闻名。陈奕芳曾经于1966年赢得当时被视为非正式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的
  • 霍安祥霍安祥(1930年-),男,河北武安人,中国宇宙线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原主任。
  • 卡洛斯·马林卡洛斯·马林·门切罗(Carlos Marín Menchero,1968年10月13日-2021年12月19日)是西班牙男中音,也是跨界音乐组合美声男伶的成员,该组合在全球已售出超过2800万张唱片。 2021年12月7日,马林感染了2019冠状病毒病,并住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一家医院。同年12月19日去世,享年53岁。
  • 艾勒比艾勒比(英语:Xzibit,1974年9月18日-)美国著名饶舌歌手、影视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1974年,艾勒比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并且在那里长大,他一直和单身母亲一起生活。艾勒比的父亲沉迷于传播宗教而离开了家庭,母亲独自一人拉扯大他和其他4个兄弟姐妹。母亲去世之后,艾勒比搬到父亲那里,他的父亲居住在新墨西哥州,并且再婚了。10岁到17岁,艾勒比开始学习韵律,由于他触犯该州许多法律,只得逃到了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和妹妹一起居住。正是在加州,艾勒比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