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淋巴系统

✍ dations ◷ 2025-11-25 23:46:38 #胶淋巴系统
胶状淋巴系统(又称胶淋巴系统、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脑部类淋巴系统,英语:glymphatic system, glymphatic clearance pathway, paravascular system)是脊椎动物中央神经系统中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废物清理途径。该途径包含一种将脑脊髓液流入大脑薄壁组织的动脉旁内流路径,再加上从大脑与脊髓的间质腔室移除间隙液及细胞外液的清理机制。两者之间的液体交换主要由动脉搏动来驱动,并且在睡眠期间由大脑细胞外空间的扩张与收缩进行调节。星状胶细胞的AQP4(英语:aquaporin 4)水通道促进了间隙液的大体积对流流动,进而清除了可溶蛋白质、废弃产物以及过多的细胞外液。胶状淋巴系统的英文“glymphatic system”由丹麦神经科学家麦肯·尼德佳德(英语:Maiken Nedergaard)创造,认可该系统对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依赖性,以及其功能与周围淋巴系统的相似性。在胶状淋巴系统中,血管周围间隙围绕在脑动脉周围,脑脊液与脑间质液两种液体的混合液或脑脊液会在血管周围间隙内流动,脑动脉搏动可以促使血管周围间隙内的溶质,通过混合和扩散的形式快速移动,以完成脑脊液与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脑动脉搏动越高,脑脊液与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效率越高,在相反的条件下结果还是相同的。血管壁的弹性或心率可以通过影响脑动脉搏动,改变胶状淋巴系统的清除效率。在胶状淋巴系统中,脑间质液与脑脊液在脑实质中汇合。脑细胞间隙在睡眠状态下的空间增加约六成以上,脑间质液与脑脊液的对流交换明显增加,从而加快脑脊液中Aβ的清除,使得睡眠期脑脊液中Aβ浓度低于清醒期。而睡眠障碍会降低血管周围间隙的内流效率,部分AQP4极化消失,脑间质液流出阻力增加,阻碍胶状淋巴系统。体位可以通过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影响脑脊液与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效率,从而影响胶状淋巴系统。睡眠中对右侧卧位、仰卧位和俯卧位观察,发现右侧卧位时,脑脊液与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效率最高,俯卧位时的物质交换效率则最低。当中原因可能是右侧卧位时,心脏的位置较高,促进血液抽吸和静脉回流,增加心脏搏出量,提高脑动脉搏动,从而提高脑脊液与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效率。而俯卧位时,头相对处于较高位置,脑脊液沿着颈部血管流出量增加,使得脑内脑脊液减少,降低脑脊液与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效率。

相关

  • 语法语法(英语:Grammar),也称文法,在语言学中指任意自然语言中句子、短语以及词等语法单位的语法结构与语法意义的规律,本质上即音义结合体之间的结合规律。对于语法的研究称为语法学
  • 雷文霍克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荷兰语:Antonie Philips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是一位荷兰贸易商与科学家,有光学显微镜与微生物学之父的称号。最为著名
  • 普里什蒂纳普里什蒂纳(阿尔巴尼亚语:Prishtina/Prishtinë,塞尔维亚语:Приштина/Priština)是科索沃共和国的首都,位于该国东北部。科索沃独立前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为科索沃自治省的
  • 约翰·丁达尔约翰·廷得耳 FRS(John Tyndall;1820年8月2日-1893年12月4日)是一位19世纪爱尔兰物理学家。1850年代从事反磁性研究而获得了些许科学界的声望,后来以对红外线和空气的研究出名。
  • 阿尔伯特·迈克尔逊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英语: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年12月29日-1931年5月9日),又译“迈克耳孙”、“迈克耳逊”,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
  • 马尔科姆三世马尔科姆·麦克邓肯(中世纪盖尔语:Máel Coluim mac Donnchada,现代盖尔语:Maol Chaluim mac Dhonnchaidh,意为邓肯之子马尔科姆。 ?—1093年11月13日)是苏格兰国王(1058年–1093年1
  • 葡属西非葡属安哥拉(Provincía Ultramarina de Angola),也被称为葡属西非,是葡萄牙殖民帝国于1575年在非洲西南沿海所占有的一块殖民地;初始葡萄牙只控制沿岸地带,至十八世纪方开始深入殖
  • 高祖高祖可以有下列二种含义:
  • 贝勒尼基四世贝勒尼基四世(神选的·女神)或称克丽奥佩脱拉·贝勒尼基 (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Βερενίκη ; 前77年-前55年),托勒密埃及女王,统治时间在前58年—前55年,她出生和逝世都
  • 胡吉伐一世胡吉伐(英语:Hudjefa I,古埃及文Hudjefa的意思是“遗失”或“被抹除”,并非其真实名字),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第二王朝国王。在位约2年,事迹不明。