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石油工业是指于罗马尼亚境内出产的石油与其相关工业。罗马尼亚自19世纪年中发现了石油,工业革命后,政府利用国外企业的投资开发,成了该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曾是欧洲最大的产油区。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罗马尼亚因为石油而成为双方交战的争夺目标,特别是德国。产量在冷战时期70年代达到了高峰,随后开始因为油田枯竭,罗马尼亚石油产量一度下降到需要进口的程度,到现代产量已可出口至欧洲各国。
罗马尼亚自19世纪中发现了石油,当时罗马尼亚人还主要以农业作为生计,而国家资本储备少。1840年,寇斯(N·Choss)和海穆森(M·Heimsohn)引进罗马尼亚第一种采油设备。1854年,罗马尼亚油田的原油提炼仍于基础阶段,不但以人力打井采油,对于世界石油生产所占分量也不重。直到19世纪后期,罗马尼亚的工业仍主要以国外投资来发展。1895年,罗马尼亚政府立法管辖石油产业。1857年,加拿大在安大略省成功开凿了第一口油井,同年又于当地建了炼油厂。1861年,罗马尼亚有了第一口钻地油井(深达150米,木螺钻式),然而直到1916年时罗马尼亚的工业仅有六分之一是国内资本所投资,工业发展资本有限,无法大量更换其生产方式,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大量采用石油钻井平台。罗马尼亚的油田主要分布于外西凡尼亚阿尔卑斯山附近,而政府选择位在多瑙河支流附近,也处于多条公路交界处的普洛耶什蒂作为炼油工业区,其北部的坎皮纳地区(Campina)也是重要的产油区。
罗马尼亚政府所拥有的资金并不多,对于国家工业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向外国政府贷款或向民间企业吸引投资,其中以英国最先投资,其后是德国。1907年,罗马尼亚对外举债总额为57,20万英镑,其中德国就占了30,776,880英镑,约53.8%。德国对罗马尼亚石油投资甚多;1903年,原由奥匈帝国所投资的罗马尼亚国有公司斯帝亚·罗马纳公司(Steaua Romana)因为金融困境而被迪斯康特-盖塞尔凯特公司(Diskonto-Gesel-Ischaft)合并,其后该公司又被转让给德国石油公司(Deutsche Petroleum)。德国石油公司主要投资者为德国各家银行,在获得罗马尼亚石油公司控制权后,投入了更多资金开采并生产。到了1914年,37%的罗马尼亚石油投资源于德国,而英国仅付出30%的总投资金额于罗马尼亚石油工业(主要是皇家荷兰公司和盎格鲁-波斯公司),美国标准石油也于1908年普洛耶什蒂建立了一家当时最大的炼油厂。除了原油开采外,其他矿产的开发和也相继成立,如罗马尼亚在1913年有了第一个天然气生产厂,其他的润滑油、石蜡油和凡士林等也陆续生产,并由普洛耶什蒂经长达150哩的输油管送到黑海的康斯坦察出口。石油贸易的年收入(一半是出口)有200万英镑,而年产量则约有100万吨以上,各国石油公司的利润也要上交1%给罗马尼亚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罗马尼亚掌握了全欧洲最大的石油产地(俄罗斯的阿塞拜疆高加索油田对外的石油输出有技术性问题)。主要交战国的德国也是罗马尼亚石油的客户,战前德国93%的原油自外国进口,其中美国就占了一半,而进口自罗马尼亚仅有10%。然而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关系越来越差,有着石油断源的可能,德国便将石油来源放在军事能力弱、距离不远且产量丰富的罗马尼亚上。罗马尼亚对于曾占领过自己国土的土耳其与有过领土纠纷的保加利亚和俄罗斯怀有戒心,宣布中立,并不向交战双方出口汽油与原油。起初一年,德国和奥国还曾私下以高价购买石油,但不久因为战事的扩大与延长,石油大量囤积,罗马尼亚只得出口。因为出口石油,罗马尼亚又获得新的炼油设备,用于加工更多原油。德奥两国想以商品换取罗马尼亚的石油产品,但罗马尼亚坚持付现金,其中德国被迫以每吨40英镑购买汽油。这种作法令德国越来越不满,到了1915年,奥国已收回被俄国占领的加里西亚(Galicia)油田,但每月仅生产5万吨石油,满足不了德奥两国的需要,但罗马尼亚光普洛耶什蒂在当时就有月产量150万吨原油,其中25%提炼成汽油。
