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

✍ dations ◷ 2024-12-24 01:33:34 #青铜器工艺,纹样,青铜器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中国的一种传统纹饰,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是突出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形态狰狞可怖,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饕餮纹”一词乃后世约定俗成,并非商周时代的原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先识》提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据此,北宋时的古器物图录将青铜器上突出动物头部的纹饰,称为“饕餮”。如吕大临《考古图》记癸鼎说:“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自此流行饕餮纹一词,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兽面纹。

饕餮纹的典型特征是,有一个正面的兽头,有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以及鼻、口、颔等,有的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余下空间多填以云雷纹。饕餮上有类似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鸟的羽毛。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

学者把商代和周代的饕餮纹分为4型:“独立兽面纹”、“歧尾兽面纹”、“连体兽面纹”与“分解兽面纹”。独立兽面纹无体无尾,而分解兽面纹是到殷墟二期才兴起的,躯体和尾变化为线条,足、爪则已消失。

饕餮纹这种将左右对称的侧面,组合成正面的图案的手法,人类学家称作“分割再现”或“分割描写”。在古代美洲,运用类似手法的怪兽图案也很常见,有的与饕餮纹酷似。

有些学者认为,饕餮纹是以动物,如龙、老虎、水牛、羊为原型。有些学者则认为,饕餮纹源自帮助巫师沟通人神的神兽。也有学者认为,饕餮纹源自史前的太阳神图像,加绘面部及野生动物的器官而成。

饕餮纹最早见于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但没有角、躯干和尾。山东龙山文化也有在玉器上刻上饕餮纹,但实例只有一个。二里头文化中,有一种特有的青铜牌饰,上亦有饕餮纹。

商代青铜器,尤其是尊、卣、鼎、罍之上,大部分都有饕餮纹,而且占器物的最主要部分。与商朝同期的四川三星堆文化,在青铜器尊、罍上也使用饕餮纹,图像与商代的稍异。周初仍然流行饕餮纹,到西周中期归于衰落。

饕餮纹后世仍偶有使用,如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正面印有饕餮纹。

“殷人重鬼”,商代饕餮纹有其宗教意义,但具体意义何在,学者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饕餮纹上的神兽,帮助巫师沟通天地人神,是巫师的助手。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神兽是氏族所祭祀的自然神或远祖神,是受神之命,降雨并带来丰收的神祇。也有学者主张,这些神兽就是神本身,饕餮纹就是神的脸。

相关

  • 磁滞磁滞现象是指铁磁性物理材料(例如:铁)在磁化和去磁过程中,铁磁质的磁化强度不仅依赖于外磁场强度,还依赖于原先磁化强度的现象。 当外加磁场施加于铁磁质时,其原子的偶极子按照外
  • 普列舍仁弗兰策·普列舍仁(France Prešeren;1800年12月3日-1849年2月8日)是一位斯洛文尼亚诗人。他的诗歌热烈真挚,感情强烈但绝不是单纯的多愁善感,使他成为斯洛文尼亚浪漫主义流派的代
  • 安平海头社魏宅坐标:23°00′09″N 120°09′48″E / 23.002362°N 120.16327°E / 23.002362; 120.16327安平海头社魏宅位于台南市安平区,于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5月13日公告为市定古迹,其占地
  • 鳌江鳌江源于中国浙江省温州文成县桂山乡桂库村。《江南靖士诗稿·桂库村》诗:“新造砼途接古村,民居半旧见藤垣。涧流纵出廊桥下,高落鳌江是首源。”源流所生地南雁荡山吴地山南麓
  • 关东烟关东烟为产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烟叶。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是“正宗关东烟”的产地,距今已有340多年的种植历史。据《吉林外记》记载:蛟河晒红烟亦称“南山烟”,也叫“关东烟”。“
  • 哈扎拉吉语哈扎拉吉语(波斯语:هزارگی یا آزرگی‎)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一种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由蒙古人血统的哈扎拉族使用的语言 。哈扎拉
  • 木子 木子(1989年1月9日-),女,辽宁抚顺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右手横板反手生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木子从小放弃学业到北京练习乒乓球,后加入八一女子乒乓球队。木子双打能力比较出色,曾于
  • 北塞浦路斯行政区划北塞浦路斯共划分为5个区。
  • 光衰减器光衰减器(optical attenuator)、光学衰减器或光纤衰减器(fiber optic attenuator)是一种用于减少存在于自由空间或光导纤维中的光信号功率的设备。光衰减器的基本类型有固定、逐
  • 科特凯科特凯(Kotkhai),是印度喜马偕尔邦Shimla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148(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148人,其中男性665人,女性483人;0—6岁人口116人,其中男59人,女57人;识字率83.97%,其中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