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部队

✍ dations ◷ 2025-04-03 11:38:05 #化学部队
美国陆军化学兵团目前的主要职责是防护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以及核武器。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建立之初时名为美国化学战服务(U.S. Chemical Warfare Service, CWS),1946年改为现名。实际上在其历史上,化学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使用生化武器而非防护。在二战期间,美国化学战服务部队在世界范围内装载并准备了毒气武器,然而最终并未投入实战应用。纳粹德国和日本有着令人畏惧的生化武器生产能力。出于对此的担忧,美国化学战服务部队的资金和人员在战争期间急剧扩张,1942年化学战服务部队有六万名士兵和雇员,并有十亿美元拨款支持。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生物武器的产量从工厂级别降低到了实验室级别 ,但在生化武器的投递系统研究工作上则有所加强。当时在巴拿马圣何塞岛上进行了众多的动物活体实验。在朝鲜战争期间,化学部队在其生化武器项目上实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投递系统,以至于4.2英寸化武迫击炮曾被用来装填投掷高爆炮弹和烟雾弹来支援陆军战争期间派恩布拉夫军火库打开并用于生化武器生产,在迪特里克堡的研究中心也在扩张。北朝鲜、苏联和中国指控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使用生物武器,但美国政府至今否认。越南战争中,美国陆军化学兵团自1962年起发起了牧场手行动,采用大量除草剂和落叶剂来进行除草作战方案。各类药剂根据内容物进行颜色编码。其中臭名昭著的橙剂造成了越南三百万人受到损害乃至残疾。美国官方对此答复为,除草药剂并非化学武器,因为药剂最初的目的并非为使敌人窒息或毒害至死,而是除去掩护敌人的植被。除此之外,化学部队还通过使用凝固汽油、防暴毒剂等来支持部队作战。除攻击性武器外,化学部队还提供了“人类探测器”(People sniffer)。这一药剂可以为美军“隧道之鼠”战斗工兵使用,来检测地道战中隐匿的越共游击队员。

相关

  •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简称酶联法)利用抗原抗体之间专一性键结之特性,对检体进行检测;由于结合于固体承载物(一般为塑
  • 坏血病坏血病(拉丁语:Scorbutus,英语:Scurvy)又称为坏血症、水手病,是一种因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维生素C主要参与人体内胶原的合成,其化学名称是抗坏血酸,源自坏血症的拉丁名scorbut
  • 颈动脉在解剖学中,总颈动脉是负责供应头颈部充氧血最主要的动脉,左总颈动脉直接由主动脉发出,右总颈动脉由头臂动脉干发出。二者在颈部时分叉为外颈动脉和内颈动脉。左和右总颈动脉位
  • ClCHsub2/subCHsub2/subCl1,2-二氯乙烷,即邻二氯乙烷,化学式为C2H4Cl2,是卤代烃的一种,主要用作氯乙烯(聚氯乙烯单体)制取过程的中间体,也用作溶剂等。它在室温下是无色有类似氯仿气味的液体,有毒,具潜在致癌
  •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荷兰也经历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荷兰总理Hendrik Colijn通过稳定荷兰盾的价值来避免在荷兰发生像德国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尽管这种政策的确抑制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英语: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日语:極東国際軍事裁判/きょくとうこくさいぐんじさいばん Kyokutō kokusai gunji saiban */?),又称
  • 冰河时代大冰期(英语: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川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几次冰期(glacial period、g
  • 1594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理察·费曼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 ForMemRS,英文名 Richard Philips Feynman ,(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以对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表述、量子电动力学、过冷液氦的超
  • 榕江榕江俗称南河,曾称揭阳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东北部,是粤东沿海第二大的河流,因揭阳多榕树而得名,发源于陆河县东部凤凰山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陆河县东坑镇、水唇镇、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