为了远离战争,罗马尼亚在外交上一直严谨地奉行中立,但在1916年俄国6月的勃鲁希洛夫攻势取得胜利、英军向索姆进攻和意大利占领了提罗尔后,罗马尼亚认为战争胜利已在协约国一方,为了以后的外交地位和利益(协约国同意将在战后把巴纳特、蒂萨河以南至普鲁特河的匈牙利平原划给罗马尼亚)加入了战争,对奥匈帝国宣战,而德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也对罗马尼亚宣战。战况非罗马尼亚所设想的发展,俄国和意大利的进攻先后被瓦解,而德国将领法金汉和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先后击溃了罗马尼亚军,缴获占领区大量石油,并持续推进,打算将更多石油运回德国。为了阻止德国,英国打算摧毁罗马尼亚的炼油设施,并允诺会赔偿。当时飞机技术不发达,无法用于轰炸,于是就派遣一特派员约翰·格里芬斯(John Griffiths)负责此任务。他藉当地油田的英国工人和爆破专家的帮助,有组织地摧毁工厂、炼油塔和油井。当马肯森领军占领布加勒斯特时,当地油田已成燃烧的废墟,石油设施直接损失5600万英镑。在格里芬斯完成任务后18个月的1918年中,德国也仅恢复该区15%的生产能力。
罗马尼亚军战败后迅速撤退至北方,之后因为十月革命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导致俄国退出战争,罗马尼亚顿时孤立无援,与同盟国签署了《布加勒斯特合约》,退出战争,大部分武器交给同盟国与租借油田给德国90年。德国汰换了罗马尼亚老旧的石油设施,并进行高效能管理,也控制了石油价格和征收税赋,每出口1吨石油产品和原油,罗马尼亚政府仅能分得15便士。1918年11月11日,德国因为内部革命而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布加勒斯特合约》的规例在《凡尔赛条约》中作废,罗马尼亚国土和人口也扩增了一倍。斯帝亚·罗马纳公司被分给各战胜国,罗马尼亚分到50%的资产。
一战后的罗马尼亚经济凋敝、土地与产业体系混乱,向外国大量借贷,保住石油工业的命脉,1923年时罗马尼亚共有63家炼油厂。政治上,罗马尼亚出现了法西斯主义的铁卫军(Iron Guard)和共产党,纳粹德国希特勒的武力展现令罗马尼亚感到威胁,便向国际孤立的苏联重新建交,同时也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0年代,罗马尼亚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外国于此相继成立的新石油产业公司引进了更多技术,如1931年的电法测井,使其工业逐渐现代化;同时,德国在罗马尼亚已有很高的金融地位,还有各贸易协定的签订,使罗马尼亚在经济上越来越依附德国,英法两国为减缓德国对罗马尼亚的影响力也跟着签订贸易协定。1935年,德国自罗马尼亚购买60万吨石油,为该国最大客户,法国对此也决定每年购入75万吨石油。罗马尼亚的石油发展同一战前相同,系于国外企业的投资,罗马尼亚境内有150个石油企业,1450万英镑的投资里只有9.7%为国内投资;1939年,39.3%的罗马尼亚进口产品来自德国,32.3%产品出口至德国。罗马尼亚成为了欧洲仅次于苏联最大的产油国,位居世界第6位。政治上,罗马尼亚虽然偏向英法两国,但在经济上却系于德国。在1930年代德国越来越明显向外扩张之时,罗马尼亚面临苏联和匈牙利等国提出的领土要求,导致铁卫队政变,推翻了卡罗尔二世,建立了亲德的扬·安东内斯库法西斯主义政权手中,罗马尼亚的政治就与轴心国保持密切联系。
1938年8月,根据英国估计,德国所有进口石油为425万吨,而战争时期则需要双倍来维持,而罗马尼亚的产量则有970万吨。1939年9月,英国政府决定抢在德国之前购买罗马尼亚剩余的石油库存,但罗马尼亚与英国商议许久,最后以高于波斯湾油价50%的价格分批卖给了英国,但到1939年年底,因为德国官方的压力,罗马尼亚限制对外的石油出口,此计划因此失败,在多次试着以和平解决无效后,英国开始尝试如一战,炸毁罗马尼亚油田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希特勒的装甲部队以闪击战横扫西欧,而其机械化部队需要非常大量的石油来维持,希特勒进一步与罗马尼亚发展关系。
罗马尼亚于1940年9月请求德国保护重要企业,让德军驻于罗马尼亚境内。1940年11月23日,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其石油工业也很快地纳进德国控制之下,德国以一家名为“大陆”(Kontinentale)的公司,控制被征用的外国公司,以及铁路运输和多瑙河水运也被德军所接管。1941年1月,罗马尼亚驻有50万德军。4月,德军入侵希腊,占领克里特岛以拔除可能自上面起飞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英国空军基地。6月,巴巴罗萨作战德军入侵苏联后,罗马尼亚也随德军进攻,而被击溃的苏联空军也对罗马尼亚发起过几次凌乱的空袭,如7月14日,6架苏联轰炸机炸毁了部分油轮和炼油厂,给德国造成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罗马尼亚和德军为再防此事发生,对炼油厂进行伪装工事和增强不少防空火力。1942年,罗马尼亚国内颁布新的石油法规,更加严谨的管理;同年后期,英国空军估计罗马尼亚每年生产原油量有520万吨(比实际值略低),其中80%原油是由普洛耶什蒂的6座炼油厂所提炼。英国则相继在中东与埃及地区计划空袭,之后与美国合作,发起了大型空袭作战:海啸作战。虽然该空袭造成不小的破坏,但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943年7月,罗马尼亚提炼了41万吨原油,空袭后的8月降到了26万吨,但9月随即上升到43万吨,10月则44万吨,轰炸效果不高,德军以相当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直到盟军转守为攻,占领了意大利南部后才经常对罗马尼亚进行较为有效的轰炸。苏联也在1944年秋发起雅西-奇西瑙攻势,占领罗马尼亚,切断了德国石油来源。
战后,苏联于罗马尼亚建立共产党政权,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以苏联资金修复战争中油田受到的破坏,并在1948年建立了国有企业佩多里费拉·莫登尼亚(Petrolifera Muntenia)公司,大力发展罗马尼亚的石油产业。1949年,罗马尼亚有了第一座丁提亚(Tintea)结构的钻油井,深达2800至3100米。在持续现代化的同时,罗马尼亚也在探勘更多石油,还建立完全由国家控制的石化工业研究人员和加工体制。1957年,罗马尼亚特别设置了石油博物馆,以纪念开采石油的100周年。1975年建造了第一座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在黑海大陆架上进行勘探,为全球仅有10个拥有海上钻井平台的国家之一。1976年罗马尼亚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但之后产量开始下降,国家里200多个油田开始枯竭,尽管加速探勘计划,钻井深度达8千至1万米,但石油日产量仍从1976年的308桶降到1986年的227桶。也因为投入巨资但产量下降,损失近90万美金,罗马尼亚自己还要进口国外的石油。1986年,罗马尼亚进口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1988年,国内原油产量已下降至940万吨,还要以食物和钻井设备向苏联换取原油。
1989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被推翻,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被枪决。1991年,苏联解体,外资大量流进罗马尼亚。2002年,罗马尼亚国内生产了600万吨原油,6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2002年至2010年估计共生产了5200万吨原油和48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在目前欧洲市场上,因为主要对手的俄罗斯因为管线运费较高,罗马尼亚享有竞争优势。目前拥有10个炼油厂,2005年,罗马尼亚国内消耗约530万吨燃料;估计2007年,罗马尼亚境内拥有储量7400万吨的原油,而将在13年内用尽(即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